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本期主題:恆順眾生







調和眾生的積極意義

文/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諶法師


  
「恆」是長久、長遠,「順」是不違背、調和的意思,字面上看,二者都有正向的積極意義。我們常說:「眾生歡喜,諸佛歡喜」,五濁惡世的眾生習氣積重難返,難調難伏,以世間法來說是「入於俗而流於俗」;雖然修行人遠離惡念習氣,超脫凡俗,以成就自我的圓滿人格,但佛陀以無盡的慈悲化度眾生,積極地面對眾生的煩惱,將自我投入眾生的洪流中,「入於俗而化俗」,這就是大乘菩薩的精神。眾生的業無盡、煩惱無盡,所以我們的願也無有窮盡,這是真無畏,也是大無私。

願無窮 行無盡

  化度眾生要有實踐力,有願斯有行,有行斯有願,不斷地從實踐中去落實自我的弘願,以此行成此願,以此願發彼願,重重無盡,相續不斷。所以,普賢十大願的第九大願,為「恆順眾生」。因為「恆順」是精進力、是實踐力的轉化。恆順要有長遠心,如日月運轉於天地之間,恆常而不停息,精進不懈,化度眾生無有疲厭。

  再者,因為「恆順」是菩薩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種攝法的表現。調和眾生要立於眾生的角度,以同理心來布施慈悲、讚歎,使之不逆不背;以同事、利行引入佛智,信順於道。

  為什麼「恆順眾生」會成為大行普賢菩薩的大願力?因為「恆順眾生」要有化俗的智慧。眾生顛倒妄想,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調和眾生使去妄執,必須要有化導的俗諦,圓融的智慧。而且「恆順」須具忍辱之行。眾生的積習、業力難除,必定多所違背,菩薩行此難事,得成於忍。沒有忍辱的力量,如何恆且順?所以,「恆順」要有捨我其誰的願力與難行能行的實踐力,同時具足精進、布施、智慧、忍辱的菩薩行。

調和順理 覺行圓融

  沒有眾生就沒有菩薩,經上說「心、佛、眾生等無差別」,此心即佛心,也是眾生心,恆順眾生的另一層意義就是在成就自己,能在調和眾生中返照自我覺性,本際平等,隨順覺性,在利他中完成自利,眾生成就即自我成就,所以說沒有眾生就沒有菩薩。

  一般人認為恆順眾生就是隨順眾生的習氣,事實上,「順」並不是一味服從,一味服從是被動的;相反地,「順」有調和順理的積極意義,菩薩化度眾生,並為解其障礙,取圓滿隨順之智慧,不離於覺,也不住於相,要在恆順遍於一切眾生,調其習,理其氣,使之順於覺性,恆持而不忘失,這是「恆順眾生」的積極如實意義。雖然方便有多門,但是歸元無二路。《圓覺經》中佛告清淨慧菩薩:

  清淨慧當知 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 無菩薩眾生
  覺與未覺時 漸次有差別
  眾生為解礙 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 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 名為遍隨順
  末世諸眾生 心不生虛妄
  佛說如是人 現世即菩薩
  供養恆沙佛 功德已圓滿
  雖有多方便 皆名隨順智

  因此,「恆順」是菩薩行在「事」上的表現。同時,也說明佛法在化行上的積極面,出於悲憫眾生而發自內在的無盡願心,有如水之長流,滌蕩瑕穢,垢盡而不間歇;亦如日之久照,洞燭黑暗,光明無私。永不捨離眾生,圓成覺性,是名真恆順。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