151
 
本期主题:如何面对诽谤







  委屈恼恨、忿懑不平,是一般人遭受误会冤枉、诬谤陷害时会有的反应。

  《了凡四训》云:“闻谤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

  佛法更告诉我们:“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为人生开启了一条更为宽广的河道,把冤结融化、将仇恨打包,流入善识因果及忍辱不动的心性大海!



心牢

文/普真精舍禅修班学员 传曦

  回忆几年前,延续“我是固执的人”、“我是自我中心的人”的发现,第一次更深刻地体悟、破除“我是好人”的框架,这些都必须感恩当时新上任的主管。

返照 自我觉察

  主管上任前,自己与对方并没有太多的接触,更没有过节。但是,在完全没有理由和原因的情况下,似乎每一次与主管讨论业务时,经常得到“你搞不清楚状况”、“你在强辩”、“我跟你沟通好累”、“你如果不在这里上班,根本就找不到工作,没有人会要你”等恶言与辱骂。事后,虽然经过一番沟通,即使主管发现是自己想法有误时,也只是弥补一句:“喔!是我一时看错了。”

  历经反覆不断的伤害,我以泪洗面度日,内心更感到无助、无力、委屈、恐惧与悲愤。某次,向友人诉说自己的遭遇,压抑的情绪在嚎啕大哭中宣泄,才让自己回过头来平静地思惟与反省。原来,自己的固执与强硬的个性,须藉由更强、更大的外力冲击,才能摧毁自我防卫的保护色并有所醒悟;而冲突,唯有在自己懂得谦卑时,才得以化解。

  “我是好人”的框架,限制了自己待人处事的态度与格局,也限制了心量。以为自己秉持“合情合理”的处事态度、富有同理心、替别人着想、容易心软感动,就自我认定自己是零缺点的好人,举凡与他人的冲突,都觉得是别人造成的问题。因此,在与这位主管发生冲突以前,我从未察觉自己平时的表现有何不妥,也从未察觉原来我只对自己喜欢的人才会表现由衷的善意。

  此时,我更察觉,除了分别心,只去喜欢自己喜欢的人之外,更把自己锁在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生活模式与思惟模式的框框中,并理直气壮地认为框架里的生活,才是“正常”的生活,框架以外的人是“不正常”的人。因此,与主管的冲突,都是因为主管“不正常”所致,而自己则是“正常”的。

  由于从未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所以从未反观自照,对于框架以外一切会伤害自己的人事物,表现出不尊重、不接纳,甚至防卫的态度,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正常”。更甚者,对于这样无知、丝毫没有一丝觉知觉照的自动化反应,却还自以为是、天真地认为自己“活在当下”。生活在自我设限框架中的自己,完全无法听到、也看不到框架外的“事实真相”,毫无觉知地活在自己的象牙塔里。

转念 菩提影现

  感恩佛法的殊胜,让自己认清什么才是事实真相,同时也慢慢地开始看清自己的种种习气──计较、猜疑、冷漠、好强、自以为是、我行我素、贡高我慢等“不可爱”的一面。一个习气是一个框架,框架愈多心量愈小,心量愈小无明烦恼愈多,自己也就愈无法作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也许我们无法瞋风不动、喜风不摇、如如不动,但至少要学习转念、化念,转烦恼为菩提。

  处处能忍、事事能容,一切顺逆皆是方便,任何场域都是动中磨炼、增长道业的机会,从中学习安住实相,进而超凡入圣,如经所云:“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蜜。”进一步,要知因识果,了解一切果报皆是自作自受,并把握当下,在因地上努力断恶修善、广结善缘。此外,秉持“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的愿心,以及“知恩、感恩、报恩”的心,体恤他人,恒顺众生,广行菩萨道。

  学佛前,任由情绪摆布无法自己;学佛后,在起心动念处觉察、觉照,时时提醒自己坚住正念,随顺觉性,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