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本期主题:活在当下







生命,只在当下

文╱普圆精舍、普行精舍禅修班学员 传尊



  面对人生的挑战,多数人企图以追求快乐来取代烦恼。“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三国时代的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夕,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吟出这首传颂千年的短歌行。及时行乐,是曹操用来面对无常的人生态度。时隔一千八百年,尽管人类的文明日新月异,人们依然习于此一作法,认为此举是活在当下的自在解脱。

三谛圆融绝对待

  究竟,什么才是“当下”?《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可见,“当下”指的不是现在或此刻。“活在当下”当然也就不是“及时行乐”、“把握现在”或“勇敢面对”等义的引申。

  要对“活在当下”有正确的了解,首先必须知道,佛法的种种教法,是为了化除生命的痛苦而出现的。佛陀告诉我们,以假观、空观和中观三种方法,来面对生命的课题,最后将得毕竟的解脱。以圆融无碍、慈悲平等的态度和方法,来处理人生的种种问题,即是假观;空观是用来破除众生“执一切为实有”的方法,了知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缘起性空,既无需执着,也无有可执着之处;然而,假观和空观都只是方便法门,面对无量无边的烦恼,只有中观才是最彻底、最快速的解决方法──不起分别造作,无有执着,没有是非、善恶、好坏、美丑,只有这一念清楚明白作主的心──也就是“活在当下”。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活在当下”?如何将空假中三观融会运用?这是需要长期锻炼的修行课题。

  过去一向自以为分别心不太重,因为个性温和的我,对于人事物并不会有太多的爱憎、取舍。此外,由于平日习惯用思惟修的方式来转化烦恼,有时还为自己的勇于反省暗自嘉许。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我的众生缘并不是很好,尤其和家人的相处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日常生活中,为了思索、检讨大大小小的烦恼而经常念念迁流,为了把事情理出头绪,爬梳得相当辛苦。

  这一年来,由于诸多友人罹癌,对于无常可能随时来临,多了一分警策之心,也因此比较能够发心作定课。在一次静坐中,蓦然觉察到自己生活中许多人际的摩擦和紧张,乃至习于妄想纷飞,其实都是来自分别心的造作。对于是非、好坏、善恶、美丑的强烈分别,让我与他人产生了隔阂,阻绝了进一步的互动。这些强烈而频仍的分别,让自己识如瀑流,经常头昏脑胀。原来平日并没有从假观来看待万法的因缘和生灭性,更没有坚住正念、安忍不动。也就是说,自己并没有运用假观和中观,更没有活在当下。


当下一念体真常

  这样的发现,对于自己来说,是个相当大的突破。此后,在面对人事物时,经常警惕自己,收拾起分别、判断的心,只保持第一念清楚明白的“知”;和人互动时,则以慈悲、平等的同理心相对待。渐渐地,我发现人际关系在改善中,摩擦和紧张减少了,妄想也不再那么多。我终于品尝到“活在当下”的一点点滋味,尽管努力的空间仍然无限大。

  因此,深深体会到:过去欢愉的片刻固然可以回味无穷,但如影相随的却是失落和惆怅,这就是佛法所说的“坏苦”。陷溺于曾经的不愉快,换取的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种种心结,这是“苦苦”。若是一味将希望寄托于明天,换来的则是焦躁和不安,在漫漫的等待中,曾几何时,已经白了少年头?即便处于没有烦忧或快乐的情况,也因为落入行阴的流转而不得清凉和自在,这是“行苦”。解脱三苦,远离热恼,得清凉自在的捷径是──不思善、不思恶,不想从前、不想未来,也不记挂现在,只有清楚作主的心,才是真正快乐的泉源。

  从第一义谛来看,生命不是用来追忆或掉悔的;生命也不是用来仰望或等待的。生命,只在当下。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