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禅门探微







杨岐派初祖──杨岐方会禅师



文╱编辑部  图╱见育法师


  临济宗第八世祖师杨岐方会禅师,俗姓冷,宋太宗至道二年生,个性机敏聪颖。二十岁时,在一个因缘下来到筠州九峰,感到这里的景物十分熟悉,数数徘徊,不忍离去,遂于此剃度出家,法号“方会”。

  方会禅师悟性高、根器利,阅经时常能心领神会、解悟经义。听闻哪里有善知识、具大手眼,便不远千里前往参方。

  一日,方会到南源广利寺参谒石霜楚圆慈明禅师。慈明禅师得法于汾阳善昭禅师,是当时临济宗有名的大师。古德云:“出家要亲近绝胜知识,具正知见,时时参请,承顺教诲,如教而行,精勤弗懈。”方会遇此因缘,不仅决定留下来向大师学习,并自请担任监寺。“监寺”就是当家师,负责协助方丈监理寺务。慈明禅师由南源至石霜山崇胜寺的二十多年间,都是由方会禅师协理寺务。

  方会禅师任职监寺时,维护常住的一切事物都非常细心、谨慎。以使用烛灯为例,做常住事的时候用公用的烛灯,而自己阅经的时候,就用私人的烛灯。烛灯会滴出蜡油,方会禅师自己用功时,就将公用油灯置放于私人烛灯的下方,使蜡油滴至公用烛灯的灯盏里。而使用公用烛灯时,则用小盏盘接蜡油,等接满了,再将蜡油放回公用的烛台里。方会禅师即是如此落实“爱护常住物,如护眼中珠”的精神。此后,禅宗史上便流传着“杨岐灯盏明千古”的美谈。

暮鼓晚参

  慈明禅师有用完斋饭后至山间经行的习惯。有一天,有人前来参方问道,方会禅师看师父出门不久,就迳自击鼓集众。慈明禅师听到鼓声便回来责问:“丛林少有暮而升座,从何得此规绳?”方会不急不徐地回答:“汾阳晚参也,何来非规绳乎?”说得让慈明禅师答不出话,只好不去经行了。

  “汾阳晚参”的典故,源自慈明禅师的师父善昭禅师。禅师足不出户三十年,道俗益重,不敢直呼其名,而以驻锡地“汾阳”代之。师曾因天候严寒而取消夜参,当晚有位相貌殊异的比丘,手持锡杖来到汾阳禅师面前,说:“会中有大士六人,为何不说法?”言毕即离去。日后承继汾阳禅师之法脉者果然有六人,即石霜楚圆、法华全举、芭蕉谷泉、天圣皓泰、琅玡慧觉、大愚守芝,其中石霜楚圆下的弟子杨岐方会及黄龙慧南更将临济宗发扬光大。

  在丛林中,“小参”谓之家训,即是师父开示,或提醒规矩及共住事项,或指导大众修行的方向,能端正知见,启悟心性,小参之法,意义在此。由此可见,只要对大众修行有利益的事,方会禅师绝对坚持。

开悟因缘

  方会禅师虽然依止慈明禅师很久,任职也非常发心,可是始终未能开悟。每次向师父请法,慈明禅师总是说:“你库房的事务繁多,先去处理再说吧!”又一次,把握了机会要请法,禅师又说:“监寺啊!你将来的儿孙遍满天下,何必忙着问这么多问题呢?”方会三番两次请法都被师父辞绝,疑情愈来愈深。

  有一天下雨,慈明禅师外出,方会下定决心一定要问个水落石出,所以抄小径,找着了师父,一把扭住慈明禅师的衣襟,说道:“这老汉今日须与我说,不说打你去。”慈明禅师答:“监寺知是般事便休。”话还没说完,方会大悟,不顾地上泥泞,即拜了下去。又问:“狭路相逢时如何?”慈明禅师回答:“你且躲避,我要去那里去。”东寻西找只这是,烦恼来任烦恼去,方会禅师在楚圆座下终于明悟心性。

  一日,慈明禅师问方会:“马祖见让师便悟去,且道迷在什么处?”方会禅师不假思索即答:“要悟即易,要迷即难。” 方会禅师悟道不久,先回筠州九峰山,后被道俗迎往驻锡袁州杨岐山普通禅院,后住潭州云盖山海会寺,世称杨岐方会禅师,世寿五十四。圆寂后门人建塔于云盖,为临济宗第八世。

  禅师以拈提先人古则,拂拳棒喝,勘辨公案为悟入之机。因其门庭繁茂,化益四方,蔚成一派,世称“杨岐派”,与同门慧南之黄龙派同时并立。嗣法弟子有白云守端、保宁仁勇、石霜守孙等人。

度化事迹

  有一天,杨岐禅师忽然问守端:“受业师为谁?”守端答:“是茶陵郁和尚。”禅师又问:“我听说他在桥上摔了一跤而开悟,并且当场作了一首偈子,甚为奇特,你还记得吗?”守端立即背诵道:“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杨岐禅师听完笑了一笑,随即起身离开。这一笑可让守端禅师心中惊慌了起来:“是我记错了吗?还是什么地方说得不对,不然师父为什要笑我?”守端禅师想了一个晚上,辗转难眠。第二天一大清早,就跑到方丈室请法。这时正值岁暮,地方上请了戏班子来酬神,村里人看得极为开心。杨岐禅师就问:“你看到戏班子没有?”守端答:“看到了。”杨岐禅师又说:“你一点也比不上他们。”守端听完心中更加惊骇,连忙问:“请师父指示。”杨岐禅师说:“他们爱人笑,你却怕人笑。”守端禅师大悟。

  杨岐禅师另一位弟子保宁仁勇禅师开悟的因缘亦相当奇特。仁勇禅师本学天台,又参雪窦明觉禅师。后来,听到杨岐方会禅师到云盖山弘法,便前往参方。才一入方丈室,杨岐禅师一语未发,仁勇禅师即顿明心印。杨岐禅师为一方化主,功夫可见一斑。

  有一天,任职比部(宋朝主管审计之职)的孙居士问杨岐禅师:“我因公事烦恼不已,不知如何解脱?望师点破。”杨岐禅师答:“弘愿深广,利济群生。”孙公又问:“不知如何在公职中落实?”杨岐禅师以偈教示:“应现宰官身,广弘悲愿深。为人重指处,棒下血淋淋。”意思是:您应该像观音菩萨现宰官身一样,发愿以公职身分利益大众;如果要指出别人的错误时需特别小心,秉持慈悲与智慧、勿枉勿纵,因为受刑时棒下不留人啊!孙居士听完后深有体悟。

治人如玉

  人问杨岐禅师:“欲免心中闹,应须看古教,如何是古教?”师答:“乾坤月明,碧海波澄。”再问:“未审作么生看?”师答:“脚跟下。”

  又一次,杨岐禅师示众云:“身心清净,诸境清净;诸境清净,身心清净。还知杨岐老人落处么?河里失钱河里摝。”

  禅宗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读经看教、出坡作务,最后还是要归于碧海波澄、乾坤月明的这念心,时时刻刻坚住正念、站稳脚跟。

  洪觉范禅师曾誉杨岐家风:“会乃如玉人之治璠玙,碔砆废矣。故其子孙皆光明照人,克世其家。盖碧落碑,无赝本也。”意思是:杨岐禅师教育弟子就像是善治玉石的工匠,能挑选真正的美玉,加以细细的琢磨,使其光彩照人,而所雕琢出来的美玉就好像“碧落碑”(注)一样,是没有伪本的。杨岐禅师善于教化,令弟子明悟本性,大彻心源。如师之法嗣白云守端传五祖法演、法演再传昭觉克勤、克勤再传虎丘绍隆、大慧宗杲等人,个个是法门龙象。宋代以后,临济宗的所有道场几乎皆出自杨岐法系。

结语

  憨山大师示众云:“杨岐之事慈明,二十余年,行门亲操,执事百千辛苦,未尝惮劳,故得光明硕大,照耀今古。若懒融之负米,黄梅之碓房,历观古人,无一不从辛苦中来。”这段话为杨岐禅师的行谊作了最佳注脚。回顾禅师的一生,从出家、任职监寺、担任住持,乃至教育弟子,其为法忘身、尽命竭力的精神,始终如一,故能传法芳远,子孙遍满天下。

  慈明禅师迁化后,杨岐禅师在慈明禅师法相前,提起坐具问:“大众会么?”接着指着法相说道:“我昔日行脚时,被这老和尚将一百二十斤担子放在身上,如今且得天下太平。”再顾视大众问:“会么?”众无语。师捶胸曰:“呜呼哀哉!伏惟尚飨!”杨岐之于慈明是慈父孝子,之于佛法则为法王忠臣。后代学人闻此杨岐德风,亦生起无限的缅怀与景仰。

注:“碧落碑”是唐代篆刻罕见的精品,行笔精绝,书字奇古。此处是称赞杨岐禅师锻炼弟子的神机妙化。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