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本期主题:在细行中觉醒







细行与觉性

文╱中台男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二年级 见梧法师



  一颗苹果在树上成熟、掉落到地上,对一般人来说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引起了十七世纪科学家牛顿的注意与好奇,进而发现万有引力;二百多年以后,科学家凭藉着牛顿的运动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研发出宇宙火箭,使人类进入太空时代。

处处留心皆学问

  不同于世间人对日常生活抱持着习以为常的态度,牛顿对事物保持着敏锐的注意力和观察力,才得以发现和找出科学定律。不仅科学如此,人生亦是如是,在不断的观察、执行、检讨与改正之中,从错到对,从粗到细,才能够成长和进步。

  《法句经》云:“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古德亦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细行,是万善圆彰的根本,也是成就事业及道业的基石,如果不从“小”养成,于微细处着眼,却希望这一生有所作为,无异舍本逐末,难以达成。

  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从早上一睁开眼睛,一直到晚上养息为止,无时无刻不是学习及自我提升的机会。《尚书》云:“呜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从因果法则来看,假使不知道把握每一个当下,忽略细微之处,不从细行下手,要想成就圆满高尚的品德,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道宣律师所撰写的《续高僧传》卷二十五记载,北齐时代的梁州薛寺,住着一位僧远法师,为人不修细行。一天晚上,梦到一个巨人对他厉声喝斥道:“你是一个出家人,面目竟然如此,为何不去拿镜子照一照,岂可随意而行?”天亮了以后,僧远法师从洗脸盆的水中,看到自己眼边乌黑,以为是汗垢,便用水清洗,没想到眉毛跟着完全落尽。僧远法师不禁深自悔责。从此,他改变陋习,弊衣破履,日中一食,长坐不卧,早晚课诵勤加忏悔,时常悲泪交流地悔过。经过一个月以后,巨人又出现在梦中,笑着对他说:“知过能改,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现在,我决定饶恕你先前所犯下的过错,从今以后,不要再重蹈覆辙了。”僧远醒来之后,遍身流汗;从此,面目开始变得红润,眉毛也长了出来,修行也更加精进,终于有所成就。


时时用心皆修行

  有人会认为:“要做大事,就要不拘小节。”或许,这个理论在世间上是暂时可行的,但是,从修行和佛法的角度来看,“没有前前,就没有后后”,不种下出世成道的因,就无法得到解脱生死、菩提涅槃的果。因此,平时就要在身口意三业努力,依照佛陀的教法,修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由事入理,藉由收摄平日的言行举止,于二六时中保持觉察、觉照,返照自心,最终一定可以契悟本具的妙明真心。倘若,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忽略了最基本的四威仪或是日常的细行,不仅道业无法增进,也会引发他人的讥嫌。

  明朝的蕅益智旭大师,针对此一问题曾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空论》提到:“轻忽一切毗尼细行,辄云:大道不拘小节,大象不由兔径。岂思如来大圣,法中之王,而着衣持,乞食趺坐等,一一咸同比丘威仪,曾无稍异,故知全事即理。……盖一切毗尼,无非佛行,安得名为兔径小节,既是不遵佛行,岂名大修行人?”是以,值此末法时代,修行更要以戒为师,不管是出家或是在家,从细行做起,保持正念在前,日久功深,定有所成。

  《大乘起信论》云:“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菩萨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换言之,凡夫及修行之人,若欲悟佛境界,须由粗相向细相迈进,改粗心为细心。

  所谓“万法唯心造”,众生的心念“不知不觉”都会表现在言语和行为上,也因为众生“不知不觉”的造作,产生种种不同的果报。修习细行的目的,正是让觉性时时刻刻现前,不忽视任何一刻在法上用功的契机,正如同禅宗参话头法门,一念到底,绵绵密密,无有间断,必有身心脱落、觉性现前的一天!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