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中台广传








中台禅寺九十九年度夏季学界精进禅七

文/编辑部


  世尊灵山拈花,迦叶微笑,拈花意旨,祖祖相传,曹溪心水,普流十方。导师 觉大和尚承继诸祖度众之悲心弘愿,从灵泉至中台,广开法筵,期使学人直契宗旨,澄浊去垢,明悟本具佛性,安住实相境地。

  本寺九十九年度夏季学界精进禅七于七月十日至十七日举行,共有一千二百余位学员报名参加,包含各大专院校教授、中小学教师、大专青年及社会各界人士;并有美国、香港、南非等多位外籍人士,把握难得因缘,回山精进用功。

因戒生定 增益功德

导师 觉大和尚慈悲勉励大众,平日广集福慧资粮,禅七中,还要登堂入室,百尺竿头再进步,“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行香亦是用功因缘,在动静之间体悟“人在哪里,心在哪里”。
  七月十日下午四时举行洒净及起七仪式,住持见灯和尚宣说起七法语,学员摄心唱诵,庄严宁静的气氛,宣告禅七正式展开。起七茶会中,住持和尚提示大众,禅修中要“听招呼,守规矩”,遵守禅堂规约,调整心态,放下万缘,心无旁骛地专注用功,禅七中一切规矩都能成为悟道的助缘。茶会中,住持和尚并为大众开示赵州茶的由来与意义。

  晚间八时,正式起香,住持和尚明示大众禅七的目的即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世尊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成就佛道,叹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心病要用心药医,心药就是止观法门。禅修中,时时检视心中四病──妄想、昏沈、无聊、无记。先以“数息观”对治散乱,下坐、行香时谨记“人在哪里,心在哪里”。禅七的重点就在净心、定心、明心,要在心性上下功夫。

  翌日上午,住持和尚为大众正授八关斋戒,学员受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为七日禅修增益殊胜功德。住持和尚于开示八关斋戒戒法时提示学员,戒法的功能是防非止恶,受持戒法也是一种止观的法门。以七戒一斋停止错误的行为,去除贪瞋痴三毒,关闭生死流转之门。所谓因戒生定,由定发慧,因慧断惑,而得解脱。每受持一条净戒,就解脱一重烦恼,能得到一份清净,增长自己的福德与功德。

  住持和尚于禅七期间开示大众:“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要直下承担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过去诸佛是如此成就的,现在诸佛、未来诸佛也都是如此成就的,这是真理。修行学佛要有成就,追求生命的圆满,就要在这念清净心上安住。诸位能听的这念心清楚明白,不打妄想就是。

  禅七的时间很宝贵,一路到底,一定能够成就。这是明明白白的一条路,直截了当,不假任何方便。因地上安住的这念心,与最终成就佛道的这念心是一致的。打坐是吃苦了苦,透过练习,发现心慢慢静下来,烦恼、妄想慢慢减少,专注力持续增加,表示自己有进步,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成果。修行如倒吃甘蔗,要有耐心,要有恒心,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皆可成就。经云:“信满成佛”,“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心是很重要的,不仅是修行学佛,做任何事情都要具足信心。信心植基于理性的态度,由初初开始的初信,进而建立正确的认知,透过实践、验证,了解佛法是真真实实的道理,持续努力,深信不疑,最终就能真正达到究竟圆满,成就佛道。

悟道修道 动静一如

  禅七中,导师 觉大和尚为学员慈悲开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最高的智慧,无论科学进步到什么程度,都离不开人的本位。人离不开德行,德行离不开心性,如果违背此理,一切学问都毫无意义。经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佛法是以人为根本,一切都是这念心的作用,所以,心是根本。打禅七,就是实践这些道理,佛法的一切法门到最后都归于心地。

  古德云,先悟道,再修道。如果连“道”在哪里都不知道,如何修道?古人寻师访道,但求一悟。明白“道”在哪里,就是悟了道。找到这条路以后,还要修道。所谓修道,就是要保养圣胎。平日修加行是累积资粮,修福德,修慈悲,修六波罗蜜。“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广集福慧资粮,是前方便。有了前方便,还要登堂入室,百尺竿头再进步,在禅堂里禅修静坐,“明心见性”,见自己的佛性,这是最重要的。

  在禅堂里,“既来之,则安之”,打坐就是万缘放下,外面的事情统统不要想,不要想就是放下,要练习这个功夫,否则无为法不会现前,清净心不会现前。出了禅堂,还要提得起,祖师云:“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圆彰”,起心动念就是善念,口讲好话,身做善事,对家庭、社会都要尽责任。提得起、放得下,放得下又提得起,就能得自在。

  解七茶会中,住持和尚勉励大众:学界对社会、国家具有带领、示范的作用,因此,不仅独善其身,通达者更要兼善天下。在愈来愈混乱不安的世界中,虽然科学发达,但人们并没有因此更加幸福、快乐,问题根源即在于人心、在于观念知见。佛弟子应当直下承担,不要妄自菲薄,要从因上积极努力,互相协助,相互提携,必然功不唐捐。

  灵山意旨,会者能得,本具的清净心,直下承担即是。禅七中精进专修,在禅堂里万缘放下,契悟本心本性,找到安身立命之处;出了禅堂,以慈悲心、智慧心,将佛法落实于日用之中,自利利他,则人人安详自在,社会处处光明。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