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本期主题:有礼走遍天下







  有些人认为:“有理走遍天下”,但是,当自己的“理”与他人的“理”相冲突时,有些路就走不通了。因此,假使无“礼”,“有理”也会变成“无理”。

  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厚薄亲疏、尊卑大小皆合礼有节,则能尽人伦、致中和。有礼,天下之路无不畅通!



持己以正 处众以和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二年级 见键法师

  两千多年前,孔子以“礼”作为教育思想的基础,不但奠定了儒家优良道统,使“礼”深植民心,更使后来的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

  “礼”,左上方的“二”,指“天”;左下方的“小”,指日、月、星辰;右上方的“曲”,指祀品;右下方的“豆”,指高脚碗。意即,以高脚碗如此尊贵的器皿,盛放祀品来祭天。因此,礼,是一种发自内心祈求和平的恭敬心。

格物 克己复礼

  尧舜时代,人人讲信修睦,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乃至“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这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存着对于彼此最大的恭敬,因此社会自然和合无诤。可知,“礼”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一种能促进家庭、社会和谐的力量。夏商周时代,人们私心加重,为了令国家安定、社会和谐,不得不提出“礼义”作为遵守的纲纪,以礼正君臣,以礼笃父子,以礼睦兄弟,以礼和夫妇,以礼设制度。以礼来治国,定常法,明是非,辨善恶,国家依然能得到安定的局面。

  孔子生于强者生存的春秋时代,虽然感叹理想社会的遥不可及,仍坚持着礼乐能带来和平的信念,因此,孔子积极地将礼乐融入教育,期待培养出来的弟子,品格端正,个个都能藉由自修身,推广普及“礼”的信念,进而达到家齐、国治、天下平的目标。

  孔子的教化,世世代代指引着炎黄子孙,使中华文化历久弥新,成为千古不易的准则。如何才能对内克己复礼,对外以和为贵呢?不离两大原则:一、格物,格除物欲。王阳明云:“为善去恶是格物。”格除物欲,能去除为一己之私的贪心,当心中不再只有个人,本具的良知良能就能把礼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心善,则行亦善,不仅助益于个人的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更能以“和”来利益众生,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因此,格物,即是从自净其心,展现礼的作用。

循规 以和为贵

  二、循规,依循外在的规矩,进而净化自心,开启礼的力量,达到和合共处的目的。《弟子规》虽然是童蒙教育,然其待人接物的基本行仪,却是应对进退合于法度的准则。例如,对待父母、师长应尽孝;兄弟之间的相处之道,乃对上以敬,对下以慈;自我的言行应严谨慎重,自然不致触恼他人,而能广结善缘;人与人相处之道,以信为重,为人诚实,乃至能说柔软语、赞叹语,自然能与人和合相处,乃至益友来,损友却,就不会走上邪途;以平等心、博爱心来观照大众,自然就能和气迎人。因此,藉由外在的准则来提醒自己,是达到究竟净心的前方便。进退有度,就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明末,国都迁至江南,当时有一郑姓人家被称为“江南第一家”。当时的皇帝差人带了两颗梨前去试探。家族之长看见钦差大臣驾临,立刻敲钟集众,不到一顿饭的时间,五代同堂三千多人立刻按照辈分集合排班,跪叩领旨。钦差大臣拿出两颗梨,说道:“这两颗梨,是皇帝赐予郑家每一个人的赏赐。”家族长命人抬出一个石磨,把两颗梨化成一缸梨汁,平均分予每一个家族成员,再带领全部家族叩谢皇恩。皇帝听了大臣的回报,非常欢喜,更赐予“天下第一家”的美名。《礼记》云:“和宁,礼之用也。”江南郑家真正展现了一家守礼、一家和宁的大家风范。

  所谓“持己以正,贵有圆通不可拘之权;处众以和,贵有强毅不可夺之力”,对内落实“格物”及对外落实“循规”之下的“礼”,对己,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对事,能明是非、辨正邪,圆融通达;对人,则能随和融洽、谦让容忍,又能坚守原则,不流于乡愿。是故,一家有礼,一家和;一国守礼,一国和;全世界守礼,人人心中千祥骈集,和气增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世界应时而现!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