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本期主题:恒顺众生








  《论语.先进》中,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此即圣人随顺众生根器、应机施教的智慧。

  佛陀为令众生放下烦恼执着,乃设立八万四千法门。由于众生的根机及时节因缘不同,因此必须随顺因缘、随顺众生,才能令众欢喜,普度有情。恒顺众生,是普贤菩萨所发十大愿之第九大愿,意谓随顺众生之种种差别,对一切众生承事供养、平等饶益。菩萨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法,随顺、承事、供养一切众生,即是悲智双运的展现,目的在于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

  佛之知见,即是人人本具之清净自性。在自利利他的菩萨道上,除了恒顺外在的众生,仍须恒顺自心的众生,化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令自他皆得正念真如、随顺觉性、恒顺菩提!



恒顺众生,随缘摄化--觉大和尚开示

文/编辑部整理

依缘摄受 引众入道

  恒顺众生的意义,是恒常随顺一切众生。其中,“恒顺”亦有随缘摄受的意思,所以也可解释为:随缘摄受一切众生。“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菩萨要普度众生,必须与众生广结善缘,如果不随顺众生,就无法行化导之便。因此,为了达到化导众生的目的,必须先以种种方便随缘摄受,然后依众生的根性,以种种法门教化,令其转迷成悟。

  “恒顺众生”既有随缘摄受众生的意思,那么,如何摄受众生呢?经论中提出四种方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合称为“四摄法”。

布施摄──令众欢喜

  “布施摄”就是用布施的方法摄受众生。无论供给财物,或是奉献自己的身命,或为众生宣说佛法,或帮助众生远离种种怖畏,皆是以布施摄令众生起欢喜心的方法。不但佛教提倡布施,儒家也谈布施,如《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可见布施是放诸四海皆准的善行。

爱语摄──赞言劝导

  “爱语摄”就是远离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等口过,而以柔软语、赞叹语、善言慰喻来鼓励众生。后汉庞统在称赞别人时,往往言过其实,有人好奇地请问他,他回答:“现在善人少,恶人多。当有人要行善、增长道业时,如果不赞叹肯定他,只怕行善的人愈来愈少。我努力赞美劝善,十人之中,至少有五人能因此获得勉励而继续他们的善行,这样不是很好吗?”

  众生都喜爱听好听的话,亲近对他有益的人;而布施、爱语都是顺乎人心,导人向善,使人身心喜悦的行为。一般人常行布施、爱语,能改善人际关系;人人都能依此而行,则能促使社会祥和,消弭社会暴戾之气。因此,布施、爱语是最普遍,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善法。菩萨随顺众生所好而行布施、爱语,不但能利益社会,且众生于受益的同时,也对佛法产生好感,欢喜与佛法亲近,乃至信受奉行,如此一来,就可以达到度化众生的目的。

利行摄──利乐有情

  以身口意之行利益众生,是修行学佛者首先要学习的事。“利行摄”就是行善利益众生,使众生因此生亲爱之心,而愿意接受佛法的教化。一般居士到道场发心,或出坡作务,如擦佛像、打扫等等,或在行堂为大众准备菜饭,或禅七时担任护七的工作,或关怀临终的人,为他们助念……,这些都是“利行”,都是发自内心真诚的奉献。藉由这种奉献的精神与身体力行,一方面消弭内心悭贪、自私的习气;另一方面,也可修得福报;同时,藉由这些利行与大众结缘,将来当我们需要他人帮忙时,也一样会获得援助。由此可知,藉由“利行摄”的实践,菩萨与众生皆能同沾法益、增益福慧,即能达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同事摄──为善助伴

  所谓“物以类聚”,众生总是有同样的因缘才会聚在一起,所谓的“同事摄”就是利用这种原理与众生建立关系,和光同尘,随同众生心之所好,作众生的善友,并以身示教予以感化、薰习。

  弘扬佛法必须要有方便,“四摄法”即是为了众生各种不同的需求而施设方便法门。菩萨没有方便就无法度化众生;若不度众生,则无法圆满菩提佛果。菩萨观众生苦而发大悲心,因大悲心而发菩提心,平等视一切众生,乃至运用善巧方便,行四摄法摄受一切众生。因此,大悲心即如同水一般,能滋养菩提苗,终有一天,它会开出灿烂的菩提之花,成就诸佛圆满的智慧之果。

随顺觉性 自性自度

  此外,还要恒顺我们自心的众生,我们的心当中有贪心、有瞋心、有痴心,有无明、有烦恼,我们现在要把贪瞋痴转过来。怎么转?“烦恼即菩提”。从现在开始起,不起烦恼的心就是菩提心。过去喜欢起贪心,现在不贪;过去喜欢发脾气,现在不发;过去没有智慧,现在做什么事情都要冷静、三思而后行,就是有智慧。这样恒顺自心的众生,就能够转识成智。所以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这念心悟了,就是菩提;这念心迷了,就是众生。时时刻刻保持觉照,使我们的觉性现前、佛性现前,这样子就是恒顺我们这念心,使众生心变成菩提心,转无明而成涅?。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