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本期主题:欢喜布施 广植福田








   布施,欢喜地付出,慈悲地助人,让自心放下贪爱执着。《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以清净、无求之心广植福田,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能成就无量功德。




三轮体空布施行--觉大和尚开示


文/编辑部整理

  六波罗蜜是大乘菩萨修行的法门,六波罗蜜又称为六度,其中以布施为首。布施,目的在度脱悭贪的习气。一般众生都有贪着的心,贪爱世间的一切事物,认为拥有的东西愈多愈好;行菩萨道者了解悭贪是障道之因,不但力求少欲无为、去除贪心,进一步还能广行布施。

种善因 植福田

  人人都希望“福禄寿三星拱照”,要想得到福禄寿,先要学会布施。有人认为做善事、修福报不论在什么地方都一样,其实,行善、修福也有层次上的差别,在《四十二章经》中记载,供养一百个恶人,不如供养一个善人。供养一千个善人,不如供养一个持五戒者……供养千亿三世诸佛,不如供养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布施必须透过智慧的观察,若缺乏智慧的判断,没有将种子播种在良田里,未来也难有好的收成。什么是良田?如佛经上所说的三种福田:敬田、恩田、悲田。对于三宝、父母、师长,心生恭敬供养,这属于“敬田”。以知恩、感恩、报恩之心,报答父母恩、国家恩、三宝恩、众生恩,属于“恩田”。见到生病的人、生活有困难的人,以慈悯心去救济、照顾,这属于“悲田”。耕耘这三种福田,能得到大福报。

  一般都知道“助人,只能救急不能救贫”,因为凡事都要从因上来努力,贫穷是由于过去悭吝不舍,以致今生感得贫困的果报,要想去除贫穷,就要修布施,并且广结善缘,还要建立修善断恶的因果观念。对于一个重病、有急难的人,我们可适时地给予帮助,但是无法供应他一辈子,因为每个人有自己的福报、业缘,往后的日子还是得靠自己去努力、修善培福,才能转化困境。所以除了布施财物,还要让对方了解因缘果报的道理,才能真正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

财施、法施、无畏施

  布施,可以从三方面来修,一是财施,二是法施,三是无畏施。

  财施,分为外财、内财。外财是指外在的财物,例如土地、钱财;内财是指个人的身体,如四肢、头目脑髓、五脏六腑。布施内财对普通人而言不容易做到,要发大菩萨心的行者才做得到,例如释迦牟尼佛生生世世修菩萨行,舍身喂虎、割肉喂鹰,这是因为了解众生都有佛性,所以能以平等心行布施,真正成就布施波罗蜜。

  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以这种真理来布施,称为法施。真理包含世间法、出世间法、出世间上上法。世间法的真理,称为俗谛;出世间法的真理,称为真谛;以最上乘而言,即中道第一义谛。修行不能离开世间法,世间法是指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的道理,在儒家而言是三纲五常、四维八德,现今社会则是讲遵行法治、奉公守法,这都是俗谛,任何人都不能违背。虽然修行是在追求真谛,乃至达到中道第一义谛,但是佛法不离世间法,好比修一栋十层的楼阁,若没有建好第一层,也无法达到最上面的一层,上面的几层譬喻真谛和中道第一义谛,下层的基础则是俗谛。行菩萨道必须明白俗谛、真谛、中谛,达到三谛圆融,方能以法施利益不同根基的众生。

  对贫者施财、病者施医、暗者施灯,使他人在精神上得到安定,减少恐惧,称为无畏施。例如,对失意的人给予关怀、鼓励,使其建立起信心;在偏僻的暗路上装置路灯,使行人免除恐惧,这都是无畏施。

至诚供养 功德无量

  一般人以为布施的东西数量愈多、品质愈好,乃至布施珍贵的宝物才会获得大福报。其实,最珍贵的供养来自于布施者至诚、清净的布施,以恭敬心、虔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布施供养,功德最为殊胜;如果是以有所求、有交换条件的心态来布施,虽然也能得福,功德果报却是有限量的。

  在毗婆尸佛时代,有一对贫穷的夫妻,家徒四壁、一无所有,唯一的财产只是一条破旧的毯子。有一天,一位比丘来到这对夫妻家门口托钵,适巧妇人裹着破旧的毯子出来。比丘为妇人说布施、供养三宝的功德,并劝她去精舍听佛开示。妇人听了比丘所说的法,知道今生贫穷是因为过去悭贪所招感的果报,于是和丈夫商量,希望比丘代他们将唯一的毯子供养佛陀。

  比丘持着这件毯子回到精舍,毗婆尸佛不但亲手接受供养,并为这对夫妇祝愿。当时正在听佛开示的国王、大臣都很讶异:“这么一件垢秽不堪的毯子,佛为什么要亲手持受,而且还为他们祝愿?”佛知道大众心中的疑惑,于是开示:“虽然这件毯子看起来又旧又脏,却是这对夫妻的全部财产。真诚恭敬的供养,就是最清净的大布施。”

  由于这位妇人以至诚、清净心供佛,在以后的九十一劫中,每一世出生时都有雪白柔细的软毯裹身,并且衣食无缺。又因为她发愿要听闻佛法,解脱烦恼,后来就出生于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代,随佛出家修行,最后证阿罗汉果。

般若的布施──三轮体空

  修布施,最重要的是了解“三轮体空”的道理。三轮乃指:布施的法财或钱财、布施的人、受施的对象,具足这三轮才能成就布施的功德。行布施时,清楚明白所施的钱财、受施的对象、布施的人──当体即空,才是真正具足般若的布施。

  如何在布施当中达到三轮体空?首先要了解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譬如遇到一个穷人,我们布施他一百元,“施者”是布施的人,“受者”是接受布施的穷人,一百元为“所施的财物”,施者、受者与所施之物称为三轮。在布施之后要起观行,观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三轮体空。能施的人是四大假合、五蕴所生,四大假合是空、五蕴是空,所以能施的人是空;受施者也是四大假合,虚妄不实,也是空。而所施的这一百元也是空,钞票是由纸做成,这张纸原本是一张白纸,印上花纹、印上一百元的字样,才成为一张百元的钞票。就纸本身而言,它原来也不是一张纸,在进造纸厂之前可能是木屑、竹片,所以纸的本身也是空性。这张纸再经过印刷处理,种种因缘和合,才成为一百元,如果将这些因缘全部分散了,纸归纸、花纹归花纹,一百元的相貌马上就不存在了。况且这一百元在台湾可以用,在其他地方不一定能使用,或者经过一段时间后,现在的一百元就变得毫无价值,所以这一百元只是虚妄的假名。

  能施的人是四大假合,能施之心也是遇缘而有。本来没有施舍的心念,是缘着外面的境界而生起布施的慈悲心,是因为境界现前才生起慈悲心,所以慈悲布施的心也是缘起性空。明白了这些道理,则知布施也是缘起性空──当体即空。

  修六波罗蜜,要能事理并进,在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过程中,需要有般若的观照,如果没有般若智慧,只是拚命在事上修六波罗蜜,所得到的也只限于人天果报,终究达不到最圆满的涅槃境界。若能事理兼具,解行一如,就能乘着六波罗蜜的大船,由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到达涅槃的彼岸。





布施离苦得解脱


文/普亲精舍住持 见桅法师

  在世上,人的生活有贫富贵贱,长相有美丑之别,才智或聪慧、或驽钝,有人身心健全、有人盲聋喑哑病痛缠身,有人身处安和乐利的社会、有人则活在战乱贫困的国家……这些不同的遭遇,都是因为每个人过去的所作所为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因,导致现在不同的果报。此即佛法所说:“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布施不难 但看有心无心

  布施就是以慈悲善念做种种好事、善事及清净的事,与众生结好缘、善缘与清净缘,因而能感召善果、清净果,离苦得乐。

  “无因无缘果不生”,成就布施的功德需具三要素:布施的人、布施的物、布施的对象。要成为能施的人,首先就要有布施的观念,了解布施可长养慈悲心、平等心,增长福慧,消减烦恼,进而得解脱,便能提起布施的心念。

  对于所施之物,有些人或许认为自己没什么东西可施,其实只要有利他的心,布施因缘很容易成就。如:对人以善意的微笑,予人温暖、安适的心情,这也是布施;在公共场所内随手将纸屑捡起,让大众拥有整洁的环境,也是布施;若能以清净心护持道场,以佛法利益有情,这样的布施更是殊胜难得,因为闻法者“一入耳根,永为道种”,可以种下成佛的因,成就解脱的果。

  至于布施的对象,则不分贫富贵贱亲疏,六道众生皆可以是布施的对象。所以布施不难,端看自己能否体会布施的道理,有无布施的愿心。

愿心不同 果报不同

  同样行布施,因为所发的心愿不一样,感召的果报也不同。佛典中记载了一则故事,有一次,阿难尊者向一婆罗门化缘牛乳,婆罗门请阿难尊者自行到牛栏挤取。尊者走进牛栏,对母牛说:“我想跟你化缘一些乳汁回去供养世尊。”母牛很欢喜地布施,并请尊者留一些奶水给自己的小牛喝。在一旁的小牛听了以后,对尊者说:“我今天不喝奶,请将所有的奶全部供养世尊。”阿难取了牛奶后,问它们有没有什么心愿。母牛说:“希望来生为人修行,证阿罗汉果得解脱。”小牛说:“希望以后能像世尊一样觉悟、成佛,广度众生。”回精舍后,阿难将此事报告世尊。世尊授记:未来,母牛将修证阿罗汉果,而小牛将成就佛果,佛号“乳光如来”。可见,因心(动机)与愿力很重要。

  有人以为布施只是修福,没有修慧。其实,这要从一个人对佛法的体悟及布施的因心来看,例如有人在道场发心扫地,若他的因心是:反正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到道场发发心、扫扫地,可以修点福报,又有一群同参道友聊聊天──这样的因心就福多慧少;若了解佛法可以让人离苦得乐,发愿到道场扫地,希望能布施大众一个干净庄严的环境,让人一进道场就觉得很舒适,很欢喜来听经闻法,这样的发心就比前者更为提升;若更进一步,明白心性的道理,不仅发心布施清净的环境给大众,也了解“心境本空”、“人在哪里,心在哪里”,以清明自在的心来扫地,知道收摄心念,扫过了,不论他人是否赞叹,心仍不动,还是清明自在,这便是福慧双修,即如古德所说“扫地扫地扫心地”;反之,边发心边打妄想,则“心地不扫空扫地”。

布施的三种层次

  黄檗禅师于〈传心法要〉中述曰:“舍有三等:内外身心一切俱舍,犹如虚空无所取着,然后随方应物,能所皆忘,是为大舍;若一边行道布德,一边旋舍,无希望心,是为中舍;若广修众善,有所希望,闻法知空,遂乃不着,是为小舍。大舍如火烛在前,更无迷悟;中舍如火烛在傍,或明或暗;小舍如火烛在后,不见坑阱。”此理将布施之义阐释得极为透彻。

  经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众生因为执着及常抱持有所得心,故而心有挂碍、烦恼及妄想,以致本具的清净心无法现前。因此,虽说“善有善报”,但若对善法有所执着,得到的果报也只是人天小果,终有享尽之日。所以布施应以三轮体空的道理来观照,了知布施者与所施之物及所施对象皆是缘起性空,行布施而心无执着,放下有所得心,才是真舍,是真布施。




如何实践布施行门


文/中台男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二年级 见昙法师

  大部分的学佛者都能了解布施的重要性,并将之视为行菩萨道的必修课程。但是,倘使论到要具体地实践时,却又裹足不前。这一方面是内心缺乏布施的动机,或是尚未养成布施的习惯;另一方面则是没有方便入手的方法,或是无善友从旁提携。因而始终随顺过往悭贪的习气,不能敞开心胸,付出自我。反之,若能强化内心布施的动机,找到简易的下手法门,将会发现修习布施法门不再像移山填海般遥不可及。

扩展心量 随处行舍

  凡夫的心态总是先顾自己,所谓“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仔细分析,不想布施是因为对方并非自己的亲眷或好友,以致觉得事不关己。然而,冷淡的态度正是滋养慢心的温床,令我们的生活无可避免地愈来愈封闭。魏征曾谏唐太宗言:“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彻悟禅师亦云:“未成佛果,先结人缘。”要想拥有宽广的天地,先须涵养宽广的心胸。能容纳每一个人,珍惜每个当下的因缘,并将之视为亲眷般地关怀,偏狭的眼界将会渐渐拓宽。再者,“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很少有人可以一辈子一帆风顺,泰半都有伸手求援的一天。想想,若此刻对方不理不睬,或不能甘心情愿地帮助,乃至帮助后觉得我们还欠他些什么,情何以堪?因此,面对他人的无助,我们不应犹豫,也不该在帮助后还想得到任何报偿。反而更该于助人时,附上一个灿烂的笑容与温暖的言语。如此,良好的布施动机即逐渐养成。

  展现一个温暖关怀的眼神就是眼施;慈悲地倾听别人的心声就是耳施;推开门窗使室内空气清新即是鼻施;赞叹他人的善行就是舌施;在车上让座、见跌倒者予以搀扶、进电梯不争先就是身施;学习放下自己的想法或不计较他人的过失就是意施。以这样的角度布施,效法佛陀施头目脑髓予一切众生的精神即有了具体落实的机会:谦冲自牧似头施,引人正途似目施,思惟佛法似脑施……时时细心地观察周遭,布施的功德唾手可得。

财物难长存 能施福无量

  假使一想到布施金钱,便对数字产生计较之心或鄙其俚俗,这不仅是悭贪习气的现形,更是对金钱价值的误认。只要金融市场波动,这些财物的价值可能就打了折扣。不论多新的车或房子,在买入的第一天即开始折旧。世人为了不让自己的财产在无常的激流中冲蚀得太快,只好拚命地积聚。不过佛陀曾说,钱财乃五家共有──水灾、火灾、盗贼、官府、败家子。所以我们并未拥有永不散坏的财物,而只拥有暂时的使用权。然而,真诚的布施却可使其真正保值而永不坏散。因为受施者的内心欢喜,将留下一个不坏的善因种子,使心中的净土拓展。倘若因护持道场或善知识而让更多众生得到解脱,则其衍生的福利更将无以数计。重要的是,布施的当下埋植了一颗不再悭贪的清净种子,这酝酿究竟幸福的因地心,是任何市场交易所无法达到的。

  总之,利他的强烈动机如同埋下活化的种子,能启发布施之心。寻得方便入手的方法,仿佛阳光、水分等助缘,能令布施之行萌芽。体知财物无常如添加养分肥料,能使布施功德迅速茁壮。消减悭贪恶习,如除蠹害之虫而令实践布施无有障碍。若更发长远心,耕耘培育布施之果,将可让我们面对一切人事物的第一念就是布施。




布施方程式


文/中台男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一年级 见涅法师

  每个人的不同人生观,代表着不同的人生方程式。有的人生方程式可以迅速地解决生命中的疑难杂症;有的人生方程式却必须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才找得到答案;有的人生方程式,则是无解的!

  修行学佛者多半知道布施的重要性,也知道布施是菩萨所修的六度法门之一,亦是成佛的必经阶梯。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布施法门和人生观一样有各式各样的方程式!选择不同的布施方程式,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交易方程式──心有所求烦恼生

  第一种布施方程式,称为交易方程式,即“X=Y”方程式。其中X是指布施的物资,Y就是希望获得的果报。

  用这种布施方程式的人,执着布施之后一定要获得对等,乃至加倍的回报,否则会感觉“得不偿失”,乃至于心生烦恼。例如,某人于供养的时候心有所求,希望诸佛菩萨为自己加持,带来好运、带来财运、带来好的机会等等;但是在供养之后,如果生活依旧如故,命运也未见改善,他便心生瞋恨,责怪佛菩萨不灵,甚至心生退转,从此不再相信佛法,也不再布施。这就是用交易方程式来行布施的心态和结果。

绩优股方程式──智慧择法增福报

  第二种布施方程式,称为绩优股方程式。这是一种比较有智慧的布施,布施者知道以有限的生命和有限的资财来获取更高利润的投资。

  什么是“绩优股”?不少人听过梁武帝的故事,知道梁武帝前世是一个樵夫,由于发心在荒野的小溪铺了七块石头(也就是俗称的“七星桥”),以及在山里一间破旧的寺庙为佛像戴上斗笠遮雨,而感得当皇帝的富贵果报,因此更加相信供养三宝的利益,也认定这是值得投资的“绩优股”。想想,买一顶斗笠、铺几块石头,就可以换得下辈子做皇帝的好命,这不是最大、最有利润的绩优股吗?

  用这一种方程式的人,比起前面交易式的布施者更有智慧。因为他相信三世因果的道理,也知道这辈子的贫穷是因为过去生悭贪所招致的果报,唯有布施供养三宝,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甚或了解《四十二章经》所云:“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的道理。所以,若想藉由布施获大福报,最佳绩优股就是供养诸佛菩萨、供养三宝。

无限方程式──发心清净功德胜

  第三种布施方程式,称为无限方程式。也就是:X×Y×Z×∞=∞。其中X代表布施者,Y代表布施的对象,Z代表布施的物资。而“∞”这个符号在数学中代表无限大,所有的数字只要乘上“∞”,就可以和它一样变得无限大……

  以佛法而言,“∞”可用来代表人人本具的“觉性”──清净心。所以运用无限方程式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要以清净心来行布施。“觉性”本是空性,因此第二个步骤,必须要达到三轮体空的布施。“觉性”是慈悲平等心,故而运用此方程式的最后步骤,即要将所有的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如此的平等布施,自然可感召无限的福德胜果。六祖大师云:“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自性亦即觉性,在布施的当下,以自性清净心、平等心、无住心、不动心行大布施,功德不可思议!

  由此可见,“无限方程式”是最究竟的布施方程式。唯有安住清净自性的布施、不执着功德福报的无相布施,才是究竟的布施。




智慧的布施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一年级 见帝法师

  当我们遭逢困顿时,若有人适时伸出援手,心中的那分感激可能是一辈子难忘的记忆。当我们忧愁空虚时,若有善知识施洒法雨甘露,被滋润的心灵顿时亦能涌出满满的感动。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尽力为他人付出,令他人受益,以报四重深恩。然而,初初学布施的我们,往往会有一种不确定感,到底该如何行布施?我们的布施真能成就他人和自己吗?这就要看自己如何以智慧去处理了。

检视发心 适时支应

  当我们行善法,却遇到烦恼时,首先要检视自己的发心,并设身处地想:为什么有时接受别人的帮助会满怀感恩,有时却感到不舒服?很关键的一点是感受到了对方的态度,是真诚或虚伪、是温暖或冷淡,都会造成不一样的结果。我们若能学习诸佛菩萨,发起大悲心去利益众生,就是行布施的第一步,有了慈悲的愿力与发心,往往能从自性中流露智慧。只要度众的心够切,自然会想出种种善巧的方法,并用心观察时节因缘而行布施。

  如何透过布施令他人真正获得利益呢?一般人容易将布施设限为以财物救济贫困,然而下面这则佛典故事,可供我们更深入地思惟布施的道理。从前有一位老太太,生活过得非常穷苦,一日,遇到了迦旃延尊者,尊者的智慧言语启迪了她长久闭塞的心灵。“我要如何才能脱离穷困呢?”“卖掉贫穷!”“如何卖?”尊者告诉她:“只要行布施就可以了。”但是,老太太已经一无所有,拿什么布施呢?“若现在还不肯布施,贫穷之苦将会永远缠缚不去!”于是,她依循尊者的教诲,恭敬地供养了一钵水。由于至诚布施的功德,便将贫穷卖了出去,命终往生天界。

  若能了知他人困顿的缘由,加以引导,则能令其获得广大而长久的利益;若只是给予有限的财力救助,效果亦将有限而且只是短暂的。所谓“救急不救贫”,他人遇有突如其来的灾害,我们当及时布施令其缓解痛苦,而更重要的是,让对方知道如何再站起来、如何在因地上努力,使往后的日子也能安稳无忧。

善观缘起 心无得失

  行布施时,有时会发现自己不小心落入了分别计较,思量着哪种方式对自己的损失较小、哪种项目会得到较大的福报,这就落入了执着。应自省察:修行的目的在解脱烦恼,在自利利他,在达涅槃、成佛果,若执着私利,岂不是与修行背道而驰了吗?能够“觉知”,是提升的机缘,透过反省、观照,照破无明妄执,便能开启般若智慧。以般若修布施,观一切法皆是缘起、性空,施者与受者是四大假合、五蕴所生,所施之物亦是众缘和合的假相,通达此理,明了三轮体空,则能消除分别执着之心。心与空性相应,修布施而不着布施,在这过程中自然就化去了诸多烦恼,而处处自在,步步光明。

  布施能裨益他人,能去除自己的悭贪,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而智慧则是圆满此一行门的重要关键。具足智慧的布施,就如同点亮了温煦的明灯,能令行者更安稳、坚定地走在菩提大道上。




平等布施 法喜充满


文/普贤精舍护法会会长 朱鹏飞(传飞)

  人的一生当中,最看不开、最放不下的是什么?对亲人的情执?对名誉地位的追逐?对声色的沉迷?还是对美食的贪恋?综观这么许多无明烦恼,大部分应该是可以放下的,只是程度上有所差异。但唯独有一样很难看破放下,那就是对钱财的追求与执着。

  学佛的过程中,听到要放下我执、要发菩萨心、要修布施,才恍然大悟,原来“悭贪”是人的六大习气之一,而且通常不自觉。所以,要成就菩萨的圣果,必须先修布施,发利益众生的心,进而破除我执、我相。

  综观人的一生,忙忙碌碌,绝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追逐一个自己都不清楚为什么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为了别人,其实这“别人”不是他人,就是自己最执着的家人。为了他们,牺牲性命在所不惜,然而亦仅止于“为了他们”。直到读了《父母恩重难报经》,感动得落泪不止!我知道了,天下人都是自己累劫以来的亲眷、父母和子女。此时,心量开了,再也不愿仅仅为了小我而活,凡天下人都是我的责任,并且发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

  发心布施最重要的是因地心。初初开始发心时,往往不经意地流露希望别人“看见”的心,到精舍上了禅修课,才了解“三轮体空”的道理。施者、受者、所施之物都是因缘假合,成就一件功德必须透过种种因缘,凡事皆应尽己之力发心,做而不执着。了知世人无不是我的亲眷,无不是我应布施的对象,以平等、无差别心相待,如此就有无比的动力去行菩萨道!

  追随导师 觉大和尚十五年来,感受到 大和尚度化众生的悲心宏愿,心中只有无限的感恩。若没有 大和尚的引导,弟子就永远只是一个知道赚钱、却不知人生所为何来的凡夫俗子。 大和尚教导弟子广集福慧资粮,自利利他,更教导弟子不执着这一切的成就。感恩!再感恩!弟子发愿今生今世、累生累世都要追随 大和尚行菩萨道。




念念布施 念念光明


文/林慈惠(传慈)

  初学佛时,一有机会就“财布施”。令人意外惊喜的是:民国八十七年,欣闻基隆十方大觉禅寺举办三坛大戒,当时发心做总功德主后,竟坐到了“心与境融合”的一支好香。无独有偶地,民国九十一年,于迎奉佛指舍利期间发心总功德主后,更体验到“超越时空”的禅定。可以说,每一次发自诚心的布施,都将道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而学佛十年来,深深体会到佛法的真实不虚,经常将自己的公案及心得与人分享,藉由“法布施”和大众结善缘。

  修行的过程中,每逢心情起伏变化,总是清楚地看见自己心念生、住、异、灭,就如乌龟脱壳,赤裸裸地接受气候变化的考验一般。为了提升自己,于是应用了《金刚经》的这段文字:“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来规范自己的心念,进入“布施,从心念开始”的训练。因为,在动中不容易像打坐时一念不生,面对种种的人、事与境,心必须作用;而随着人、事与境的业缘转变,念头往往随之善善、恶恶,只有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发起关心别人、带给别人快乐、解除别人忧惧(即“无畏施”)的心念,才能“降伏其心”,念念作主。

  更进一步发现:“一个念头,一个果报”,当念头生起时,若把它当真,因缘和合的当下,极易脱口说出或做出相应于这个念头的言语、行为。若起的是善念,则感召善因缘;若是不善念,所获得的必然是不乐见的结果。

  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之中,修行当在每个起心动念处着手。欲求光明、如意的人生,须时时检视自己的心念,念念布施、无所求,就念念光明!




自我提升的基础


文/普得精舍禅修班学员 杨炳炘(传泳)

  每次禅修班上课前后,都有学员发心为大众准备点心。有些学员会摇摇手、摇摇头:“我不饿、不方便……”其中尤以不好意思居多,不论什么原因,都是很快地将善缘排拒门外。如果可以改变心念:“结缘、结缘,如果不吃,功德主的发心就落空了,说不定他只差这么一点福报就开悟了,我助他临门一脚,也是无上功德!”毫不犹豫、欢欢喜喜地吃,当下一念不生,“无边胜福皆回向”,这何尝不是“禅修功德殊胜行”呢!

  凡事慢慢来,总是会被时间打败。布施如果慢慢来,存着“等我有了就会去做”的想法,不及时把握因缘,则难一次到位、当下成就,只会提前证明自己永远做不到。发大心,发长远心,永不退转,生活就充实,生命更有意义。

  近年来社会经济每下愈况,民众抱怨存款利息一再降低,购买力也严重缩水,好端端地新台币无声无息被上涨的物价吞噬,活生生地从“人间蒸发”,这正是因为走错了方向。其实,一座楼梯总有两个方向,有向上也有向下。向下走轻松愉快,是世人的本性,只因为向上总是要花力气。

  修行路上幸遇善知识指点迷津,知道兴建道场的福报无从吞噬,真诚布施的功德蒸发不了。的确,好逸恶劳的消费造成无可避免的文明崩坏;真诚布施的功德带来无能蒸发的心灵提升。布施是自我提升、永续精进的基础。路总是要走下去,向最难处挑战才有最大的成就。发心布施亦然,要向上走、要选难处做,“心有余而力不足”才有努力的余地,才有非凡的空间。用自己现有的去做,成就已可预估,因为它是有条件的;若能用现在还没有的去发心、去努力,则真正是前途无量。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