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
 
本期主題:提起放下得自在







  「提起、放下」,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或許人人都能說得,但真正能為者幾何?

  生命中有時需「提起」,能提得起,則處處充滿契機;有時需「放下」,若放不下,抓住的是無盡的煩惱。因此,本期主題將為大眾詮釋「提起、放下」的真義,期使每個人學得當提則提、應放則放的智慧,讓生命更加豁然自在!



提得起,放得下--覺大和尚開示

編輯部整理


  修行學佛最重要的就是學會「放下」,放下之後,還要能「提起」,提得起、放得下,才是真正的菩薩行,才能得大自在。一般人都放不下,放不下的原因是看不破。因為不清楚每一件事情的真實相貌,被假相所蒙蔽,所以看不破;因為看不破,所以放不下。做任何事一定要學習放下,即說即了,即做即了,做人也是一樣,人在哪裡,心就在哪裡,這樣子身心就容易安定下來。

諸境俱寂 正智如如


  以前,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有一位梵志擅於說法,說法的時候總有很多人來聽,還有天女散花,甚至感動閻羅王來聽法。閻羅王聽了法非常感動,但知道梵志的壽命所剩不多,死了以後,不是升天,也不是成道,而是要到地獄受審。閻王不解,這麼能說會道的修行人,為什麼會是這個果報?因此深感憂愁。

  梵志看到了,就問閻王為什麼煩惱?閻王說:「你說法說得這麼好,感得天女散花,可惜你快死了,死了以後,要到閻王殿來受審,因此我感到非常悲傷。」梵志一聽,趕緊問閻王:「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我得到解脫?」閻王回答:「我自己也是在生死輪迴當中,所以沒有方法讓你得到解脫,你可以去請教釋迦牟尼佛。」

  於是,梵志立刻帶了兩束花去供養釋迦牟尼佛。梵志一見到佛就說:「世尊,我不求名、不求利,而是來求道的。」佛問:「你要求什麼道?」梵志回答:「世尊,佛道實在長遠難求,我是來求解脫道的。」佛就說:「好!那麼你現在趕快放下。」梵志聽了,不知要放下什麼。佛說:「你手上的花要放下。」梵志雖然不明白佛的用意,還是依教奉行,把花放下,合掌當胸,很恭敬地準備聆聽釋迦牟尼佛開示微妙法門。但佛陀又告訴他:「放下!」梵志一聽,更迷惘了:「世尊,我已把花放下了,還要放下什麼呢?」世尊說:「你的手也要放下。」梵志就恭恭敬敬地把手放下,但是心中充滿了疑惑,不停想著:「花放下、手也放下,這是什麼道理?為什麼還要放下呢?」這時,釋迦牟尼佛又說:「還要放下!」梵志忍不住問釋迦牟尼佛:「世尊,我身上什麼東西都沒有了,還要放下什麼呢?」佛說:「你能想的這個心也要放下。」

  由於一般人放不下,不斷地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患得患失,心猿意馬,所以始終是凡夫眾生。梵志將能想的這個心一放下,一念不生,馬上就悟道了。

  這個公案是什麼意義呢?佛說放下花,就是要我們放下外面的境界──色、聲、香、味、觸五塵境界。接著,手也要放下,代表放下五根──眼、耳、鼻、舌、身。最後,這個心也要放下,遠離顛倒夢想。這就是放下所謂的六根、六塵、六識,如此一來,十二入、十八界便通通放下,就能見到空性、覺性,進而能夠得解脫、超生死、入涅槃。

放下提起 作主自在


  如果只知道放下,而不能提起,就成了障礙;如果只知道提起,卻放不下,這又是生死、煩惱。所以,放得下,又要提得起。但是放下之後,這個心在哪裡?提起的時候,這個心又在哪裡?我們的心要能作主,人在哪裡,心就在哪裡,如禪宗祖師說:「挑柴運米都是神通妙用」,一般人也能夠挑柴運米,但為何沒有神通妙用呢?就是因為作不了主。

  所以,在平時要能作主,只起善念,不起惡念;只講好話,不講壞話;只修善行,絕對不做壞事,這就是作主。起了惡念,馬上知道,馬上改正,就稱為覺察、覺照,這就是作主。世間的人作不了主,看到好的就生貪愛;得不到,就想盡辦法去佔有;無法佔有,就犯罪,造業障,感得無量苦果。

  要能夠堅住正念,處處作主,就是要看得破,要放得下。面對自己應負的責任,就要提得起。提起以後,還要得自在,要提而無提,如《四十二章經》所說:「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提起,是心的運用;放下,安住這念心,就是心的體。有體有用,用不離體,體不礙用,體用一如,就是真正的菩薩行。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