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
 
本期主題:廣學多聞







 

廣行菩薩道 遍學恆沙法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見穡法師


  在未了脫生死之前,我們沒有辦法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是可藉由學習與實踐,拓展生命的深奧廣度。

  《論語•子張》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菩薩遍學恆沙法門,發廣大慈悲心,其志向乃是:願拔一切眾生苦,願與一切眾生樂。菩薩了知眾生皆有佛性,又因迷悟不同,而有凡聖差別。因此善加觀察因緣,思索他人的需要,以盡己之心待人,更推己之心於人,實現佛法仁愛慈愍的精神。從廣學多聞、立定志向、切問近思到力行實踐,乃是菩薩成就佛道的心路歷程。

立志向學 擴展心量

  菩薩的學習目的是:如何識得本心?如何成就佛道,利益一切眾生?以堅定願心為志,博學多聞,開啟寬闊的眼界,含納無窮的智慧。博學乃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學習,增長大量的學問、技能,將心量打開,容納世間的森羅萬象,了然於心,不會局限在自己的世界裡。

  俄國作家高爾基曾說:「讀了一本書,就像對生活打開了一扇窗戶!」佛法不離世間法,多學習一項知識,多具備一項度眾的資糧。藉由不斷的練習,磨鍊心志和體力,養成不懼艱難、刻苦自礪的精神!

  其中,「志」是學習的原動力,因為有願心,立定正向目標,故不為外在影響;因為心量廣大,即使面臨逆境,亦能安忍其中。因為菩薩學習並非只為自己,而是為了圓滿一切眾生所需。

切實發問 近處思惟

  《楞嚴經》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精進學習之後,更要認真思惟:這些道理究竟和度化眾生有何關係?所學所得,應用於何處?假使學習沒有經過消化、吸收,無法成為有用的材料。思惟,能找出其中的疑問,加以分析,力求解答。從日常生活中最貼近自己的地方去找,或向有智慧的大德請教,再切實地思索與探究。因為有真實的努力,必能有所收穫!

實踐仁德 利益眾生

  學習了眾多學問,最重要的是力行實踐,將所學用於適當之處。菩薩見眾生於三界苦海內流轉,因此發慈悲心,向五明處學習,斷除化導眾生如塵沙般的障礙。未成佛前,福慧尚未圓滿,因而藉由學習,提升自己。將兩腳站穩之後,同時將所學應用出來,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先讓眾生歡喜攝受,進一步以善巧方便教化引導,啟發眾生本具善根。

  這一切都是因為心中有「仁」,也就是大慈悲心。將他人的利益擺在前面,無私無我,即使捨棄生命,也不願意放棄任何一個眾生。不斷地建立緣起、運用緣起,等待眾生根機成熟,予以度化,生生世世,無有疲厭。

生命有盡 心量無限

  生命是有限的,然而,本具的清淨德性能展現無量無邊的大用,無有障礙。修行學道中人應以如來為目標,發廣大願心,積極學習如恆沙般的法門,力行菩薩自利利他的行持。以菩提願心為種籽,以智慧法水來灌溉,以精進之力成長,未來必能帶領法界眾生,同登華藏玄門,共入毗盧性海。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