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中台廣傳








結夏安居的歷史源流


文/編輯部

  安居梵語varsa,意譯為「雨季」,又譯為「雨安居」。根據《五分律》記載,早期佛教剛成立僧團時,並未有結夏的制度,然而印度的「婆羅門教」及「耆那教」等外道團體均有雨季安居的習俗。當時比丘於雨季時仍於人間遊行,不僅衣缽漂溺,且因踩傷蟲蟻及草樹新枝而招致世人譏嫌,佛陀乃制定安居制度,以利僧眾專心修道。由於雨安居時期正值夏季,因此稱為「夏安居」或「結夏安居」。

首次安居鹿野苑

  雨季安居既為季節變化之需,故安居時間起止往往視雨季來臨的早晚而定,根據《佛本行集經》記載:佛陀成道後的第一次結夏是在鹿野苑,時間是從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這是佛陀度憍陳如等五比丘,成立佛教僧團後的首次雨安居。

  此後王舍城的頻婆娑羅王為佛建立了竹林精舍,並請求佛及佛弟子於其處安居,竹林精舍乃成為佛教史上最早供養僧團安居淨住的僧院林園,佛陀於此處共安居了七次。《僧伽羅剎所集經》中記載佛於涅槃前的四十五次安居中,並不止於人間,有一年,佛陀親至忉利天宮安居,為母說法三個月,以報母恩。之後並曾於鬼神界先後安居六次,普利冥陽。舍衛國的給孤獨長者為佛建立了祇園精舍後,佛在舍衛城的夏坐更多達二十次。檀越支援外護、四事供養及安居場所的建立,不僅令居士廣植福田,也使佛陀及比丘得以安心辦道,結夏安居的地點往往也就成為佛法弘傳的主要據點。

結夏安居在中國

  姚秦時代由於《十誦律》、《廣律》的傳譯,中國僧人乃依制開始結夏。中國安居制度雖承襲於印度,古德按氣候及風俗民情而加以變通,一般寺院多以每年農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為安居期。唐宋以後,安居制度逐漸成為禪宗叢林道場的清規之一,並舉行特定的法會儀式,以公告安居開始。

  元代以來,安居儀式都在安居開始前一天舉辦,由長老大德講解各項禮儀,以令僧眾於安居期內能專心精進修道,近代安居儀式大多訂在四月十五日當天舉行。安居時必須劃定區域以為活動範圍,稱為「結界」,除為父母、師長、三寶之事,不得出界;而後行「受籌法」,集合大眾,統計結夏人數。受籌法圓滿後,第二天安居正式開始。僧侶受具足戒後經過一個夏安居,出家又多了一歲,這是出家人計算戒臘,以定長幼次序之法。

中台結夏安居

  中台禪寺秉佛教誡,如法如律,結夏安居,可謂祇園再現,竹林復興,除了舉辦靜坐參禪,排定經律開示、誦持《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及懺摩共修,助益僧眾安心修道外,並以大乘慈悲濟世精神,於每年暑期舉辦禪七、供佛齋僧法會、小星辰兒童禪修營等種種活動,方便接引學人親近、聽聞佛法,普植善根。

  佛制安居,隨著僧眾生活方式的演變,而有不同的詮釋,但其目的都是讓僧眾得以專心辦道,收攝身心,本著安居的精神,時時以正念、正定安住本心,並藉由共同薰修及相互提攜的力量,以達道業增上與僧團清淨和合的目的。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