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
 
本期主题:发长远心







   无论是世间法或出世间法,不论资质聪颖或愚钝,坚持不退的耐力,往往才是成功的主要关键。

  修行更是如此。修行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跟自己赛跑的长途马拉松。

  省庵大师云:“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有了勇猛的初心、坚持的耐性及度生的愿力,就能精进不退,在菩提道上拥有续航的能力。



一步一脚印--觉大和尚开示

编辑部整理

  佛法当中有事、有理,做一件事情,不是懵懵懂懂、糊里糊涂的,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个法门,都有它的道理。依据这个道理去修行、去发心,就不会退转;假使没有一个依据的道理,遇到逆境现前,作不了主,不但度不了众生,自己也会退失菩提心。

  修行是很长远的一件事情,释迦牟尼佛也是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勤苦修行。今生能够学佛,乃至出家,都是过去的善根、过去的福报。不论出家、在家,有这个福报能够修行学佛、弘扬佛法,又有稳定的生活,就是最大的福报,要珍惜,要继续努力。

善调身心 精进不懈

  一般人多半“勇猛心易发,长远心难持”,刚开始很精进、很用功,一段时间以后,就感到精疲力竭。一旦身体疲惫,心念提不起来,就容易起烦恼、患得患失。

  从前,有一位比丘每天精进用功,勤于诵经,但由于太过急切,不久就心生烦恼,对道业退失了信心。佛陀知道这位比丘出家前喜好弹琴,于是应机施教,藉弹琴的比喻来引导他,使其了解善调身心的重要。佛陀提示,弹琴的时候,如果弦绷得太紧,就弹不出好的旋律;弦太松了,琴声就浑浊不明;若将弦的松紧调得恰到好处,弹奏出来的曲调必然悦耳动听。因此,佛说:“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修行应善调身心,用功须不缓不急,太过与不及都无法达到最好的效果。

  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曾为螺髻仙人,日夜精进不懈地禅坐,以至于“雀巢于顶,草穿过膝”──鸟雀在他头顶上筑巢生蛋,草从膝盖旁缠绕穿过,他都不为所动。释迦牟尼佛又一世为大施太子,乐善好施,当时国内受到干旱的影响,很多人都饿死了,大施太子就把国库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布施。后来,大施太子想到龙王有个如意珠,能够随心而得财宝,便发大愿,想到龙宫取得如意珠,解决人民的困苦。

  大施太子的诚心感动了海神,于是海神就从龙宫盗取如意珠献给太子。龙王发现了,用神通取回如意珠。大施太子没有如意珠,就无法救济这些饥饿的人。他决定把海水挑干,进龙宫向龙王要如意珠。太子一担一担地挑,日以继夜地挑,挑到骨瘦如柴、精疲力竭,仍然不休息,感动了四大天王一起来帮忙。四大天王神通广大,很快地,海水就少了一半。龙王很着急,一旦海水枯竭,海里的龙子、龙孙都会死亡,便献出了如意珠。

  长远心,就是要禁得起磨炼、禁得起考验。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持续不断地精进才能成功。社会上成大功、立大业的人,乃至各行各业的实业家,都是经过一番努力和辛苦得来的。所以,要继续不断地努力,发大心,修大行。

不负初心 成佛有余

  经云:“不负初心,成佛有余”,“初心”是很重要的,初初听闻佛法,觉得佛法很好,经过一年、两年、三年,感觉好像没有得到什么。渐渐地,道心慢慢淡了,不像初初学佛时那么精进。再过二、三年,日常的事务繁杂,打坐、修善又不容易,又要自我检讨反省,觉得要求太高了,慢慢地道心就退了。

  修行就是革除自己的习气,习气漏尽、烦恼漏尽,就能超凡入圣。《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想要超凡入圣,就要发长远心,修行不是速成的。有些人悟到心即是佛,但是这念心仍然不是佛,因为心当中的烦恼、无明还是很多,要时时刻刻返照,检讨反省,次第漏尽自己的烦恼。

  悟到这念心了,找到路头了,自己的烦恼自己转化,时时刻刻都照住它。没有悟到这念心的人,就没有办法照住烦恼,因为自己起了烦恼还不知道。因此,悟后起修才是真修。开悟如同见到初一的月亮,所以要发长远心,在日常生活动静闲忙中,始终保持正念,觉性现前,不断地精进,最后,见到十五的月亮,漏尽烦恼,才是功行圆满。

  修行就在平时,现在就要修一切善、断一切恶,累积福德资粮。修善而不执着善,这念心时时保持平静,就能得解脱。《金刚经》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持之以恒,一步一脚印,点点滴滴地努力,自然心就宁静,正念就能现前。有正念就能得正定,有正定就不会退转,今生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