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
 
本期主题:发长远心







远行不退,且看行囊

文╱见由法师



  对一个远行者而言,行囊中必须有什么样的装备,才能帮助他走过一路的千山万水,如愿地平安抵达目的地? 答案可以很多:充足的饮水、食粮、医药、各种工具……让他得以保持健康状态,从容地应付旅途中的困难;还有一份梦想,让他始终带着信念一路前进;一份地图或指南,让他不会误判方向;一份坚毅不动的心,让他不致流连于途中的绚美风光。

  那么,哪一条路是最远的路?将花费最长的时间、最大的力气,需要最笃定的坚持?

  答案,无疑是“心路”。

  一切众生本具真心,妙湛圆明,清净无染,却因一念不觉,为烦恼妄想所覆,造业受苦,以致无始劫来流浪生死,轮回不已。我们走失了,和清净心失散了很久、很久,甚至忘了当初何以流浪至此,更不知道要从何而返。“心路”,就是一条返家的路,透过修行,逆着过去轮转的方向,将这念心去染还净、转迷就悟,踏上一条通向成佛、通向解脱的路。

  而即将在成佛之路远行的我们,又会需要什么行囊,才能发长远心,永不退却?

  以菩提心愿为前导,以“教理、福德、禅定”为依循,时时整俶自己的行装。

愿心──
发菩提心,惟求作佛


  人生的路千万条,究竟为何要踏上这条“心路”呢?最终的目标若是有丝毫模糊,往后的方向将可能南辕北辙。惠能大师至黄梅参礼,五祖问他欲求何事?惠能大师言:“惟求作佛,不求余物。”这是何等的气魄!《大乘起信论》提到,真正发菩提心,不要名利,惟求涅槃。〈劝发菩提心文〉亦云:“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是发心,名之为真。”试想,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也具备了同样的志气,发了无上菩提心,只愿上求下化?如果不是,如果还没有,那么恐怕得接受“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的事实!

  发菩提心不是口头说说,更不是勉强而来,必须诚实地面对自己,真正地看清世间上的一切都是生灭无常,纯一苦聚,纵使放下贪着已久的五欲之乐犹如刀割,依然愿意舍离,愿意为追求最高远、最究竟的生命而努力。而且,不仅是寻求个人的解脱,更愿意帮助一切有缘、无缘的众生共同远行。

  “心发则佛道可成”,唯一的目标与信念,如同远行者心中经常记挂的梦想,是驱使他不断前进的力量,使他日后无惧于寒天酷暑、雨露风霜。

教理──导以善道

  确立了目标,首先面临的现实问题便是“如何上路”?哪一条路才是正确无误、直截了当?怎么判定自己现在的位置?

  佛法中的三藏十二部经典,正是佛陀与祖师大德们以过来人的身分,娓娓道出的心路之旅。其中,包括路途中将会看到的景色、应避开的险处、离目的地的距离……等。然而,“修多罗如标月指”,教理不是路的本身,学习教理亦不在充实知识,而是藉教观心,依解起行。如同远行者手上虽有地图,仍要靠躬亲践履,才能走出真实的足迹。这时,对照着地图上的标记、指引,脚踏实地,每一步都是印证、都是信心。

福德──供以气力

  路途中,“福德”与“善缘”是不可或缺的资粮。

  福报、善缘,由广修善法而来,德行则是内在的涵养与提升。外有福报,内具德行,心中自然光明磊落,不易与恶缘相应,旅途才能安稳、平顺。

  粮食必须时时补给,因此福德永不嫌多。世尊成道后,依然不舍小善,为盲比丘穿针;尚在途中的修行人,更应把握每一个修善培福的因缘累积资粮,并且如《金刚经》所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让事相上的福报,增胜为无尽无漏的功德法财。

禅定──固以防护

  定者,“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意即,在这条心路上,始终坚持专注,不为外境所转。否则,纵使认清路头,备足食粮,仍会分心于不相干的事物,耽溺于途中的风景。“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定力来自于对这念心不断的要求、训练,长时的收摄、内观,日久,便能产生坚毅不动的力量,而能见顺境不生贪爱,遇逆境不生瞋恼。

  旅途中的种种磨难,无论是外在的困境或是内心的挣扎煎熬,都必须藉禅定的力量帮助我们度过难关。深厚的定力如同坚固的防护,让远行者远离内外魔扰,坚持其心,“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一念到底。

  “长远心”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一开始的坚定志向,需要过程中不断的提醒、提起。而“发菩提心”便是决定不移的志向;“福德、教理、禅定”便是支持我们不退此心的行囊。

  心路长远,有志能行。况且这条路上,不乏前人的轨迹与证明──

  曾经,有一个罪人,在堕入地狱受苦时,因为一念不忍旁人受苦而欲以己身代之的慈悲心,让他脱离罪报投生天界。其后,他秉持着这念慈心,始终不退,捍劳忍苦,难行能行,如是远行过三大阿僧祇劫,终得成就──他,即是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

  有一位僧人初出家时,师父让他每天翻山越岭为常住采买众多物品。虽然路远负重,但他总是比其他师兄弟早回到寺中,原因只在十多年来,心中一向“只有目标,没有道路”──他,即是至西天取经,“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一步生”的玄奘大师。

  有一座道场,开山方丈在创建之初全无经费,却因着“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的悲愿,带领四众弟子,胼手胝足地在十年中打造一座庄严梵刹──这座道场,即现今拥有百余家分院,巍巍堂堂的中台禅寺。

  而现在,有一位即将或已经踏上这条心路的修行人。能否长远不退,端看他的愿心与行囊。若能时时发愿,时时补添行装──他,将是未来福慧圆满、悲智双运的法王!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