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
 
本期主題:自在--無煩無憂無掛礙









覺的自在與迷的自在

文/中台男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涅法師

  自在,就是無所掛礙。凡有生滅的,則有所繫縛;唯有不生不滅的,才能稱得上是真自在。而不生不滅指的就是人人本具的「覺性」。

「迷」的自在

  有些人以為自在的生活就是可以「隨所欲為」,凡事只要「歡喜就好」,而無所忌憚地馳騁在五欲境界之中。隨順這些錯誤的見解,到頭來自食惡果,反成「不自在」。這就是「迷」的自在。以下將「迷」的自在略分為三:

  (一)邪見的自在:例如,有些人誤解佛經的道理,讀到《六祖壇經》說:「心平何勞持戒」,就以為修行只要了解心法,不必執於戒律的行持,而生活上的一切都可以隨性而為,於是縱欲、飲酒、做自己想做的事。殊不知事理是一如的,事上做不到、行為有所偏差,正反映出心中的瑕疵污穢,此即是因「邪見的自在」而導致「生生不自在」之因也。

  (二)愚癡的自在:不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謂之愚癡。一般人多半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汲汲營營固守著自己的欲望城堡,不知世間一切有為法皆是緣起幻化,因此「以幻逐幻」,終究是空歡喜一場,徒費辛勞,不僅求不到真正的自在,反而屢嚐苦果。

  (三)自利的自在:處於地球村的世界,沒有人可獨立生存於群體之外,因為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可是,唯利是圖的人卻為了私利而忽略周遭環境與他人的存在,例如某些工廠為了商業利益而不顧生態環境的污染;此外,還有人為了營利而污染大眾的精神生活,如販賣色情文化、散播邪見……等等。經云:「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可憫的是這些人不知道自己種下了惡因,到頭來環境惡化、社會良善風俗退化的亂象,將反撲回自己身上。原本的自在,竟成了眾生的「大不自在」。

  娑婆世界眾生之苦,不外是由「迷的自在」所引起。自私自利是貪,不擇手段是瞋,不明因果是癡,貪、瞋、癡是眾生的三大毛病。知道病因,學習「覺的自在」,才能與聖者一樣得大自在。

「覺」的自在

  何謂覺的自在?可由身、口、意三業分述:

  (一)身的自在:不造殺業,身即健康無病;不造盜因,則生活無有匱乏;不造邪淫之事,則遠離煩惱。身業清淨,梵行清淨,則身得自在。

  (二)口的自在:古人說:「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口常說讚歎、正當的言語,自然能與大眾結善緣。「興邦」也代表自性的城邦興盛豐裕,猶如尊貴的主人,具諸善緣,心想事成,於自家出入自在。「喪邦」,也表示迷失了自性城邦,喪失人緣,窮途末路,這是因為常造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所致。遠離四種口過,口業清淨,即是口的自在。

  (三)意的自在:這念心時時清楚、明白,不打妄想、不昏沉,作得了主,就是意的自在。凡夫由於六根追逐六塵,妄想紛飛,覺性被塵勞覆蓋而失去光輝。覺的自在,即是令本具心性時時現前,靈光獨耀,迥脫塵俗,自在作主,不隨境轉,這才是真正作自己的主人。

觀心反照 生活自在

  儒家聖者孔子自云:「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孔子年至七十才認為達到自在的心境,但是這並非放縱享樂而成就,他還是「不踰矩」──不違禮制規範,這是儒家的自在。佛法則更深一層,「無住生心」,安住中道實相,修無修修,行無行行,身心坦然而無所掛礙,這是更圓滿究竟的自在。

  面對複雜的人事,如何做到覺的自在呢?「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即是維繫人事和諧的良方。藉由四箴行,在生活中反省自己:對上是否尊重而不生慢心?對下是否具同理心?對人是否和氣?對事是否「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於生活中落實四箴行,以「覺察、覺照、覺悟」的功夫時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反省身口意三業,知錯即改,必然可以成就「覺」的真自在。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