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本期主題:懂得欣賞,讓人生更美







 

嫉妒與羨慕的心理動力分析
──Satir冰山譬喻之運用

文╱國立暨南大學心研所博士候選人.普天精舍禪修班學員 傳霑


   嫉妒與羨慕是生活中常見的情緒反應,常是令我們做出後悔行為的引爆線。也因為嫉妒和羨慕的心理作祟,我們不樂見他人擁有美貌和才能,對於別人的財富與美譽等成就,造下惡言、詆毀、嘲諷等口業。嚴重時,還會產生排斥和傷害他人的惡行,顯見嫉妒與羨慕是平靜心靈的剋星。如何對治這樣的剋星,並加以轉化,成為提升自己心靈層次的逆增上緣,也是生命中的重要課題。本文希望藉由介紹Satir的「冰山」譬喻(詳見圖一),協助我們覺察嫉妒與羨慕背後的心理機制,找到「轉識成智」的心鑰。

不因物喜 不以己悲

  基本上,人類的所有行為都在企圖滿足個人的需求,也是行為的動力來源。基本需求包括:被愛、被重視、被了解、被接納、被認可、被肯定、感到生命有意義和有價值等。在成長與社會化的過程中,我們常會學習到社會認可的主流價值觀點,作為獲得這些需求滿足的依據。常見的社會主流價值是將個人的際遇、名利、聲望、美貌、才能與財富等經驗,作為形成自我概念的來源,內化成我們對自己的期許,成為生活努力的目標。例如,有些人認為擁有身分和地位等,才能證明自己是有價值和能力的,因此,汲汲營營在生活中打拚,努力獲得名利與財富,希望獲得他人的肯定與讚賞。這樣一來,便在生活中不斷和他人比較,以證明自己的重要性。

  羨慕和嫉妒的情緒反應,即是源自於和他人比較後,觸發自己感到不足和欠缺;若誤以為自己財富或地位不如人,是不重要或沒能力的表現,極可能產生自卑心理,出現「羨慕和難過」或是「憤怒與嫉妒」等複雜情緒反應。

  這樣的心理機制,乃源自一般人傾向將對自己的身心感受視為客觀存在,產生「自我」認同,誤解並執著於五蘊假合的「我」為實有。然而,佛法認為「自我」只是個體加諸在「五蘊假合」形體上的概念,若將個人的際遇、名利、聲望等經驗,作為建構自我認同的來源,這些自我概念會受到過去業力和當下情境因素交互影響,有時會獲得成就與讚賞,有時會感到挫敗與失意;但無論是喜或憂,這些感受隨時處於變遷狀態,這樣的自我概念並不等同於自我本身,也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安住覺性 掌握自心

  假使能夠領悟到自己的佛性常在,不因外在際遇或困境來評價或貶低自我價值,也不和他人比較,活在當下並安住覺性,坦然接受生命的考驗,不被現有際遇或情緒所影響,而做出事後後悔的事情,自然就能掌握自己的未來。

  綜合上述,嫉妒與羨慕等情緒反應易被覺察,是提醒我們內在經驗狀態的溫度計。若能覺知與善用情緒的線索,循線找出引發情緒的相關想法和期待等,就能敏銳覺察與掌握自己的起心動念,跳脫「情緒奴隸」的枷鎖。是以,以「冰山」來檢視「此時此刻」的內在經驗,釐清引爆「嫉妒與羨慕」情緒背後的心理機制為何?有哪些觀點與期待導致自己想要和他人競爭和比較?方能找到掌握自己的起心動念和「轉識成智」之鑰。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