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本期主題:化敵為友,冤親平等







從雙輸到雙贏

文╱中台男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梧法師



  原始時代,氏族或部落之間,常為了謀求生存而發生衝突。隨著人類文明及科技的發展,由於階級、政治、民族、國家、宗教團體之間的矛盾,世界各地仍然不斷地在發生爭執,甚至訴諸戰爭。小至個人,為了使對方屈服,認同自己的想法,也持續地在發生有形或無形的爭鬥。因為,世間人認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理所當然的觀念。為了達到目標、追求利益及有限的資源,在與他人或其他團體的競爭當中,或多或少結下了惡緣、樹立了敵人。

心量廣大 同理包容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敵我雙方若是仇恨未消,彼此冤冤相報,生生世世便會承受苦果。如同世界上某些地區的種族鬥爭,雙方都處在極端的不安及危險之中,也活在永無止盡的憤恨和恐懼之中。俗話說:「冤家宜解不宜結。」《孫子兵法.謀攻篇》亦云:「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由此可知,避免爭端、化敵為友,不但是人心所期盼的境界,也和佛法解冤釋結的道理相通。

  想要化解仇恨,消除敵對的狀態,就要試著從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以同理心和包容心,設法解決雙方的歧見及憎恨,也就是從你爭我奪、以牙還牙的「雙輸」局勢,轉化成你退我讓、相互合作的「雙贏」局面。相對地,如果沒有虛懷若谷的氣度和容人的雅量,便很難不計前嫌,和過去的敵人握手言和。

  唐太宗李世民未登基時,與太子李建成及齊王李元吉明爭暗鬥,爭奪皇位繼承權;此時,擔任太子洗馬的魏征力勸太子李建成早日除去李世民,卻未被採納。「玄武門之變」以後,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被殺,秦王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唐太宗向來敬重魏征的才能,因此特別和魏征化敵為友,引用為太子東宮詹事府主簿,拜諫議大夫,歷任參預朝政(宰相)之位。換句話說,如果唐太宗沒有廣闊的胸襟化敵為友、察納雅言,不但魏征無法名留千古,也許連「貞觀之治」都不會出現。

悲智雙用 冤親等視

  或許有人會問:「和別人解冤釋結,是否代表自己要一味地委屈求全呢?」其實不然。孔子曾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就世間法而言,向敵人或仇人伸出友善的雙手,固然需要寬容及勇氣;但在和解、妥協及排難解紛之中,亦要明辨是非,用智慧去判斷是否應該接受對方的要求和條件,並適時地接納或拒絕。否則,不但無法化解冤結,反而會增加彼此的怨懟。

  諸佛菩薩與常人不同,冤親平等、心無分別,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為根本,「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以平等心關懷眾生,以智慧心修一切善法利益眾生,發願與眾生同證佛道、同得解脫。《金剛經》記載,佛陀有一世為忍辱仙人,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之心,接受歌利王的侮辱及傷害,並且發願未來成佛以後,第一個要度的就是歌利王。佛陀成道之後,於鹿野苑初轉法輪,五比丘之首的憍陳如尊者,是第一位悟道的弟子,他的前世正是歌利王。

  佛法告訴我們,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的親眷,皆有佛性,皆當成佛。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我們應當學習菩薩慈心廣大,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以冤親平等的心量,化解惡緣,廣結善緣。更進一步,對於曾經輕蔑我們、加害於我們的人,非但不記仇,還要以平等、寬廣的心量,等念冤親,以慈悲心對待眾生,才能改善人生,創造未來安樂的因緣。

  對修行人來說,事上的化敵為友、冤親平等,便是如實地認知冤與親是相對之法,皆由因緣和合而生。一般人總認為,害我的人是敵人冤家,愛我的人是親朋好友。假若去除我執,拋棄妄見,視一切眾生平等,則冤親觀念自然不復存在。在理上,成道證果的敵人不是外在的五蘊六塵境界,而是自己內在的妄想和無明煩惱;因此,「化敵為友」代表的正是轉煩惱為菩提,轉八識成四智,把造惡結怨的敵人轉化為行好修善的良朋益友。「冤親平等」即是「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心行平等、無有差別,不留戀修行路上的好、壞風光,向上一路,直趣菩提、涅槃。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