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本期主题:善方便









悲心为本,智慧为导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二年级 见由法师

  
   “善开方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佛法名词。诸佛菩萨为接引众生离苦得乐,成就佛道,运用不同的方法,使其断恶修善,亲近三宝,发心修行,此即为善开方便。然而,正在学习行菩萨道的我们,应该本着什么原则才能开方便,而不致成为自己懈怠放逸的藉口?又应如何运用,真正令大众获得利益,而称得上“善开”?佛法中的“悲智双运”,提供了我们检视的原则。

悲心为本 利他为先

  善开方便的根本精神,在于慈悲。以利益他人为出发点,并且不计自己的毁誉得失。在佛法及儒家,皆有这样的公案。春秋时代,卫国的贵族公叔戍被驱出国,心怀忿恨,故以蒲地为根据,藏匿了大量的兵车与武器准备谋反。当时,孔子和弟子们碰巧经过而发现此事,公叔戍便围困一行人,要求孔子帮助自己谋反,否则就不让他们离开。然而,孔子说什么也不愿意。双方僵持了数日之后,公叔戍提出条件:孔子必须对天立誓,离开蒲地后不得返回卫国告密。孔子答应了,在众人面前起誓。然而,一上路后,孔子立刻命门人返回卫国通报。当时,子贡劝阻孔子,不遵守誓言,是违背神灵的作法,且会遭到天下人耻笑的!孔子听了,淡淡地回答:“在要胁下所立的盟誓,不能算数,何况只要能让百姓免离一场战乱,就算被天下人耻笑,也在所不惜呀!”

  佛教当中,被称为“四大译经师”之一的鸠摩罗什大师,年少时随着母亲出家,遍学大小乘法。他的母亲曾问他:“未来大乘佛法要靠你弘扬到东土,可是这件事对你本身并没有好处,怎么办呢?”大师回答:“大士之道,利彼忘躯。只要能够利益众生,就算受再多苦我也愿意。”之后,大师来到中土,深获当时的国王姚兴敬重尊崇,且护持其在逍遥园译经。但,国王却常以世俗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恭敬”,如:请大师搬离译经的场所,另外供养了一栋华美的房舍,并找来歌伎、奴婢……等。大师为了使译经的事业顺利完成,只得勉强依之,但始终梵行清净,心无染着。不料,有些弟子却跟着仿效,纷纷搬出逍遥园。大师知道了以后,便在某日用斋时,拿起一碗铁钉,对弟子们说:“如果你们可以像我一样吃下这些铁钉,就可以搬出逍遥园,否则就是要遵守戒法,专心译经,不生他念。”说完,便将铁钉全数吃下,面不改色。弟子们看了既惊讶又惭愧,再也没有人敢打这种妄想了。

智慧为导 应机予药

  由此可知,一切的方便皆是为了众生,而非为一己的私利而开,这就是根本的精神所在。此外,尚需智慧,才能真正发挥“善开”之用。

  《论语.先进》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在一旁的公西华听了,不了解为什么孔子前后有不同的回答,便请问孔子原因。孔子告诉公西华:因为冉求个性畏缩,所以鼓励他进取;子路好胜莽撞,所以教他退让。孔子因材施教,让弟子避免过与不及,即是一种“善开”的智慧。

  目犍连尊者度了两个弟子出家,其中一位出家前是铁匠,另一位则以浣衣维生。尊者教铁匠修不净观,教浣衣者修数息观,二者皆精进修习,但经过一段时日,仍然没有得道。当时,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便告诉目犍连尊者,这是因为他们修习的方法不适合根机的缘故,应该要教铁匠修数息观,因为打铁拉风箱的时候,风箱每一次所排出的气,都是长短固定的节奏,如同呼吸;而浣衣者平时即洗除秽物,心喜清净,修不净观较易成就。目犍连尊者照着这个方法教授,果然,两位弟子不久后便得道证果。故知,真正要达到“善开”,必须以智慧观察众生的根机及时节因缘,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放下自己,以一颗柔软的心,观照他人的需要,便是善开方便的不二法门!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