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中台广传








中台禅寺九十八年度僧众精进禅七

文/编辑部



  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是人人本具之佛性,宗门所谓之本来面目。故知,诸佛住世之本怀,即为接引众生悟入此清净自性。自灵泉到中台,导师 觉大和尚即以“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顿悟自心,直了成佛”之顿教法门,直指心源,接引四众,期许人人直下承担此本具之妙觉明心。

万缘放下 安住无为

  自二月七日至三月十一日,本寺承续惯例,举办连续四梯次春季僧众精进禅七。大众法师皆把握禅七之因缘,于心地上专注用功,以期明悟清净本心,彻见自性。

  二月七日上午十时,庄严的起七仪式后,主七见灯和尚直截了当地提示行者,禅七的目的即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成就佛道,是修行唯一的目标。进了禅堂,第一要务即是“万缘放下”。大众法师平日为常住发心,或在精舍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或在道业上精进,研究教理,皆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这些都是善法;善法仍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生灭法。在禅堂里,“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契悟本心本性,本心本性即是无为法,要在无为法上安住、契悟,以不生不灭的心为因,即得不生不灭的果报。由于过去的努力,现在有福报、有因缘到禅堂里精进用功,要善自珍惜。有了这样的认知,在禅堂里努力,就很有意义。

  禅七期间,一律禁语,每一天有十支香的静坐时间,每支香静坐四十分钟之后,行香十分钟,动静之间,无不在使学人体悟“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的妙意。并由 导师与主七和尚于坐香时,为大众开示参禅与用功的法门,建立正确的知见。

  主七和尚于开示中提到,造成生死轮回、无法解脱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我执我所,自认为有一个真实的自己,所以一开始就要放下,放下过去种种的人我是非、名闻利养、妄想执着、烦恼无明。修行学佛及打禅七,就是要找到根本,契入心性。所谓“只贵子知见,不贵子行履”,对于心性的知见要有正确的了解,才是关键当中的关键。祖师大德提示后学,修行学佛、参禅打坐,要有所成就,第一要深信因果的道理,所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修除妄想、执着、身口意三业的不清净,在正确的因上努力,功德、性德即会呈现。第二、持戒清净,古德云:“参禅为先,持戒第一”,持戒是共法,不论任何宗派、法门都是如此,这是修行的根本和准则。第三、生死心切,道理听得很多,却无法与心性之理相应,皆因生死心不切,力量太微薄。所谓“打得偷心死,方许法身活”,生死大事要排在第一顺位,在禅堂当中要一念不生,绵绵密密,不夹杂,不间断。修行要得力,必须要以正精进的力量,精勤专一地朝这个方向来努力。禅七中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坐到一支好香。在因上持续不断地努力,识得路头,找到方向,保持这念心的清楚明白,坚住正念,随顺觉性,一路到底。能听闻此心地法门,可以说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大众不可轻忽自己的福报。

识得本心 生死齐休

  导师在禅七中慈悲开示:大众平时修善法、修福德、修慈悲,在禅堂中则是修觉性,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六祖坛经》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但用此心”即等于《中庸》所说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不能离开这念心,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处处作主,这就是“道”,不用另外去找。佛法中提到,每个人都有一条心牛,“牛”就代表这个心,所以要时时刻刻把牛给看好,降伏心中的野牛、水牯牛。如果降伏得力,野牛就变成了春牛,带来一片祥和、一片生机。再继续用功牧牛,这条牛就变成金牛,不得少为足,再继续观行、观照,把无明、烦恼转化过来,完全转化了,就成为“露地白牛”,就是春光明媚、大好山河。

  打坐时,能够半个钟头没有妄想、没有昏沉、没有杂念,这念心常寂常照、常照常寂,就是功夫。功夫是练出来的,现在不练,未来什么都没有。修行要了生死,只要没有烦恼、没有执着,就没有生死。

  所谓“悟道容易修道难,修道容易成道难”,打坐时不起心、不动念,“觉性”是本具的,契悟了,就是悟了道。行、住、坐、卧不离当念,就属于修道。修成功了,才能成道。明白这些道理了,就知道修行不是简单的事情。修行还要“信心、长远心、耐心”三心具足。正信因果,深信人人佛性本具。每个人都有烦恼、无明、执着,要在这念心上用功,发长远心,这是修行成道的必经之路。最后还要有耐心,若是天资不好就要靠后天的磨炼,有耐心地持续累积自己的福德资粮。

  打坐是在作净化、沉淀的工作,净化心当中的无明烦恼。要坐到一支好香,没有妄想、颠倒、昏沉,万缘放下,好香自然现前。要有信心,不要有丝毫的怀疑,这是无上道,千生万劫难逢。所谓“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修行是自己的事情,偷懒不得,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万丈高楼从地起,朝正确的方向努力,最后能所俱空,归于自性,契悟这念心,即是传佛心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经过七天的精进参究,净心、明心,大众法师对心法都有更深一层的体悟。所谓“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圆彰”,在禅堂里万缘放下,契悟本心本性,找到安身立命之处;出了禅堂,更要“提起”,秉持 导师的教诲,以慈悲心、智慧心、愿心为基,弘法度众。期将佛法知见广为弘扬,使得大众皆能契入真理,开启自性中的慈悲与智慧,人人自在安详,社会处处皆是光明,真正成为人间净土。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