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本期主題:吾日三省吾身







從修行五要門入手

文/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荀法師


  儒家的宗聖曾子每日多番地省察自己,待人處世無所違犯;顏回「不遷怒,不貳過」,為孔子所讚揚;明代袁了凡以「功過格」躬行自省,終能轉變自己的命運。古代賢人省察自身的用心,值得我們學習。

  慚愧、懺悔、反省、檢討、改過,對於修行者而言,是五項重要的行門,藉由自省、自覺,可以使好人變成善人,由善人變成賢人,由賢人而成聖人。以下略述五項行門:

入慚愧門 最勝莊嚴

  一者,入慚愧門得第一莊嚴。《佛遺教經》云:「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有愧之人,則有善法。」「慚愧心」是改過向善的主要動力。

  波斯匿王是佛陀時代著名的護法,他有一個長相醜陋的女兒──賴提公主,由於公主過去生中曾對一位乞食托缽的辟支佛口出惡語,毀謗其貌不揚,以致招感容貌醜陋的果報。後來,公主至誠悔過,時時憶念佛德,懇祈世尊哀愍慈攝,感得佛陀從地湧出,公主見佛相好莊嚴,心生歡喜,信心與願力愈加堅定,相貌亦隨之改變,成為端莊美麗的女子。

  「慚愧」,是最佳的莊嚴具,更是化醜惡心為清淨心之最佳利器,由於自心清淨,故能感得清淨莊嚴的果報。

入懺悔門 解冤釋結

  二者,入懺悔門得解冤釋結。所謂:「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懺悔」即是「懺其前愆,悔其後過」,真正的懺悔要從「心」做起,由事上的努力與理上的契悟開始,革除惡習,誓不再犯,方能解脫冤結的束縛。

  佛住世時,毗舍離城有位長者子嚪婆羅,由於過去在迦羅迦孫陀佛時代嫉妒羅漢聖僧,口出惡言,因而感得五百世臭穢難聞的報身,連鬼道眾生也避而遠之。然而,由於過去出家修行的功德,並能及時向聖者懺悔,最後成就出家證果的因緣。

  因此,若能以真誠之心懺悔所造惡業,必能解冤釋結,化解過去結下的惡緣。如果以仇恨之心冤冤相報,不但加深彼此的惡因業緣,更離解脫之路愈來愈遠。

入反省門 端正知見

  三者,入反省門得端正知見。《佛遺教經》中,世尊提醒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若人有智慧之照,雖是肉眼而是明見人也。」若能時時反觀自心,寂而常照,刻刻省察自心,保持中道,依中道之理思惟行事,理事圓融,知見必然端正無偏。

入檢討門 明因識果

  四者,入檢討門得明因識果。若能時時檢視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是否清淨,刻刻探討是否符合因緣果報的法則,不但可以發現諸多未曾注意的缺失,亦能體解佛所教化之理,依此原則為人處世,於真諦與俗諦的實踐必然更加圓滿。明因識果的人,懂得適當地拿捏法度,能掌握世間法及出世法的真義,行事無礙。

入改過門 本然清淨

  五者,入改過門得本然清淨。儒家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又云:「知過能改,善莫大焉。」佛言:「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知錯能改,堪稱勇者。犯錯並不可恥,最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有錯,或知過而不肯悔改。朝著斷惡修善的方向努力,清淨自性必將隨之顯現。

  凡夫眾生由於過去的無明與無知,造作種種惡業,須藉慚愧、懺悔、反省、檢討、改過,逐一化除心中的惡念。「若人行善,善報未至,惡已遠離;若人行惡,惡報未至,善已遠離」,我們若能時時反觀自照,常思惟「前愆未盡,莫造新殃」的道理,必能步步走向解脫之路,回歸自性之家。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