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
 
禅林纳子心









修行学分

  


文/见译法师


  人生在世,所为何事?如何才能不虚此生?每个人各自有着不同的理想,所求目的无非是为了让生命更美好、更圆满。只是,生命不能免于老、病、死等种种烦恼,所以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地学习。修行就是真正的学习,不论出家或在家,修行是唯一获致生命圆满的道路。

  修行说来简单,身体力行则须下一番功夫。唐朝诗人白居易曾问鸟窠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鸟窠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听了认为:这句话三岁小孩都知道,有何希奇!鸟窠禅师说:“虽然三岁小孩都知道,但是八十岁的老翁却未必能做得到。”其实,修行并非遥不可及,若能掌握其中的基本学分,朝着正确的目标迈进,眼前即是一条光明的大路。

发心立愿 意志弥坚

  修行,首先要发愿。没有明确方向,力量则难以集中并持续。发愿,且要发大愿、立大志,不要怕做不到,只怕努力不够。愿愈大,志愈坚,意愈切,心愈广,包容性愈强,所能承受愈多,成就也愈大。发愿必须每天发,要真诚、恳切,时时刻刻不忘所愿,坚定的愿心是行持力的来源。如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修成耳根圆通;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两利冥阳;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成就极乐净土的庄严;药师如来以十二大愿,助益众生消灾增福。佛性人人本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但因吾人的心念未能如诸佛菩萨般清净无着,所以无法当下验证净土的庄严。诸佛菩萨能圆成净土世界,利益众生,皆是以愿力为先,生生世世精进不退所成。

追随善知识 建立正知见

  修行要有善知识引导,所谓教授善知识、同行善知识、外护善知识。如释迦牟尼佛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经常随佛修习,依佛所教,终至得道证果。一位具足慈悲与智慧的导师,能帮我们建立正知见,在人生的岔路上给予指引,让我们不致走错路、走远路。此外,身旁还要有同参益友的砥砺切磋。何谓益友?如孔子所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从中见贤思齐,自我提升。而外护善知识亦是不可缺少的一大助缘,不论事业或道业,若无众人的护持与协助,单凭一己之力则需花上加倍的时间才能成办。欲得贵人相助,平时就当广结善缘,积福纳德,利益众生。

  修行的重要关键在于正知见的建立。观念错误,则离道愈远;观念正确,则能步向正途,了达诸法实理,明白何者为方便、何者是究竟。若未能知因识果,不解缘起性空,乃至于在五欲六尘中造作恶业,恐难脱离轮转三界之苦。所以,修行必须亲近善知识,闻法薰修,建立正知正见,了达因果缘起之理,进而契入中道实相真义,明悟本具心性,方是究竟菩提。

修德有功 性德方显

  修行过程中,要有断恶修善的决心:无一恶法不断,无一善法不修。断恶是减法,减去心中贪瞋痴慢疑等烦恼垢染,时时提起觉性,反省、检讨、忏悔。所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每天减一分无明烦恼,清净的自性就彰显一分。修善是加法,就是培福植德,与众生结善缘,学习无量法门以增长智慧,度化众生。最后还要能到达不动一恶念,不执一善法,了悟“不思善、不思恶”的本来面目。

  修行从始至终不可缺少的条件是信心──对师、对法以及对自己的信心。所谓“信满成佛”,若信心不足,则事亦难成。坚定的信心是在日常修善断恶的行持中磨炼所成──顺境不喜,逆境不忧,不为众邪所惑、所扰,于困难中能直下承当,能不为所动,精进无为。世间无常,正法难遇,既得此人身又得遇正法,怎可不善加把握?如能一步一脚印,圆满修行学分,一朝当能体悟“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