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
 
本期主题:自在--无烦无忧无挂碍









自在观生活,生活观自在

 

  修学佛法讲究的是理事一如、解行并重,“自在观生活”属于理上知见的契悟,而“生活观自在”即是在事上的实践。自在观生活,顾名思义是能够通达真理,进而将真理印证于日常生活;而生活观自在,则是由应机接物、待人处世中来考究自己对于真理领悟的程度。古德云:“有理无事,增长邪见;有事无理,增长无明。”理与事只要偏到一边就会出问题,唯有解行并重才是圆满的佛法。

能观心者 究竟解脱

  如何能自在观生活呢?必须从教理着手,经由心性的契悟而应用于生活上。祖师大德有言:“只贵汝知见,不贵汝行履。”的确,知见就像是飞行器的导航系统,有了正确的导航才能抵达目的地。修行更应如此,有了正知正见才能自在、解脱。而知见的端正必须藉由佛陀的教示、大善知识的引导,不断地薰修,深入思惟,所谓:“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一旦能契悟如来知见,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便无处不自在了。

  如何能生活观自在呢?必须将佛法具体落实,藉事相上的磨炼而契悟心性。修行离不开穿衣吃饭、应机接物,待人处世若能圆满无碍,就能真正契入佛法。在道场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所修的每一件善法,都有无量的福报、无量的功德,例如:现在努力学习外语,虽然这属于世间法,但是学成之后度化外籍人士,世间法也就成了弘法度众最有力的助缘。《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只要我们能用心去体会,那么随拈一法尽是实相,这也就体会到生活观自在了。

  “自在观生活”、“生活观自在”,如何让二者融合为一?其中的窍门在于“观照”与否。经云:“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能随时观照自心,使这念心不随外境变化而起伏不定,才能成为解脱、自在的人。“观”是断惑正要,因为能起观照,所以能断烦恼;因为能觉察、觉照,所以能断恶修善,进而明悟心性。

念念起观照 调正身口意

  如何在生活中落实观照的功夫?首先可从意业下手,如憨山大师所说:“念起即觉,觉即照破”,但能久久收摄,自然心正。若能时时束敛自己的心念,就不致妄想纷飞、到处攀缘,制心的功夫做到了,烦恼自然降伏。其次是严禁口业的造作,口过是人最容易犯的毛病,而口业所带来的灾难往往也教人难以想像,所谓“一言以丧邦”,古代就曾发生过帝王戏弄诸侯而导致亡国的案例。口业之严重足以使人堕落三涂恶道,身为修行人怎可不谨言慎行?诚如百丈禅师所说:“语言以减少为直截。”所以话多不如话少,话讲得恰到好处更是重要。再则防范身业的造作,防治的方法以五戒为基础,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出家修行不仅要严守五戒,更要严守进一步的微细戒律及道场规矩;修行无非是为了得解脱,依循戒法,持身不犯,则自心清净,身心清净、无诸障碍,自然而然得以自在。

  人人都希望过自在的生活,而自在生活不可或缺的条件是充实的精神粮食。试想,丰厚的物质享受能让生活更自在吗?事实上,在满足一时的欲望之后,愉悦的感受很快就被空虚所取代,不断地追求感官刺激,无异饮鸩止渴。既知追求物质享乐不是解脱之因,就应悬崖勒马,不再舍本逐末,放下对名利财色的迷思,放下无谓的欲求,放下心中的执着,方能得自在。除了己身自在,更进一步也应让众生得自在,所谓“众生欢喜,诸佛欢喜”,广行六度万行,令一切众生欢喜自在,这才真正是大自在。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