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113
 
專題思惟







健康講座──代謝症候群

編輯部整理


  為了令大眾法師增進醫方明領域的常識,成就自利利他的菩薩行,本寺特於四月二十六日晚間舉辦健康講座,邀請澄清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蔡崇煌醫師演講「代謝症候群」。

  蔡醫師於演講中指出,早在一九二三年即有類似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MS
)之文章發表,但此名稱於一九九八年才正式被正名,其是近年來極受重視的預防醫學主題之一。因為其危險性來自於它與第二型糖尿病及心臟血管疾病的發生具有高度的關聯性。血糖、血壓偏高及中廣型腹部肥胖者,以後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都較一般民眾高出許多,同時更是腦中風的高危險群。此外,代謝症候群亦與多囊性卵巢疾病、脂肪肝、膽固醇性膽結石、氣喘、睡眠障礙及某些癌症有關。若能及早預防或延緩其發生時間,將能降低其對個人或社會所造成的沉重負擔。目前政府衛生單位全力預防「三高」,就是提醒大眾血壓、血糖及血脂肪要管控好,以避免後續疾病的過早發生。

臨床診斷準則

  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有五項:(三高一低一中廣)

危險因子 異常值  
 腹部肥胖 腰圍:男性≧90cm
   女性≧80cm
中廣
 高血壓 收縮壓≧130mmHg
舒張壓≧85mmHg
三高
 高血糖 ≧100mg/dl
 高三酸甘油酯 ≧150mg/dl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男性<40mg/dl
女性<50mg/dl
一低
 
  如果五項中有三項或以上符合上述數據範圍,就是屬於代謝症候群的患者。

常見高危險群

  哪些人容易得到代謝症候群呢?現今,醫學上以全人的醫療來判斷一個人生病的原因,其中之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及社會的因素都要考量在內。有以下因子者,都是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有糖尿病及高血壓家族史者、年齡愈大,不同種族的人有不同的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生物因素)。壓力大、有憂鬱症者等(心理因素)。肥胖、久坐的工作生活型態、經常抽煙、喝酒等(社會因素)。此外,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尿酸、非酒精性脂肪肝、胰島素阻抗、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黑色棘皮症或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人,得到代謝症候群的機率也比較高。

預防及治療代謝症候群的基本原則

  臨床上常見到第二型糖尿病、血脂異常、肥胖或高血壓(或其他疾病)會同時存在,所以要同時考量代謝症候群群集的疾病處置及治療,才不致流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最近的研究證明,修正飲食習慣和適度的身體活動可以延遲或避免葡萄糖耐受不良者轉變成第二型糖尿病。

  代謝症候群預防及治療的基本原則是有病治病,再加上強身,無病者亦要注重強身,日常生活中注意適當運動、減輕體重、飲食控制,能有效預防及控制代謝症候群。若十八歲以後增加的體重超過十公斤,得到代謝症候群的機率比較高,所以在成年後必須控制體重的增加在十公斤以內。

  此外,運動可以增加細胞對胰島素的利用,減少阻抗問題,例如在比賽期間的相撲選手,雖然很胖,但卻沒有胰島素阻抗,可見運動的重要性。(胰島素阻抗指在特定的胰島素濃度時,其生物反應低於正常,亦即將血糖帶入細胞中之能力受到某種阻抗而減少。)且運動可幫助減輕體重,瘦下來也可減少胰島素的阻抗。

  飲食方面則要減少飽和脂肪、膽固醇、總脂肪的攝取,若能加重水果、蔬菜和低脂乳製品的比例,更可使血壓值明顯降低。多食用富含鎂、鉀、鈣、蛋白質和纖維等營養成分的全穀類製品和堅果類食物,同時,避免加糖飲料、甜點、加工和油炸的食物,並使用蔬菜油料理。素食者每日飲食所需量如下:一、五穀雜糧類(如飯、麵、麵包、饅頭、玉米、馬鈴薯等)約三飯碗量,其是供給身體能量主來源,可視體型及活動量作增減,每日總和以不超過六碗為限。二、低脂乳製品二杯(每杯240㏄):衛生署建議乳製品的攝取目的在於提供蛋白質與鈣質的來源,若無法由乳製品來吸收營養素,建議多攝取豆漿等補充。三、豆類與麵筋類總合約一碗飯的量。四、蔬菜類:男眾五份,女眾四份,一份的量約一個拳頭大,每天皆應攝取深色、淺色蔬菜及菇類、海產植物等四類蔬菜。五、水果類:男眾三份,女眾二份。一份水果約為水果去籽、皮後,切塊承裝一飯碗的量。

  隨時關心代謝症候群的五個指標:腰圍、血壓、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空腹血糖。若出現代謝症候群中任何一個指標,都應向醫師求診。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