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
 
本期主题:正面思考的力量







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

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凡事都有正反两面,发掘良善的一面,就能发现希望;

更改思考的“负面脚本”,就会发现人生剧本亦因此改写!



境界的善思惟

文/中台男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一年级 见寅法师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就可以挑起一个地球。

  其实,不管地球再大,对我们的心念而言,只是一个境界。当我们老是惦着挑不动它,徒增妄想时,杠杆那端的“地球”,就会变成我们的烦恼,像雪球一样愈滚愈大。

  尽管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乃至能移山填海,但心中的烦恼却不易移动丝毫。

  境界的重量几许,能让我们心情沉重不已;有没有一个支点,可以为我们挑起心中的苦恼?

境界的重量与支点

  境界的好坏,能在我们的心里形成多少的重量?好的境界,让我们心情轻飘飘的;痛苦的境界,让我们沉重万分。但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究竟是重?还是轻?其实,非关轻重、大小,非关明暗、通塞,只因境由心生,随着自心的分别,而让境界有了重量。

  四祖道信大师云:“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原来,境界的重量来自于我们的妄执。原来,所有的美丽与幽暗,出自我们心中的标签。所有的悲欢离合,都有我们的患得患失!《金刚经》早已明白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仍然为了一时的梦幻空花,而自苦恼不已。

  面对境界的心念,带着我们造业。善念成就善业,恶念牵引我们受苦。有功德天就有黑暗天,苦乐相随,岂能尽如人意?我们不能逃避境界,却能藉由光明面的正向思考,鼓舞勇气,带来希望。如此说来,“正面思考”不啻是帮我们挑起心中境界的支点。

  从佛法来看,正面思考是一种思惟修,也是一种善法的薰习,以善的心念取代负面的心念,也就是所谓的“以楔出楔”。将心靠在善法上,就能不随恶业牵引,而能“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进一步,还要努力修福修慧,福报具足了,渐渐就能走出心中的黑暗无明,远离负面情绪。相反地,假使只在境界上取舍,怨天尤人,看不到境界的因果真相,就是负面思考的迷失,徒自陷于境界的苦执当中,无法出离。

  佛法的“四正勤”告诉我们:“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正面思考是一种善思惟,是转念的方便法门,目的就是要扭转卑慢凡情所生的负面情绪,远离心中的热恼。进一步,还要对治心中的无明烦恼,才能根本远离受苦的因。所以,佛法的“八正道”谈“正思惟”,进一步还要“思惟修”,因为再高明的思考,必须落实在修行层面才有意义。

法门的方便与究竟

  思惟修也有顿、渐的差异,应当应机施教、应病予药。小乘行者主张断烦恼,大乘则是转烦恼,无上乘悟到“烦恼即菩提”,若于初心不起妄分别,何须假止观之方便?过去,僧肇大师无畏于姚兴的威逼,而被拘禁问斩。大师临刑前作了一首偈:“四大原无主,五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最大的境界莫过生死,业力所逼,安能无惧?然而,恐慌、悲泣无济于事,洞悉无常的智者,心无挂碍,安住正念,忍心不动,故能生死自在。又如,金碧峰禅师契悟空性,故能对阎魔发出豪语:“铁链锁得虚空住,方可拿我金碧峰。”思惟修成就了,将心中的无明烦恼照破,就能达世知幻,成就正知见,就有处世的智慧。

  宋理学家王阳明云:“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能知善恶的这念心,明辨是非,遍知无碍,不住善恶,故曰良知,也就是人人本具的觉性。透过觉性的觉察、觉照,洞悉烦恼妄心的无常、无我,故能不昧于境界,真正产生安定身心的力量,处处作主,随遇而安。经云:“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依性起修,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就是良知良能之起用。

  若未能契悟缘起性空之理,在事上也不碍渐入,故说“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就是革除心中的物欲。物欲乃因不正确的知见而起,透过对真相的认识,就能不执着于境界,藉由思惟而生的观照力,将心结解开,勤于六根上忏除情欲,改变习气,不再于同一境界上重蹈覆辙,如此持续不断地“为善去恶”,最后心清净了,也能安住于至善真理。

  有正见,才能有正思惟。因此,凡事要从因果、心性之理来理解,才能看到真相,也才能返照自己的妄心,息灭贪瞋痴,这就是思惟修的基础。以能思的这念心,检讨反省,改变自己的无明、习气,就是观照法门;最终,思无思思,不执着于能思之心、所思之境,就是解脱法门。从世间善到出世间善,最后仍要以中道第一义为所有善法的依归,才是真正融通思惟修的方便与究竟。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