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本期主題:自信不離自性







 

自信不自傲,謙卑不自卑

文╱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綦法師


   在人生的旅程中,會結識各式各樣的朋友。有些人博學多聞,有些人風趣幽默,有些人樂善好施,有些人則汲汲於功利。在面對人生的挑戰時,一般人所呈現出的態度不外乎「自信」與「自卑」兩種。

自信與自卑

  一個有自信的人,做任何事都充滿希望與熱忱,即使遇到困難,依舊勇敢面對,積極排除萬難達成目標。能與這樣的人共事,也能獲得鼓舞;就算最後失敗了,也能樂觀看待,從中汲取教訓。反觀自卑的人,表現通常較為悲觀,常常覺得自己不如他人,因此,做事時畏首畏尾,猶豫不決,遇到困難時容易打退堂鼓。和這樣的人共事,常會感受到低氣壓,即使成功了,也難以有成就感;假使失敗了,更讓人覺得挫折、沮喪,欲振乏力。

  同樣是有自信的人,有些人表現出驕傲自大,輕視他人,因而草率行事,令人生厭;但有些人謹慎小心,廣納意見,讓大眾都有信心面對各種挑戰與瓶頸。同樣是自卑的人,有人表現得抑鬱寡歡,心中總是存在陰影;但是,有人卻能積極努力,彌補自己的不足,最終出類拔萃。

  這不同的表現,其中的關鍵就是對「自性」認識的差異。自性就是「覺性」,「覺性」不外「覺察」、「覺照」與「覺悟」。世間的一切都離不開因緣果報的道理,如果能有這樣的認知,自然能坦然面對生活中的人事物。

信心與智慧

  俗話說:「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今世有莊嚴的相貌、事業成就、左右逢源,都是由於過去的播種,布施修福、供養三寶,再加上今世的努力而得。然而,假使今世不培植來世的因,未來感得事事不如意的果報是可預見的。所以,當福報、順境現前時,驕慢自高,目空一切,失去了「覺察」力,不但會減損自己的福報,更會阻礙自己修福、培福的機會。同理,自卑的人若是走不出「自己不如他人」的陰影,甚至嫉妒他人,自怨自艾,一樣是失去了「覺察」力,讓自己無法在因上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

  運用覺察力,覺照自己「倒果為因」、「剛愎自用」、「虛榮」、「憎恨嫉妒」的念頭,修正為「知因識果」、「廣納雅言」、「謙虛」、「樂觀進取」,才是一種真正的自信。

  《大般涅槃經》云:「若人信心無有智慧,是人則能增長無明;若有智慧無有信心,是人則能增長邪見。」佛經上記載,釋迦族人因為對琉璃王輕蔑,而遭到亡國的厄運。歷史上,張儀也因為對自己的自信,而能破六國合縱,助秦王統一天下。

  自信,來自於對自性的認識。因為有自信和智慧,再加上過去生的福報,而能成就一番事業。由於深信因果的道理,就知道如何掌握自己的命運。這一分改變的動力,就來自於自性的覺察力、覺照力。修行人更因為相信佛法,以覺察力、覺照力,鞭策自己反省檢討、改過懺悔,而在菩提道上精進不懈。因此,自信不離自性,不論世出世間法皆然!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