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
 
本期主题:发长远心







永不干涸的心泉

文╱见彦法师



  佛陀曾经这样譬喻:大千世界皆磨为墨,每经一千个他方世界国土才用墨一点;当墨用尽时,再将所有经过的国土化为微尘。自大通智胜佛到法华会上,已经历经了这样久远的微尘劫数。然而,世尊始终无有疲厌地度化着众生。 试想,是什么样的动力,让世尊发起这样的大愿,无有退转?又是凭藉着什么样的力量,才能让世尊完成这漫长的菩萨道?

  《四十二章经》云:“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修行非将相所能为,即便发起了无上道心,仍要面对无数外在的考验与逆境,以及心中的无明烦恼。有如一人面对着千军万马,行道之人必须紧守心城,破灭众魔,方能成就无上道果。世尊清楚地告诉我们,要领在于“坚持其心”、“精进勇锐”。

坚持 无住生心

  首先,“坚持其心”,就是坚持自己的大悲愿心,并且应当无住生心。

  世尊的本生故事,说明了大悲愿心的重要。过去,有两个罪人在地狱中受着苦果。狱卒用硕大的铁棒毒打他们,不断地加以折磨。其中一人不支倒地,另一罪人见状,生起了怜悯之心,试图救助他的同伴。狱卒见状,怒不可遏,更加疯狂地捶打他。一顿毒打后,这位请命的罪人,因为这一念慈悲,不但结束了此世苦报,并投生为天人,享受天界的快乐。这位天人,正是无量劫前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从那一世起,世尊发起了“愿代众生受无量苦”的大慈悲心,生生世世勤苦修行,利益众生,从未忘失愿心,最后终得成就佛道。《华严经》云:“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一份饶益众生的悲心深植心田,便是督促自己永不放弃的起点。

  《金刚经》中,须菩提尊者向世尊问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提出过去生被歌利王节节支解,仍不忘失菩萨悲愿的故事,而回答道:“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能够观一切法空,不住在一切虚幻的相对境界上,就能在名利财色的顺境中,片叶不沾身;也能于人我是非的逆境中,不起烦恼,坚持度众的悲愿,无有动转。

  过去憨山大师为政治迫害,仍能于流放充军的过程中,随缘度众,复兴祖庭。他曾在军中吟诗道:“缁衣脱却换戎装,始信随缘是道场;纵使炎天如烈火,难消冰雪冷心肠。”不论是身为太后供奉的高僧,或是被迫还俗从军,憨山大师心中无有所住,始终是清凉自在的。

精进 以行满愿

  第二个要领──“精进勇锐”,则是以行满愿,从而契悟圆满的自性。以无碍的自性功德力支持自己,无有退转。如《金刚经》所云,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广修福慧资粮,而无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能漏尽三惑烦恼,真心现前。《圆觉经》亦云:“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依性起修,大作梦中佛事,广度如幻众生,便能启发悲济众生之心,且无烦恼劳虑之念。至此,心中圆满的性德逐渐现前,修行也就生起真实的信心与等持的定慧,佛道方得渐次增长而不退转。

  《未曾有经》云:“如天雨滴,后不及前,虽不相及,能满大器,修学智慧亦复如是,从小微起,终成大器,如是展转满无量器,是则自利利人。”导师 觉大和尚亦常提示四众弟子,修行要细水长流。如何能够寻得一股活水源头,无尽地滋润心田,长养出菩提妙果?不负大悲初心,并能无住生心,勤行如幻三昧广度众生,即是菩萨行处;如此用功,圆明的心泉,便能永不干涸。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