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本期主题:吾日三省吾身







从修行五要门入手

文/中台男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二年级 见荀法师


  儒家的宗圣曾子每日多番地省察自己,待人处世无所违犯;颜回“不迁怒,不贰过”,为孔子所赞扬;明代袁了凡以“功过格”躬行自省,终能转变自己的命运。古代贤人省察自身的用心,值得我们学习。

  惭愧、忏悔、反省、检讨、改过,对于修行者而言,是五项重要的行门,藉由自省、自觉,可以使好人变成善人,由善人变成贤人,由贤人而成圣人。以下略述五项行门:

入惭愧门 最胜庄严

  一者,入惭愧门得第一庄严。《佛遗教经》云:“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有愧之人,则有善法。”“惭愧心”是改过向善的主要动力。

  波斯匿王是佛陀时代著名的护法,他有一个长相丑陋的女儿──赖提公主,由于公主过去生中曾对一位乞食托钵的辟支佛口出恶语,毁谤其貌不扬,以致招感容貌丑陋的果报。后来,公主至诚悔过,时时忆念佛德,恳祈世尊哀愍慈摄,感得佛陀从地涌出,公主见佛相好庄严,心生欢喜,信心与愿力愈加坚定,相貌亦随之改变,成为端庄美丽的女子。

  “惭愧”,是最佳的庄严具,更是化丑恶心为清净心之最佳利器,由于自心清净,故能感得清净庄严的果报。

入忏悔门 解冤释结

  二者,入忏悔门得解冤释结。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忏悔”即是“忏其前愆,悔其后过”,真正的忏悔要从“心”做起,由事上的努力与理上的契悟开始,革除恶习,誓不再犯,方能解脱冤结的束缚。

  佛住世时,毗舍离城有位长者子啖婆罗,由于过去在迦罗迦孙陀佛时代嫉妒罗汉圣僧,口出恶言,因而感得五百世臭秽难闻的报身,连鬼道众生也避而远之。然而,由于过去出家修行的功德,并能及时向圣者忏悔,最后成就出家证果的因缘。

  因此,若能以真诚之心忏悔所造恶业,必能解冤释结,化解过去结下的恶缘。如果以仇恨之心冤冤相报,不但加深彼此的恶因业缘,更离解脱之路愈来愈远。

入反省门 端正知见

  三者,入反省门得端正知见。《佛遗教经》中,世尊提醒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着,常自省察,不令有失……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是肉眼而是明见人也。”若能时时反观自心,寂而常照,刻刻省察自心,保持中道,依中道之理思惟行事,理事圆融,知见必然端正无偏。

入检讨门 明因识果

  四者,入检讨门得明因识果。若能时时检视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是否清净,刻刻探讨是否符合因缘果报的法则,不但可以发现诸多未曾注意的缺失,亦能体解佛所教化之理,依此原则为人处世,于真谛与俗谛的实践必然更加圆满。明因识果的人,懂得适当地拿捏法度,能掌握世间法及出世法的真义,行事无碍。

入改过门 本然清净

  五者,入改过门得本然清净。儒家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又云:“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佛言:“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知错能改,堪称勇者。犯错并不可耻,最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有错,或知过而不肯悔改。朝着断恶修善的方向努力,清净自性必将随之显现。

  凡夫众生由于过去的无明与无知,造作种种恶业,须藉惭愧、忏悔、反省、检讨、改过,逐一化除心中的恶念。“若人行善,善报未至,恶已远离;若人行恶,恶报未至,善已远离”,我们若能时时反观自照,常思惟“前愆未尽,莫造新殃”的道理,必能步步走向解脱之路,回归自性之家。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