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
 
本期主题:知与行







  明明知道,却做不到,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如何缩短“知”与“行”之间的距离,将所习得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从学习者转变为实践者,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成功秘笈。

  运用这份成功秘笈,唤醒心的力量,不再挣扎、勉强,不再找藉口,战胜习气,创造每个人都希望拥有的零阻力人生!



信心与练习

文╱普贤精舍禅修班学员 传融


  身为一名辅导专业人员,在经年累月的工作生涯里,处理的个案不计其数。所谓“一样米养百样人”,个案的身分背景与问题各异,有跷家国中生、雏妓、吸毒、酗酒、忧郁症患者、老年丧偶悲伤处理等。有些个案在辅导后回归正常生活,有些则在恶性循环中无法自拔,不禁让我深思一个问题:“究竟这当中的关键在哪里?”是性别的影响吗?还是年龄的因素?酗酒比吸毒容易戒除吗?还是一切归咎于性格?

知见引导行为

  艾里斯(Albert Ellis)创立的“理性情绪疗法”,结合了认知理论及行为疗法,主张“人们可能拥有理性、合理的想法,也可能拥有不理性、不合理的想法。当人们按照理性、合理的想法去行动时,他们就会感到愉快、富有竞争精神且使行动有成效,反之则不然。”因此,当人们改变自己的信念,情绪与行为也会随之改变。

  用这样的理论来审视个案的成功与否,关联性便昭然若揭。能获得改善的个案,通常愿意接受辅导者的建议,并将想法化为行动,进而获得脱离困境的机会。反观失败的案例,并不是不了解治疗方案,而是有太多的“但是”,使他没有进一步建立认知与行为的连结,于是始终在幽谷徘徊,无法得见山顶的阳光。

  阻碍行动的“但是”从何而来?通常是对改变以后的结果信心不足,以及固执于自身习性的结果;以佛法而言,就是不明白因果的道理。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具有正知正见的人,深深明白因地努力的重要性。一般众生的习性,则是重复相同的行为,却期待有不同的结果,如此只会换来深深的失落与持续的打击。

  改变习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习气在无数劫的轮回中点滴累积,已经与我们产生了紧密的结合。假使梦想着一觉睡醒就能脱胎换骨,无异缘木求鱼。唯有藉着刻意的自我训练,挑战习性,才能逐渐除尘去垢,还来明珠本色!

四摄方便化导

  辅导的工作是一条双向道,辅导者与个案必须充分合作,才能达到治疗的目标,因此,“信心”与“练习”,同样是专业辅导者自我要求的项目。怎么说呢?假使辅导者对个案的复原没有信心,也不相信个案的自制能力,个案如何对自己有信心呢?身为辅导者,要能以“四摄法”来处理与案主的互动,也就是──以专业技能缓和案主的忧惧不安(布施摄);以智慧、慈悲的话语肯定案主具体的努力与进步(爱语摄);提供必要的协助,使案主有摆脱困境的机会(利行摄);从案主的角度订定合理的目标(同事摄)。以上种种,不是凭空想像,也不是天生具足,还是需要老老实实地反省与练习。

  若把求助者的角色放宽,“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流浪诸有的我们,不都是向佛陀殷殷祈求、渴望离苦得乐的个案吗?佛陀为我们开的处方是:“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我们是否日夜常念、时刻警惕呢?我们是否真切体悟空性的道理,懂得藉假修真、不着于相呢?对于自身的光明本性,是否也能舍妄归真、坚住不移呢?一问又一问,一念再一念,菩提之道无他,唯有思惟、思惟、再思惟,精进、精进、再精进,具足真切的信心、持续的实践,终能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