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本期主题:走出人生幽谷







生命,难免有低潮期。

当负面情绪排山倒海来袭时,佛法是最有力的支柱,让我们得以缩短复原的时间,走出人生幽谷,迎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未来!



为情绪找出口

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一年级 见置法师

  走进书店,在琳琅满目的书籍中,不难发现近年来心灵丛书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出版,情绪管理、压力纾解……早已成为人们最关心的话题。

情绪与感受

  一个人的日子过得快不快活,不在于家世、肤色、财富,或是拥有什么权力、地位,而是用什么心情面对自己的人生。因此,稳定的情绪,不但是健康生活的重要关键,更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助力,也是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生活美满的必要特质。情绪维持数秒,心情维持一天,性情终身打造,从情绪着手,改变心情,稳定成性情。

  情绪,即是受到某种刺激后所产生的感受。和煦的阳光、清凉的海风、无垠的草原……能使人心旷神怡;灾后的景色、病者的呻吟、悼亡的悲哀……让人忧凄满怀。每个人都有想法,也都有情绪。每个想法都在造就情绪,而情绪也深深地影响着下一个想法。当想法正面积极时,心情畅快;想法消极萎靡时,心情惆怅。心情快乐时,想法正向、开朗;心情忧愁时,想法负面、退缩。

  如何不让自己受到情绪袭卷?又如何从坏情绪中解脱?藉由寻求亲友的鼓励、心理的谘商,从“觉察情绪”──检视自己的情绪,调节呼吸节奏,让负面的情绪(如:紧张、愤怒)缓和下来;再以“表达情绪”──与生活中重要的伙伴分享,尽可能确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及感受,并适时地寻求专业的协助,给自己一个厘清想法的机会,让自己能稳定地进行整理与沉淀的内省功夫,以解决或面对问题,终达“纾解情绪”之效。

无常与空性

  一般世间所见的方法,是教我们从情绪上来对治。佛法所教示的法门,除了从果报上对治,更注重在因上努力。例如,首先在境界中觉察、降伏烦恼,进而安忍境界,修习忍辱。进一步,观察一切万法的发生,皆是因缘和合所成、根尘相对而生,缘聚则有、缘散则无,缘生无性,虚妄不实,即“因成假”。

  “春雨如膏,农夫喜之,而行人恶其淋漓;秋月如镜,佳人喜之,而盗贼恶其光辉。”面对相同的一件事,每个人所产生的想法与感受都不一样,因此,事物本身的好坏并无定论,而在于每个人的执着与分别,此即“相待假”。

  无论是事物,或是身心的种种感受,无时无刻都在生灭变化,没有暂止之时。举例来说,“话”是由数个句子组成,句子由字词而来,而每个单字也是由无数的笔划构成;伤人的话语所造成的痛苦感受,也是念念相续,分别而有,无有定性可言,此是“相续假”。

  在浩瀚无尽的时空中,一切的悲欢,都是短暂、无常的。一般人所认为恒常不变的,只是建立在生灭无常的妄执上。因此,佛法告诉我们,用无常观来端正知见,在生灭变异、虚妄不实的现象中,体悟不生不灭的真常之性。如此一来,即使外境纷扰,也能安住当下,保持清楚、明白、作主的心。所谓“烦恼即菩提”,烦恼与快乐,其实也是在一念之间而已,当中的关键便是当我们面临事情时,能不能定下心来,有没有智慧去认识与观察?

  儒家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当情绪有所发动时,要合乎节度。佛法更告诉我们,在面对顺境或逆境时,这念心要能作主;用心时,则要恰到好处,合乎善法;乃至合乎菩提、涅槃,觉性开显。《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念心能够时时安住实相,不仅不再受外境及情绪所扰,起心动念皆是智慧、神通妙用。所谓“心净则国土净”,不仅自利,更是利他的菩萨行。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