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
 
佛學院園地









導師於中台佛教學院結業暨開學典禮開示

文/編輯部整理

  今天是中台佛教學院九十四學年度結業暨九十五學年度開學典禮,佛教學院培植僧材的目的,是要普度眾生、救人救世。所以,佛法是真正的教育。

規範道德 涵養品學

  經云:「菩薩向五明處學。」菩薩要向五個方向學習。第一是內明,即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無論出家、在家,這是最根本的學習與努力的方向,也是成就的方向。要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開始要先學做人,有了完整的人格才能成佛。

  內明,有事有理。在事上即一般所說的人格,人格非常重要。太虛大師曾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修戒、修定、修慧是做人的根本。持戒,就是樹立人格、僧格,明白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應該做而不去做,不應該做卻去做,都是犯戒。戒,有戒相、戒條、戒法、戒體;體,就是歸於我們這一念心。

  內明,先要以道德、倫理、戒行來規範自己,做到身口意三業清淨。這是屬於消極的層面。從積極面來看,不但身口意三業不起貪瞋癡、不造殺盜淫,而且要起種種善念,具大慈悲心、大智慧心、大悲願心,時時刻刻利他自利,「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范文正公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中國古代很多政治家、文學家都知道要有慈悲心;現在的社會反而比過去缺乏慈悲心。又說:「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身為宰相時,他時時刻刻想到人民生活的痛苦,思考怎樣為人民服務;不做宰相了,雖處江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仍然時時刻刻在憂國憂民。這就是慈悲心的表現。我們修行學佛,更要以慈悲心為根本。這就是良知良能,這就是道德。

  有些人認為,以道德標準來衡量政治人物是過去封建時代的思想、封建時代的作為。也就是說,過去是封建時代,講究道德,而現在是民主時代,就不用道德、倫理,只需講求法治。這種觀念並不正確,會為社會帶來黑暗。不是只有中國文化思想講道德,放眼歐洲、美洲……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不要道德標準。希望每一位要確立正知見,堅定自己的思想,擇善固執。

  道德和吃飯、喝水一樣地重要。過去的人必須吃飯喝水,現在的人一樣必須吃飯喝水,不能因為過去專制時代的帝王吃飯、喝水,處於民主時代的人就不吃飯、喝水。我們能不吃飯、不喝水嗎?絕對不可能。每個人每天心當中都要有良知良能,要有善念,不能有惡念。善念,就是道德的行為。管子云:「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現在的學校很少在提倡禮義廉恥,甚至還有人認為講這個已經落伍了。這樣的社會,是顛倒了,道德才會淪喪至此。

  內明,第一步就是實踐道德的生活。一個人的技能、學問無論多麼地高超、達到了最高的水準,可是男盜女娼、詐騙不義,有誰敢和他親近?所以,道德、學問、技能,必須三合一,同時並進。如果只擁有道德,而缺乏學問、技能,至少還能三業清淨;修菩薩行,則除了人格完整,還要有豐富的學問、技能,要具備五明。

精進內明 誠意正心

  修習內明,需要時時刻刻檢討反省。王陽明在龍場驛悟道,說了四句話,告訴我們修身修心、做人做事的根本原則:「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曰格物。」

  這是在講我們的心──「無善無惡心之體」,佛法云:「一念不生,萬法無咎」,心當中起了一念善念,或是起了一念惡念,都是屬於生滅心,不生不滅心就是一念不生,不但惡念了不可得,善念也是了不可得。王陽明就是悟到這個道理:「無善無惡心之體」,體,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有善有惡意之動」,心也有它的作用,起善念就是光明,起惡念就是黑暗;做善事就是功德,做惡事就是罪過。一般人不論種族文化,心中不是善念,就是惡念、雜念。在迷的眾生不知道將惡念淨化,不知道要保持善念,更不知道什麼是「無念」。

  「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要「知」。知,就是覺性的作用。不知道檢討反省,起了善念不知道、起了惡念也不知道,就是在迷的眾生。我們覺悟了,能覺察──知善知惡是良知。現在知道了,只起善念,不起惡念,起了惡念馬上懺悔,這就是菩薩行,儒家稱為良知良能。

  「為善去惡曰格物」,保持心當中的善念,保持身的善行,就是「格物」。《大學》專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欲治國,家庭管理好沒有?家庭腐敗了,沒有道德、沒有人格,怎麼可能管理好一個國家,樂利全世界?

  如何才能治理好家庭?先要修身,就是今天所講的,要建立完整的人格。否則身為一家之長,吃喝玩樂嫖賭樣樣來,告訴孩子不要吃喝嫖賭,孩子會聽話嗎?不可能,因為上行下效,做父母的人格墮落了,要使孩子建立完整的人格,是不可能的事情。齊家,要有身教、言教,必須修身。自己先要有完整的人格,要有正知正見,要明禮義,要知道是非、善惡、正邪。

  要修身,健全道德、品德,怎樣做到?先須正心,把心擺得端端正正。嘴巴講的是仁義道德,所作所為卻是貪贓枉法,就是沒有「正心」,說是一回事,做是一回事,想又是一回事。所以,心要擺得端端正正,要光明磊落,要做堂堂正正的公民、堂堂正正的好人。

  一般人的心,所想的多是名利財色,只知道為自己著想,不知道為大眾著想,這樣的心是私心、貪心,就不正。所以意先要誠,心才會端正。百年的老店,就是憑「誠信」才能使生意長長久久;沒有「誠」,就不會有信用。出家眾也是如此,我們希望人人都能斷惡修善,可是如果自己做不到,那不就成了「口頭禪」?自己都做不到,誰來聽我們弘揚佛法呢?欲達到「意誠」,先須致知。「知」就是觀念,觀念非常重要,禪宗也講「只貴汝知見,不貴汝行履」。我們的知見要正,沒有知見,就容易落入意識型態,落入盲目的情感,或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分辨是非,就屬於知見。

  觀念知見錯誤了,就會喪失慧命。觀念錯誤,帶來的就是鬥爭、排斥、暴力……。全球各地因為錯誤的宗教思想、政治觀念所帶來的戰爭人禍始終不息,就是明證。在各種宗教、政治派別之間,人類如何存異求同,創造寬容與和平,知見的溝通更是非常重要。

廣學多聞 端正知見

  菩薩向五明處學,內明,是自利的功夫;其他四明──因明(邏輯學)、工巧明、醫方明、聲明,則是利他的方便。例如,語言是溝通觀念的橋樑,也是傳播佛法的工具,現在「天涯若比鄰」,時空的距離一再壓縮,都變小了,必須學習多國的語言,也就是「聲明」,佛法的弘化才能有更大的發展。

  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必須先從格物的功夫下手,革新自己的心。「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我們心當中存在很多物欲、雜念,現在要把它們通通去除。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用功學業,要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用功道業,則要去除心中的貪、瞋、癡三毒。三毒愈來愈少,清淨心就會現前,覺性就會現前。清淨心、覺性現前,才能與「道」相應。

  六祖大師說:「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道,不離我們說法、聽法的這念心,這念心要不斷地淨化與提升。不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明白「道」在何處,始終在心外求道,成了「佛門中的外道」。所以時時刻刻要覺察、覺照自心,起了貪、瞋、癡,即刻返照,把它化掉。時時刻刻覺觀、覺察、覺照、覺悟,就是時時刻刻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是現代社會最需要的做人做事的綱領。將它運用在政治上,社會一定清明,國家一定富強;將它運用於修行上,功德一定成就,道業一定成就。

  遵循這條綱領大道,必能建立「新」的觀念。何謂「新」?能歷千古而常新,才是真正的「新」。就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真理,從佛陀時代,迄於今日,永遠如「新」,從未因為時空的演進而隨之轉變;能歷千古而常新的,就是「道」。祝願大眾建立正知正見,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普度眾生,自利利他。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