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本期主题:找回专注力







  每个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时,如何作好时间管理,而不是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总在跟时间赛跑呢?

  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俗话亦云:“忙人时间最多。”无论是学业、家庭、事业或道业,目标清楚、掌握重点,就能分辨轻重缓急;全神贯注、专精一心,就能提升效率、化解忙乱。

  摄散乱为专注,保持心的安定与清明,不仅能安顿身心,也是事半功倍的不二法门!



制心一处 无事不办--觉大和尚开示

编辑部整理

  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众志成城”,儒家也说:“居处恭,执事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当中没有妄想、颠倒,把这念心归一,什么都能办得到,这就是“诚敬”的境界。

制心一处 对事以真

  就像上课一样,老师上课时,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专注一心,听得津津有味,忘记了时间和空间,甚至蚊虫叮咬,也全然没有感觉。忽然下课钟声一响,感觉:“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相反地,如果老师上课很枯燥,学生也听不懂,提不起兴趣,甚至打妄想、东张西望,看看手表,心想:“怎么还不下课?”愈是如此,愈感觉时间很长。同样的教室,同样的时间,有的感觉度日如年,有的感觉一刹那就过去了,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心中有分别、有是非、有烦恼,就会度日如年;反之,心在专注当中,没有分别、没有烦恼,全神贯注,如经上所说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就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

  陶渊明有一首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假使明白了这个道理,时时刻刻都能修行。例如,很多人说台北市太吵闹,这属于众生境界,心跑到外面去了,产生执着,心没有归一。住在台北市,听不到车水马龙,很宁静,为什么?心无所住。

  三国时代的关公,有一次中了毒箭,神医华陀告诉他,要保住性命的话,必须将中毒的骨肉刮掉。当时没有麻醉的技术,关公就在华陀治疗时,找了一个人陪他下棋。将心安住在一个定点,不但身体忘了痛,连时间、空间都忘了。这就是心的作用。

  中台四箴行“对事以真”告诉我们,上班、做事不可敷衍、居功、诿过、失职,要脚踏实地去做。作学问也要真,不偷懒、不放逸;考试作弊就是不真,虽然拿到毕业证书,可是不实在,进入社会做事时,才黔驴技穷,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做善事也要真,以慈悲心、平等心,要有“人溺己溺”的精神;如果表面伪善、沽名钓誉,看起来好像在做善事,其实不会有好结果,因为“因地不真,果遭纡曲”。修行也要真,要从心当中修,要革除习气。打坐时要万缘放下,一念不生,不瞌睡、不妄想、不昏沉、不无聊,提起正念。有些人以附庸风雅的心参加禅修,这是观念错误,也是对事不真。

定慧不二 心想事成

  一般人都希望心想事成,如果用妄想心、贪心、慢心,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的,因为这念本有的性德被虚伪心所障蔽;假使用真诚心、恭敬心,本具的真心就能发挥出来,这念心性照天照地,必定有所感应。因此,做任何事情真诚、专注,就能有所成就。然而,这些都是有漏的智慧。我们要达到无漏智慧,无住生心,这才是自己的事情。达到这个境界了,这念心具足无量的智慧、功德,当下就是净土,不要另外去找。

  经上说,佛性人人本具。每个人都有这念心,只是无法定下来,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患得患失,这是无始以来的习气。众生的心都是妄想,始终没有停过;如果没有妄想,就容易打瞌睡;假使没有妄想,也没有昏沉,就感到无聊。这是众生心最大的三个毛病。“禅”,告诉我们,心念要归一,目的就是要使我们认识自己。

  归纳而言,“禅”,就是定力与智慧。定慧不二这念心,就是禅。假使有了定力与智慧,就能作心的主人,知道哪些该取、哪些该舍,做人做事就有了方向。“七觉支”中有“定觉支”,心念统一,由粗心达到细心的境界,由相对达到绝对的境界,这念心产生的功德就不可思议。相反地,假使心念不集中,上上下下、进进退退,这一生就没有一个方向,始终离不开烦恼与欲望的缠缚。

  因此,有智慧、有定力,自己在生活上、事业上、学业上,就能够有所突破。希望达到这个境界,就要修习禅定。有了禅定,才能产生力量;有了定力,就能突破烦恼、障碍。烦恼漏尽,就能契悟本性,得到解脱,生命无穷无尽、盖天盖地!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