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中台廣傳








中台禪寺九十六年度夏季學界精進禪七   

文/編輯部

  本寺於每年舉辦精進禪七,吸引海內外各界人士,於春、夏二季齊聚一堂,共同為尋求真理而精進。許多人藉此因緣紓解生活的壓力、沉澱心靈,或是找到重新出發的力量,或是找到生命的方向,許多人更因此發現安身立命的所在,展開不一樣的人生!

      

  今年夏季學界精進禪七,於七月五日至七月十二日舉行,共有八百三十一位學員參加。首日正授八關齋戒,每天從早到晚十支香的靜坐、行香,讓學員們在離開塵囂之後,依著善知識的引導,循序漸進地沉澱身心,修行戒、定、慧三無漏學。

由戒生定 發明根本

  起七茶會中,主七見燈和尚為大眾解釋禪七的目的、茶會的意義,並提醒大眾放下萬緣,依所指導的法門修習,並遵從禪堂規矩,才能得到禪七的利益。在詳細介紹基本的靜坐姿勢和數息觀法門之後,學員們展開正式的禪修。

  隔日,正授八關齋戒,以受戒、持戒的功德清淨身心,作為修習禪定的最佳助緣。見達法師為大眾講解八關齋戒戒法時提到,戒本身是一種倫理、德行,而非約束,其目的在於戒除煩惱,因此,戒本身就是一種善法。造作惡業,自然會引生四種壓力,一是自責,即自我良心的折磨;二是他責,即外在的壓力;三是刑責,即法律的制裁;四是業責,即未來的苦果。因此,依循善法、戒法而行,才能真正地趨樂避苦。見達法師以許多生活上的例子深入淺出地解說八關齋戒戒法,最後,以〈一心戒文〉禪戒不二的意義,總結戒律保護吾人覺性的根本精神。

宗教並重 事理相依

  導師 覺大和尚慈悲為學員們開示:世間萬法皆是無常,唯有這念心才是究竟,傅大士說:「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古德亦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道是本具,不假外求。

  開悟不是見光、見佛,而是悟無所得、悟心本具,悟後起修才是真修。《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為學是加號,修道則是減號。《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性,指本具的佛性。率性即是隨順覺性,保養這念心,如龍養珠,如雞孵卵。時時檢討自己的執著、煩惱,以種種方便去除心中的垃圾,化腐朽為神奇,轉識成智、轉染成淨,本具的道就會現前。

  佛法醫的是眾生的心病,本山所屬各精舍,即是社會的心靈醫院;禪七,則是醫院中的醫院。若以渾水比喻眾生的心,藉由七天的靜坐,讓渾水停止波動,先沉澱這一念心,再繼續反照,化掉沉在水底的泥沙,就能達到寂滅境界;達不到這個境界,最低限度也可以得到六根清淨的功德。

  《楞嚴經》云:「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修行的過程中,要宗、教並重,能所俱空、事理無礙,由方便歸於究竟。佛法是心地法門,一切要從心上努力,心淨則佛土淨,心安則世界安。

知見為眼 反迷就悟

  主七和尚開示中,從知見的重要性將佛法提綱挈領地開展舖陳。所謂「只貴汝知見,不貴汝行履」,知見錯誤即是迷,知見觀念導正了,不迷就是悟。《六祖壇經》云:「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古德也說:「明明白白一條路,千千萬萬不肯修」,不肯修,在於沒有正信。所謂正信,就是建立在正知正見上的信心,因此,最重要的仍是知見!

  一般人常有「日常生活中必須起心動念,如何保持一念不生」的疑惑。主七和尚藉由《楞嚴經》憍陳如尊者所悟客塵主空的道理,以及畢陵伽婆蹉毒刺傷足而悟能知之心的公案,直指人人本具的覺性,並提示大眾要直下承擔,從因地上努力。動中一切作為是心之用,靜中保持一念不生是心之體,動靜原是不二。《金剛經》云:「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此,「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是修行的準則,事理原是無礙。

  此外,主七和尚亦為大眾開示靜坐中常見的八觸境界及對治方法,並解說永嘉大師〈四料簡〉,以為檢驗自我修行的依據。

重見主人 騎牛歸家

  解七茶會上,主七和尚鼓勵大眾:修行要發長遠心,始終朝著菩提、涅槃的目標前進,依中道實相的原則落實自利利他的菩薩行,福慧雙修,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

  學員們分享的禪修心得中,有著「不虛此行」的法喜與感恩。從此,更加肯定的是,身雖處紅塵,而隨緣不變的真心才是最究竟的歸宿。

解七茶會學員心得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