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
 
禅林衲子心









反 思

文/见雨法师

闻、思、修

  教理与修行常为人所二分,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将思惟与生活二分。

  导师常言:顿根之人,闻的当下即是思惟和修证。那么根器再“钝”一些的,则是闻后思惟,再进一步修正。无论顿渐,只要闻、思、修,三者都能体证,契入实相也只是时节因缘之事。

  每回读书,都会检视自己的因心。常常若是为了写稿找资料,心中有了目的,范围缩小、明确了,但是兴致也少了。反过来,若是带着真正关心、却无所求的心,总是能兴致盎然地一路到底。看到此处,就不得不反问自己:“解脱自在,但愿众生离苦”是不是自己关心的大事?若是,教理怎么会枯燥!

  佛陀的一言一行,离不开令众生离苦得乐。如果在教理上用不上功,就表示自心深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意愿不够强烈。一旦将有情的生死大事看得第一等重要,那么自然而然就会用生命去追求真相,没有任何附加价值使心念在摆荡中和自己的妄想讨价还价。认清修行最重要的本份,做任何事都能乐在其中,全力以赴。愿,还要再深再广。

生处转熟

  每回检测自己的心量是否宽大,就会问问内心,是否有如希望自己成就一般,渴望师兄弟、渴望众生也如此成就?

  如果有,就会恨不得将最好的一切供养回向。若有一些些不舍、一些些希望自己更优于他人,就是执着所在。奇怪的是,如此不断地自问,由开始的闪烁、不愿面对,到强迫自己将熟处转生,悭贪因此找到了放下的出口。代之而起的是生处转熟,不甘心渐渐成了欢喜,放舍的遗憾蜕化为无执的轻松。

  原来绑住自己的并不是机缘、外境。将归咎外在的习惯转向内心,起始的痛也只是我执最后的挣扎。反抗无效,自然烟消云散。心中的贼,是自己纵容的,要使它降伏,必须靠自己老实面对。逃避,只会让疫情扩大。

破 执

  从来以为自己很好相处、很好沟通、很能放下。经过事上的磨炼,发现,知见必须藉着实际的境界,才能稳定地落实。

  在最“自豪”的地方、在最“被肯定”的地方、在自己最“恋恋不舍”的地方,只要被评断、被否定,乃至小小的被指导建议,到底能不能心如止水般平静返照?

  波浪要多少时间平息?端看有多快放下。豁达之人并非来自于开阔的环境,而是不受任何狭隘的局限。这狭隘是自己的执着所营造,要打破,也只有自己打破自己虚妄的坚持。修行,若是不用心,真正受害的是自己。

日销陋习

  人,最不能忍的是熟悉的人、事、物。因为太过于熟悉,心不容易警惕,所有习气完全现形。说是因为太熟,而产生磨擦;倒不如说是因为觉性不现前,种子习气于焉放逸。

  用功,要用在日常之间,尤其是习惯性的日常之间,这并不容易。但是若能时时警觉、反省、检讨,将心真的安住在觉性上,何愁不能日销陋习?将此身困于生死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澄净心地

  在用脑过度之后,常常会觉得色身疲累。这时,不禁反观自己到底是如何用心?

  其实,妄想打得少,真能领会当下所思义理,疲累往往一扫而空,代之而起的是法喜充满。心在法喜之中,是没有疲累可言的。

  但是,不论是深入经藏,或是发心出坡,要能心领神会,得心应手,还是必须回归清净的三业。当心清净了,无杂染的自性,总是不须造作就能显发出一切妙用,浑然天成。

  最上乘的作品往往出自最清净的心。古往今来的钜作,从来不源自创作,而是一种发现,由本自具足中显发,总能引起最深刻的共鸣。要创造外境,实不如澄净心地。所有的奥妙,存乎一心。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