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本期主题--精进








 
 
 

觉大和尚开示精进 
 


正精进

  处事不仅要精进,更要“正精进”,若只是精进而方向不正确,则会与道相违,导致不良的后果。例如社会上有些人熬夜赌博、打电玩、打麻将……这都不是正精进。佛法中的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这就是精进的正确方向。

  修行要有所成就,必须上半夜、中半夜、后半夜都不间断地用功,以这种精进心来念佛、念法、念僧、念戒、修六波罗蜜。除了现在精进,尽未来际都要发永不退转的大愿心,行菩萨行,才是真正的精进。如释迦牟尼佛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圆成佛的智慧福德,是最大的精进。

  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为螺髻仙人时,日夜精进不懈地禅坐,甚至“雀巢于顶,草穿过膝”,鸟雀在头顶发髻上筑巢生蛋,草长得高过膝盖,也不为所动。身心都放下,寂静不动,念念不空过,是正精进、大精进。所以佛有无量的定力,这是在平时精进用功所成就的。

  又有一世,释迦牟尼佛生为大施太子,当时很精进地修布施,但是国库的宝物有限,无法救济所有的人。太子为解救大众而入海采宝,希望从龙宫取得龙王的如意珠,以便化现衣食财宝来布施众生。太子的诚心感动了海神,海神就从龙宫盗取如意珠,献给大施太子,龙王发现了,以神通取回如意珠。太子心想:没有如意珠,就无法救人,于是决定舀干海水,进龙宫向龙王要如意珠。太子一担一担的挑,可是海水怎么舀得干呢?但太子不畏艰难,仍日以继夜、夜以继日的挑海水,挑到骨瘦如柴、精疲力竭,最后因于体力不支倒地。这时,四大天王深受太子为救度众生而不惜性命的精进心所感动,立刻协助太子,不一会儿海水就减去了大半。龙王为此心生恐怖,毕竟海水一旦枯竭,海里的众生将会灭亡殆尽,于是赶紧献出如意珠。大施太子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就是精进行。

事精进

  精进分为事精进与理精进。一般修行人多半在事上精进,对于“理”较不明白。什么是事精进?如:拜佛,一天拜一千拜;念佛,念三万、五万、十万声;诵经,诵数十卷,或持咒几万遍,这都是在事上精进。在事上精进也要有恒心、毅力,才能达到目标;假如没有恒心、毅力,则念佛不久便觉得口干舌燥,诵经才几卷就不想诵了,这样的态度,是很难成道的。不仅修行要精进,世间上任何的百工技艺,也必须有恒心才能成就。有了恒心,再迟钝的人也会成功;反之,再聪明的人也难有成就,所以凡事都要精进不退。

  佛法中,事精进的公案有很多,晒蜡师就是一例。民初有位出家众,在大殿里负责香灯职务,由于担心蜡烛发霉,就在六月的大太阳下晒蜡烛,岂知蜡烛被太阳一晒都化成了蜡油,后来大家称他为“晒蜡师”。有一回,佛学院招生,晒蜡师想开智慧,也要去读。虽然佛学院没有资格限制,但因他不识字,所以没被录取。可是晒蜡师意志很坚定,一直在那里磕头、礼拜,就是不肯离去,于是佛学院就收留了他。入了学院,他慢慢地认字,别人睡觉、休息的时候,他还在用功,因为有恒心、精进不懈,后来成为讲经说法的大法师,可说是佛学院中最有成就的一位。

  修行必须精进,听经时不能打瞌睡、打妄想,否则无法成就道果;世间上成功的名人,也都是靠精进而有成就。所以,人生奋斗的过程,必须具备精进的条件。

  事上的精进,一念接一念不断地活动、攀缘,心念仍在生灭当中。若以生灭心为本修因,将来所得到的就是生灭的果。因此事上的精进,还是与道相隔,故须进一步达到理精进。

理精进

  理精进,就是以不生不灭心为本修因,将来能够证到不生不灭的果——证涅?、成正觉。什么是不生不灭?人人本具的这念心就是。“即心即佛”,悟了,这念心就是佛。这念心人人都有,一生下来就知道痛、痒、哭、笑的这念心,并非父母所生,也不是想出来、修出来的,更不是任何人送的,而是本具的。虽然现在是凡夫,但只要心不起染污、不打妄想,当下菩提心即现前。所以,现在修不起心、不动念、不攀缘、不颠倒,这念心就是定,不要再另外修定;这念心时刻了了分明,就是慧,不要再另外去求个慧。因为有求就有得失,若有得、有失,就不是本具的。

  “本”是根本,就是指大众本具的不生不灭心。“为本修因”,就是以本具的这念心为因地修行的根本。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时刻保持清楚明白,没有生、没有灭,这就是根本,不必另外去找。譬如参话头,在话头处提念、照念、参,话头处就是没有生、没有灭的地方,也就是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这就是“本修因”。

  《圆觉经》说“一切如来,本起因地”,“因地”就是因地心,“本”就是本具佛性,以此为因地修行的根本。这念心始终保持不打妄想、不落昏沉、能作主,这就属于理上的精进。《楞严经》中,世尊明示舍妄去真的先决条件:“以因同果,澄浊入涅?;依根解结,脱缠获圆通。”所以,因地心就是果地觉,依此而修就是理精进、大精进。

无功用行 事理一如

  “一念不生”是大精进。因为念头若有生,则一定会灭,以生灭心为本修因,就属于方便的事精进。譬如念“阿弥陀佛”,起一句“阿弥陀佛”,后面再念句“阿弥陀佛”,则前句的“阿弥陀佛”就灭了,所以这念心始终在生灭当中,所念的佛号也成生灭。如果明白理上精进的道理,这念心就没有生灭了。悟了这个道理,就应从理上念佛,能念、所念当体即空,虽是当体即空,但这念心又是了了分明、如如不动,这就是“念念佛住世”。时时刻刻这念心都存在,如此念佛必然不可思议。念也是佛,不念也是佛;念是道,不念也是道,念与不念,心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如不动,这就是佛,这就是真精进。

  修行要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以圆证不生灭心,为修行最高的目的。悟了此理,即称为入理圣人。理没有生灭,无形无相,若是修一切法门,都能从理上用功,所修的就是不生不灭的无相法门。不起心、不动念,时时保持这念心的存在,这时,不用功就是真用功。古人说:“一切法无不从此流,一切法无不归还此法界。”一切法无不归还“理”的法界,理就是当前这念心没有生灭,觉性始终存在。修了以后不执着修,念的当下没有能念、所念,始终一如,这就是无功用行。

  无功用行,就是大功用、大精进。明白这个理,就可以契入无生;悟了此理,立即契入圣位。悟后起修,就能修一切善法而不执着一切善法,也就是修无修修,念无念念,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若未悟此理,则尚属事上精进,还是在生灭心当中。既属生灭,即感生灭果报;现在种因,果报是在未来,而非现在,所以始终是属于凡位。十法界中的佛法界,是“一乘任运,万德庄严”。“一乘”就是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除此以外没有第二个法门。佛陀修行三大阿僧祇劫,从凡夫开始起修,到最后证无上正等正觉,都不离开这念心,所以说:“万里途程,不离初步。”因果始终是一如的。

  悟了不生不灭之理,就是见到自己本具的佛性。再依这念心起修,就是修无修修,也就是“无功用行”,此时随拈一法皆是佛法,事即理,理即事,事与理不二,事理一如。如果只知道理精进,而未落实事上的精进,也不容易悟理;所以须事理兼备,修行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理要悟,事要行,明白以后,依这念真心起修,时时不离这念心,这一生就能成就道果。

 
 
 
 
恒持正念勤施功

 
                                     文/见术法师

  古德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研究学问,必须勤奋、努力不懈地用功,唯有一路精进才能有所收获。《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修行学佛者,欲证得道果,亦是要精进不懈才能成就。

  书圣王羲之写黑了一大池的水才练就一手好字;爱迪生以数百种材料做了一千六百多次实验,才发明了灯泡;国父孙中山先生努力了十一次才革命成功。月劦尊者虽八十才出家,但由于经年月劦不至席,后来证得阿罗汉果;长庆祖师坐破了七个蒲团才开悟。所以要想成就世间的学业、事业,若没有一番精进,是很难有所成就的;世间法如此,出世间法亦然,菩萨要脱离老病死苦的轮回,度化众生,乃至成就佛道,若不勤加精进,则一切理想都只是空花水月。

念念不空过 安住于本心

  精进可分为事精进与理精进。何谓事精进?就是在事相上努力不放逸的修持。如:每天念几万声的佛号、礼佛几千拜、发愿诵经几万卷等等,这些都是在事上的努力,若缺乏恒心、毅力,而只是一时兴起的勇猛心,终究无法圆满种种功德。《大智度论》云:“精进相者,身心不息故。”于身,我们勤修一切善法,勤断一切恶法;于心,我们念兹在兹,无丝毫懈怠,如《普门品》中说:“念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此外,更可以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作为修行努力的方针。于心行,念念相继无有间断;于身行,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如此勤勉,就是事精进。

  何谓理精进?即是以不生不灭心为本修因,时时刻刻安住于自己这念不生不灭的本具心性,将来必能证得不生不灭之果,这就是理精进。若未明悟此理,只知道在事上精进,如此念念相续的心则是有生有灭,将来所感得的果报亦属生灭,仍无法契入不生不灭的佛道。如何以不生不灭心为本修因?就是时时刻刻安住于本具的这念清楚明白、如如不动的心,处处作主,当下这念心没有生灭去来、没有迷惑颠倒,安住于斯,才是真的端坐如来家中,才是最高的精进。

圆修事理 如实精进

  事精进与理精进,一则属生灭,一则为不生不灭,修行过程中当如何着手?《大智度论》提到,菩萨修行六度,于布施、持戒、忍辱中精进修习,而能成就大福德;于禅定中精进修习,而能趣入般若波罗蜜之智慧门,知一切诸法实相。故而以事精进为前方便,于布施、持戒、忍辱波罗蜜中,勤修一切善法,累积福德资粮,再者,由修习禅定的专注摄心,契悟实相──这念不生不灭的本具心性,即为般若波罗蜜。《华严经》叙述,菩萨在不坏回向的位阶时,誓修一切善根无有疲厌,修善根已,复修集无量功德,皆为成熟一切众生,无有退转、无有休息、无有疲厌,最后还要无有执着,才能证寂灭性,了法无二,得实相法。是以当如《金刚经》所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方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大智度论》云:“知一切精进皆是邪伪故,以一切作法皆是虚妄不实,如梦如幻,诸法平等,是为真实。平等法中,不应有所求索,是故知一切精进皆是虚妄;虽知精进虚妄,而常成就不退,是名菩萨真实精进。”于事相上,修一切善法而心不执着,虽心无所著,仍不碍修一切善法,如此行持,必能与理相应,进而契悟这念不生不灭的佛心。理精进原本即与事精进不相妨碍,于事精进不执着,即是理精进;事理圆融,圆修事理,方为真正的精进。

 
 
 
 
慎勿懈怠放逸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一年级 见漓法师

  佛陀时代,舍卫国有一位比丘,生性懈怠懒散,好逸恶劳,每天浑浑噩噩度日,经常在饱食之后就关起房门睡觉,只知贪图色身的舒适,从未用心思惟法义。

  佛陀知道这名比丘的寿命将在七天之后终了,为免其堕入恶道受苦,于是来到他的住所慈悲开导:“咄起何为寐,?螺蚌蠹类,隐蔽以不净,迷惑计为身。焉有被斫疮,心如婴病痛,遘了众厄难,而反为用眠。思而不放逸,而仁学仁迹,从是无有忧,常念自灭意。正见学务增,是为世间明,所生福千倍,终不堕恶道。”一听到佛陀的教诲,比丘立刻惊醒,既敬畏又惶恐地起身向佛顶礼。佛陀问:“你可知道自己宿世以来的因缘业报?”比丘惭愧地回答:“弟子心性昏昧,一无所知。”

  佛陀告诉比丘:“很久以前,毗婆尸佛住世时,你曾出家为僧,由于贪爱自身的利养,不知要持戒研经,每日吃饱就睡眠。生命终了,即投生为牛马身上的?虫,一过就是五万年;此后寿终,又投生为螺贝蚌蛤之类的寄生虫及木头的蠹虫,各别度过了五万年。?、螺、蚌、蠹这四种虫,都是生长在幽暗的地方,执着色身、爱恋生命,以黑暗隐蔽的处所为家,不喜好光明,一入睡眠之中,就要经过很长的岁月才会醒来,始终沉沦于罪业的迷网,而不懂得寻求出离苦海之法。你的恶报才刚结束,现在得身为人,又出家作了沙门,为何还贪恋睡眠,不求解脱?”

  比丘得知自己过去的业报后,心怀畏惧,深深地忏悔自责,誓愿精勤于道,不再懈怠放逸。最后终于断除烦恼诸障,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曾教示:“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人身难得,我们应把握听经闻法的因缘,用功办道,以世尊的教诲自我惕厉:“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时时觉察自心,不懈怠放逸,才能免于恶业苦报,进而真正的离苦得乐。

 
 
 
 
策发善行精进心
 
 
                      文/普云精舍禅修班学员 林文生(传升)

  《菩萨本行经》说:“夫懈怠者,众行之累。居家懈怠,则衣食不供、产业不举;出家懈怠,不能出离生死之苦。一切众事,皆由精进而得兴起。”在韩愈的《进学解》中有一段佳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世间上的学业、事业,无不赖于矢志不移的精进努力;在佛法的修学上,更要以精进勇猛心修诸善法,锲而不舍地努力上进方有所成。

  《大智度论》指出:“精进法,是一切诸善法之根本,能出生一切诸道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能以精进心策发善行,即能与善法功德相应。然而,如何在面临逆境时保持精进不退心?

  首先要建立正确的知见。先问问自己:学佛目的为何?不为求佛菩萨加被、不为一己私利,而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当提醒自己:困顿之境终会过去,应坚持行善的理念,绝不轻言放弃;从另一角度思考,则可藉此逆境,深入观行,勉励自己“甘心甘受,都无冤诉”。

  若同参道友于逆境中无法坚持信念,我们可以“四摄法”来帮助对方:

  第一、布施。如果对方于生活上有急难,先助其度过眼前困境,一方面帮助其建立谋生之道,一方面以正法建立其向上奋起的信心。

  第二、爱语。以关怀的言语来帮助对方化解烦恼;切勿口出负面的言语,如:你就是以前不发心才会落入现在的苦报……等等。

  第三、利行。了解对方修行的障碍所在,假使因工作太忙而没时间至道场共修,可与他保持联系,善巧诱导并提携鼓励,使其善法因缘延续不断。

  第四、同事。以同理心帮助对方,不让对方有接受施舍的感受。当对方已能站稳脚步,则可进一步策发其精进心。

  不论是日常生活或者学佛修行,在顺境与逆境中都有必须面对的障碍,唯有坚定信愿,于正法上念兹在兹,精进不退,才能突破一切困难。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