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中台廣傳








中台禪寺九十七年度夏季學界精進禪七

文/編輯部



  佛法的教育,即是正確認知世間的無常,洞察外境變化的本質,啟發本具的智慧,積極掌握生生滅滅、變動不居的因緣,開創自利利他的生命大道。在當今地球村知識經濟時代,不被高速變化拋落於後,還能不斷學習、因應、成長、創新,已成為個人乃至國家,在全球賽局中勝出的關鍵,學習「認識緣起、面對緣起、運用緣起」的佛法智慧,其實更是現代人最務實的一種潛能開發、最珍貴的一層自我提升。因此,本寺於七月五日至十二日舉行夏季學界禪七,齊聚了來自海內外共九百三十一位的大專教授、中小學教師及大專青年、精舍學員等人士,投入禪七大洪爐陶鑄正見、冶煉身心、發明定慧,期由每日十支香的靜坐用功,輔以第二天受持一日一夜八關齋戒的助道因緣,澄濁流成清瑩,個個都能歇下煩惱妄心,「心空及第歸」。

萬緣放下 蕩滌身心

  起七茶會中,住持見燈和尚首先提示大眾,要遵循禪七中所開示的道理、法門來用功。佛法的道理明白透徹,新學者不需畏懼;老參更應溫故知新,不可懈怠,方能有所肯定,直下承當,就路歸家。

  住持和尚指出,趙州老人十八歲就悟到當前這念心不起煩惱即是,卻因這道理太過簡單,心中仍存疑,無法直下承當,所以終身行腳,到八十歲大徹大悟,方知:原來還是當前這念心!於是建設道場,以一句「喝茶去」提示學人明悟本心。住持和尚一一詳剖喝茶的不是口、不是肉團心、不是腦結構,也不是生、住、異、滅的意識活動,啟發大眾參究的動力。

  禪七期間,導師 覺大和尚慈悲為學員開示,迷即眾生,覺即菩提,悟了這念心,清淨心就現前。「信為道源功德母」,佛法有事有理,要從情感的信仰,經由信事、信理,提升為智慧的信仰。絕對的覺性,就是智慧。

  明白凡夫心即佛心,聽法的這念心就是佛、就是本心,就是理上開悟。理上雖然悟了,但這念心還有邪見、煩惱、執著、昏沉,所以必須要修道,把貪心、瞋心、癡心、慢心、邪見、昏沉、妄想,化得乾乾淨淨。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覺性本具,悟了,就是初一的月亮,開始有點光明,能作得一點主;十五的月亮,就是覺性徹底圓滿流露,大放光明。要達到三覺圓滿,從始覺、觀行覺、相似覺、分證覺,到究竟覺,次第分明,但其實都是這念心。

  因此,打坐時,要保持寧靜、保持平靜、保持覺性。覺性就是道。在這一念心上淨化,時時刻刻安住正見,就是出世間的菩薩,就能得到解脫,超凡入聖。不打妄想、不落昏沉,保持清明,一心不亂,就是直下承當!這是最究竟的法門。在這一念心上用功,就能得到解脫。明白這個道理,就明白一切操之在己。

直下承當 歇即菩提

  正見難聞,不了解道在哪裡,修行就會南轅北轍。知見一錯,步步都錯。世界並非上帝所創造,而是共業形成。諸法緣起,是生滅法,世間一切皆屬相對境界,虛妄不實。未悟之前,以為打坐才是道、念佛才是道……悟了以後,才知「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所謂「因緣和合」,心為因,若以五戒為緣,則和合生出人道之法;十善為緣,則為天道;四諦為緣,為聲聞道;十二因緣為緣,為辟支佛道;六波羅蜜為緣,為菩薩道;頓悟法門為緣,則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中庸》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其中。」這念惟危的心要經常檢討反省,慢慢地,危險的心沒有了,微而難現的道心,清淨、善良、尊重、容忍、平等、不動的心就會漸漸現前。用功要精益求精,達到爐火純青,要令六根清淨,心當中一片光明,裡面沒有一點點雜質。

  這念心寂靜無為,才是道。「狂心頓歇,歇即菩提」,這念心歇下來了,直下承當,人人都能成佛。第一,不想過去、現在、未來,一念不生。第二、不打瞌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三、念念分明,處處作主,要動就動,要靜就靜,要能夠作主。

  數息觀是對治妄想的法門,屬於漸次修證,把心收回來,靠到出入息上,最後出入息都要放下,還是要歸於覺性。所以禪七當中,一是漸修,一是頓悟,沒有差別。

  在禪堂靜中養成,出了禪堂在動中磨鍊,要一直用功到無論白天或黑夜、健康或病苦,乃至生死之際,這念覺性都存在。不但要悟到空性,還要「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方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明本妄 如斬秋風

  住持和尚開示,覺性本具,故清淨心不是修出來的;修,是指修除妄想、執著、煩惱的心病,也就是修除無明。然而,卻不是真有一個「無明」的存在。所以,除了明白覺性就是道,就是本具的清淨心,也要明白什麼是妄想、執著?什麼是煩惱、無明?

  所謂無明,就是誤以四大假合為身,誤以六塵緣影的見聞覺知、感受、意識活動為心,就如眼睛生了病而看見「本不存在」的空中之花,而誤以為空中真的有花。因此,修除妄想、執著,最直截了當的方法,就是放下錯誤的知見,妄想來任它來,妄想去任它去,完全不理會它──這就是正本清源!就如同眼病好了,自然就不會再見到「空中花」。

  因此,煩惱的本質是虛妄不實的,要如何斷煩惱呢?古德說,猶如揮劍斬秋風,也就是根本不用去理會它。這就是「頓悟法門」,直截了當,不假任何方便。

隨順覺性 動靜無礙

  解七在即,住持和尚鼓勵大眾,在禪堂,萬緣放下,出了禪堂,則要提起。提起是心之用,用不離心,覺性還是要存在,按照這個道理來安住,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就是隨順覺性。只要在因上努力,一定會有所成就。

  解七茶會上,學員們分享禪七中對心性的體會、對佛法的肯定、對三寶的感恩,以及能遇大善知識、得聞正知見的難遭難遇,法喜無限。明白了覺性要始終存在,要在心上用功、因上努力,人生就有明確的方向,未來無論迎向如何劇烈的變動或挑戰,都將更能以萬法隨緣起滅、進退操之在我的智慧,發揮覺性正知的作用,開創光明的新局。

>>>解七茶會心得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