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本期主题:懂得欣赏,让人生更美







 

离瞋嫉则安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一年级 见璐法师


  尝读《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参五十三位善知识,当中别有一段奇事:唐大历年间,比丘法照于己钵中屡见异象,故而参诣五台,至大圣竹林寺内见文殊菩萨在西,普贤菩萨在东,旁环有万余菩萨。法照请问成佛之道,文殊菩萨说偈:“汝等欲求解脱者,应当先除我慢心,嫉妒名利及悭贪,去却如斯不善意。”普贤菩萨亦说偈云:“忍辱即是菩提因,无瞋必招端正报;一切众见皆欢喜,即发无上菩提心。”

  心中感慨万千,不禁掩卷而思!

瞋嫉之障 诸恶渊薮

  一切诸佛如来无上菩提,皆须以大悲心为体,予众生乐、拔六趣苦;然障悲心最重者,莫过乎“瞋嫉”!嫉、恚、痴为意中三毒,瞋嫉若起,只消一念,即生诸障──不见菩提障、不闻正法障、生不净国障……等百千种障碍,故而经云:“菩萨宁起百千贪心,不起一瞋。”瞋嫉之念实为诸恶之源、恶中之恶。

  日常中举目所见诸事,形色万端;佛性虽一,因所造业行迥异而果报之相必然悬殊,或富或贫、或塞或通,凡人但见“果”不明“因”,便容易迷失其中,妄生分别。一有分别,胜人则慢,不如即瞋,日夜六时都是在这样的心念轮回中煎熬受苦。恶念熏习久成习惯,善心难发、怖心难生。

  今既学佛修行,应当理将俗反。《华严经.净行品》文殊菩萨为智首菩萨说“百四十愿行”,以此净化身口意三业,从生活的所见所闻中,发起利他的愿心,自然而然能转化嫉恨排他的狭小心量。

心系利他 依善化恶

  若见无情诸物,以无碍大悲之心,愿诸有情悉得安稳。如“见趣高路,当愿众生,升无上道,超出三界。”“见道扬尘,当愿众生,永离尘秽,毕竟清净。”“见树茂叶,当愿众生,以道自荫,入禅三昧。”树林、高山、流水、池、泉、桥、田等自然风光,都可让自己的心生慈悯,系念众生。

  与人相会之时,则需应时和机,导念于正向、光明之处。见沙门,愿调伏烦恼;见仙人,愿得解脱;见军人胄甲,便愿着法铠,一切无畏;见帝王,愿为法王;见王子则愿为佛子。

  不论严饰华丽、朴素无华、欢乐强健、丑陋忧苦、知恩图报、背恩弃义等人,都是我们自我反省、立愿的“素材”。着眼点不再是“他”和“我”的比较,而是终成佛道的考量。

  当自己诚实地面对烦恼、踏实地实践教法,便能体会佛道无上的可贵与忍心不动的艰难。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进而能同理众生颠踬于成佛大道上的辛苦;若见其前进一分,仿若自己有成,心生欢喜;若见其退后裹足,亦有如面对失去信心的自我,想方设法劝诱前行。

  “烦恼即菩提”,至理名言须至心笃行,瞋嫉与随喜都是心念的作用,掌握了它的方向,不愁作主心安与己无份!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