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本期主题──孝顺







觉大和尚开示孝顺 
 


  孝为百善之先,我们能长大成人,是由于父母的教养提携,所以对父母应当存有恭敬孝顺之心。尽孝,包含了孝养、孝敬、孝顺,以上三者都能做到,就称得上是真正的尽孝。

  以侍奉父母而言,子女应从事正当的工作,负起家庭的经济责任,供养父母所需的生活资具,不令缺乏;除了供养,还要有恭敬心、孝顺心,谨言慎行,不令父母忧恼,时时怀着知恩、感恩、报恩的心,不忘父母恩德。如此供养父母,自能产生无量的福报与无量的功德。

  佛陀曾开示弟子:“以堆积像天一样高的财宝修布施,所获得的福报不如诚心孝顺供养父母所获之福。”除了孝养、孝敬、孝顺,佛法也告诉我们要将诵经、持咒、修善法的功德回向给父母,令现在的父母能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发菩提心,使过去的父母能超生善道、往生净土。

  现代社会上的人对于伦理道德已不像从前那么重视,而孝养、孝敬、孝顺的思想观念也比古人淡薄。有的人认为,现在讲求的是自由、民主、人权,甚至于叛逆的子女们还跟父母唱反调,坚持自我的意见,让父母伤心难过。事实上,每个人的所做所为,自己的下一代都看在眼里,我们对待父母的一言一行能带给孩子很大的影响,而未来孩子们也将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回报自己。

  父母对我们有教养之恩,若能以恭敬心奉养父母,必能增长福慧。除了事相上的供养外,法供养更为重要,时时刻刻依着佛法的道理去实现,把所有的功德回向父母,这就是最大的供养;心中不起贪心、瞋心、痴心,达到一念不生,不仅是真正的供养如来,也供养了三宝及父母师长。

  父母是一个大恩田,供养父母有无量的福报、功德,修善培福就从身边的人、从家庭开始做起。如果无法善待身旁的亲人、恩人,又如何做好人、做好事呢?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为人子女者要及时把握尽孝的机会,以真诚恭敬之心报父母恩。

 
 
 
 
寸心报春晖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二年级 见霑法师

体念亲恩

  《诗经》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亲恩深重,欲报此恩,昊天罔极!《父母恩重难报经》叙述母亲对子女有十项恩德: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甘恩、回干就湿恩、哺乳养育恩、洗濯不净恩、远行忆念恩、深加体恤恩、究竟怜悯恩。从出生到成人,父母对子女无不是百般呵护,不仅担心孩子冷着、热着、饿着,或是生病了,还挂虑孩子会遭受挫折,或是过得不快乐,总是尽一切所能,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照料。父母为子女们付出了无数的精神和心力,为人子女者,应当知恩、感恩、报恩。

孝为百善之源

  孝顺是中国固有的伦理道德,儒家重要的典籍中有《孝经》一书,专论事亲行孝的要理;古代朝廷选官制度中有“举孝廉”一项;魏晋两朝更是以孝道作为立国的根本精神。不论各朝各代的思想如何变迁,孝道仍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孔子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也。”又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一个人纵使家财万贯、学富五车,乃至于有乐善好施、一诺千金等美德,若不懂得孝顺父母,也谈不上是明白为人处世的根本之道。

  无论世间法或出世间法,对于孝道都相当重视。佛陀时代,舍卫城里有一对盲眼老夫妇,生活非常贫穷困苦。老夫妇有一个七岁的儿子,这个儿子非常孝顺,每次出外乞食回来,都会先将饮食供养父母,最后自己才吃剩余的食物。有一天,阿难尊者行经城中,看到这孩子小小年纪就懂得对父母恭敬孝顺,很欢喜地称叹。回到精舍后,阿难尊者向佛陀报告了这个孩子的孝行,佛陀也藉此因缘为大众开示道:“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活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斯福。”

一念恭敬更胜珍馐奉养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爱护子女远超过自己,看见子女为病痛所苦时,总希望能替代子女受苦。为人子女者,除了要体恤父母的辛劳,也应该善调身心,不让父母担忧。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一般人常会把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而忘了感恩、回馈。我们知道要关怀年幼者、弱势者,却可能忘了关怀最需要我们照料的年老父母;我们可能会必恭必敬地对待师长、上司,却常忘了要恭敬父母,甚至嫌父母啰唆,令他们生气、伤心。

  有些人在成家立业后,常以事业忙碌、孩子课业繁重为由,经年累月未返乡探望父母,唯一的尽孝方式只是定期寄上生活费。曾经听闻,有老人家在收到生活费时苦笑着说:“想不到数小时车程的距离,竟然会这么的遥远!真希望成为子女家中的宠物,不但备受关爱、照顾,又能每天看到孙子们的笑脸。”这段言语听起来颇让人心酸。古人曾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为人子女,除了要反省自己是否存有恭敬感恩的孝心,更应当及时把握奉养父母的机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天下父母总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古人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以扬名于后世;父母更大的期许应是希望子女能做出一番光宗耀祖、利益群众的事业。立身行道、利益群生之事并非遥不可及,就看我们能否发起愿心。平日,可以从事利益大众的志业,例如:推行社会的公益活动、担任义工、救助贫病,或捐资兴学以成就百年树人的功德,乃至于广修布施、供养三宝、弘传正法,使众生能断除烦恼、离苦得乐。如能扩大胸襟,效法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清净行善的功德回向父母,则更是报答亲恩的具体实践。

 
 
 
 
不知孝亲的果报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二年级 见铿法师

百善孝为先

  孝,乃中国伦理道德的基础。仁孝之人,在于兄弟,必知友爱;在于师长,必知恭敬;在于朋友,必知信义;在于邻里,必知敦睦;在于国家,必知忠耿。古言:百善孝为先。历来圣贤多为躬行仁孝之人,如虞舜之孝心感天,文王之孝德垂后,乃至孔子、曾参等皆是笃行孝道的最佳典范。行孝之人,善德巍巍,万世流芳;不孝人子,人神共愤,遗臭万年。《地藏经》云:“若遇悖逆父母者,说天地灾杀报。”亦有诗云:“我不孝亲,子不孝我,世事轮流,眼前因果。”孝与不孝,都离不开世间因缘果报。

薄待父母 因果难逃

  父母生养劬劳之恩,深重难量,一如世尊于《父母恩重难报经》所言:“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孝亲之人,福增无量,子昌孙茂;逆亲之人,后代孤零,死堕阿鼻。过去有一逆子,寡母年老,仍唤令下厨,不顾其年迈劳苦。一日,有朋友相访,逆子令母煮面食招待。但因柴湿,面久久未能煮熟。逆子频频催促,且不时恶言骂詈。母害怕至极,面熟随即捧出,然因过于匆忙,忘记放盐。逆子大怒,将面直向老母泼去,烫伤母脚,邻里皆为之不平。不久,逆子因煮桐油,不慎泡伤其脚,数日后,皮破肉烂,屡医无效,竟至痛死。薄待父母,恩将仇报,鬼神难容,因果难逃。

以孝道启发善美天性

  欲端正社会风气,整顿社会秩序,重建人类之伦理纲常,必先弘扬百善之源──孝道精神。从儒家道德的角度,引导众生明了孝悌乃做人根本;从佛法因果的层面,教育众生认识自己的恶习,承担自己的良知,进而启发知恩、感恩、报恩之心与本具慈悯的善性。在儒学与佛法的薰修下,以仁孝为基础的善美天性必得显发;若再加以持续的长养,必能启蒙吾人对一切众生的悲心,亲体吾人本具的自性光明。

 
 
 
 
地藏王菩萨的孝行




文/中台男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一年级 见彦法师

以愿心实践孝行

  佛陀曾多次嘱咐弟子:“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为人子女,能否体会佛陀的慈心,与父母山高海深的恩泽呢?寸草之心,何能报得三春晖?诸佛菩萨在因地修行的孝心孝行,为我们立下了报恩的典范。

  久远以前,地藏王菩萨在清净莲华目如来的时代,是一位福慧具足的女子,名为光目。当时为了利益去世的母亲,光目供养了一位阿罗汉尊者,也请尊者告知亡母的去处。得知母亲因杀业极重而堕入地狱受苦,光目于是恳请尊者开示救度母亲的方法,并依指示虔心礼敬供养清净莲华目如来圣像。诚心所感,其母不久即舍离了地狱恶报,投生为原本家中奴婢的孩子。由于供养的功德与佛力的加被,光目的母亲才出生三日就能开口说话,她诉说着地狱的种种痛苦,以及因过去的恶业尚未了尽,将于十三年后重返恶道。光目听到这样的噩耗,哀恸不已,当下发起了无上菩提心,立下广大誓愿:“若是母亲能永远脱离三涂恶道及贫贱困苦的果报,我愿意在未来的百千万亿劫中,救拔一切于恶道受苦的众生,待众生成就佛道,我方成正觉。”光目以其广大的慈悲愿力,终能度母亲脱离恶道苦报,清净莲华目如来更为光目的母亲受记未来当得成佛,并将广度一切众生。

精进行道报亲恩

  《佛说孝子经》云:“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为不孝。”佛法的深广义理,实能带给父母真正的安稳快乐。如同地藏王菩萨的孝行,不仅令母亲超脱了老病死苦的轮回,更成就了母亲常住菩提安乐的殊胜果报。同样的,佛陀为了报答父母恩,在多生累劫的因地菩萨行中,精勤办道,心无疲厌,终能成就无上正觉,广为一切有情宣说甚深微妙法音,圆满了度化累世父母的心愿。诸佛菩萨的典范,如实告诉我们,孝道的落实就在精进修行的因地中。

 
 
 
 
孝思




文/普开精舍禅修班学员 尹世芬

善体亲心 至心行孝

  爷爷中风瘫痪期间,几个一手带大的孙子们随侍在侧,从生活起居的照料到一切大小事物全部包办,其中辛苦不言而喻。亲戚朋友看在眼里直称孝顺,自己也觉得这是为人晚辈者应尽的心意。

  直到有天,发现──没有孙子盛饭,爷爷就不吃;没有孙子准备毛巾,爷爷就不洗脸;没有孙子牵着,爷爷就不走路。从中体会到,自以为的孝顺,竟在无形中剥夺了爷爷重新再站起来的机会。

  这件事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如果没有智慧作为引导,眼前令人感觉温暖的亲情,到底是一种帮助?还是另一种障碍?人们总要等到负面的结果出现,才知道自己做错了,然而也有人根本不知错在哪里,无论如何,这都不是我们的本意。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孝心,才能带给父母、长辈真正的利益?现今社会竞争激烈,乱象频仍,做父母的除了担心子女前程,或许也烦恼自己老了以后会不会成为孩子的负担,甚至于忧心会被子女抛弃。长辈的心理压力,丝毫不逊于在外打拼的年轻人。

以佛法报答亲恩

  我想,做任何事情来取悦父母,都比不上给他们心灵的平静。毕竟想在这个纷乱的社会安身立命,要从“心”下功夫,才是根本之道,如果长辈们对于因缘果报的道理有所了解,就可以免去无谓的操心。父母以清净的心灵、供养三宝的功德庇荫后辈,孩子带父母亲近道场,提升精神生活,彼此呵护对方的法身慧命,这种关爱才是最实在的,也是到哪里都可以带得走的。

  佛法就是这样一帖良药,有助于疗愈身心之苦,如能从听经闻法当中了解因果与心性的道理,我们敬爱的长辈必然能过得更自在。

 
 
 
 
佛法与世间法对孝道的阐发




文/玄奘大学成人及社区教育学系副教授 罗虞村

孝为众德之本

  孝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彰扬的至德要道,亦为立身齐家治国之良箴,因为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一己之孝,即能致一家之孝,一家之孝可以扩而充之,而为国家民族尽大孝。中国历朝以孝道治天下的贤明君王,比比皆是,可为明证。就体性而言,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就功用而论,孝可以成就一己之功业。

  有关孝道的阐扬,最早可见于《尚书》之尧典篇,其中记载虞舜因孝悌德行感化了父母与弟弟,赢得帝尧的赏识,而将帝位禅让给他。孔子称赞道:“舜其大孝也与!”足见我国自古以来对孝道的重视。因此,历来劝孝的格言也特别丰富,例如:“孝者治世之经,立身之本。”“孝为众德之本、大道之基。”“孝顺为齐家之本。”“圣人以孝治天下。”“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忠君出于孝悌之门。”“孝子,百世之宗;仁人,天下之命。”

  在中国文化中,阐释孝道要义最深入者,非儒家莫属,兹举其要者如次。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曾子说:“为人子,止于孝。”孟子也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除此之外,十三经之一的《孝经》,更是儒家阐明孝道的主要典籍,在史上流传甚广,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至深且钜,历代帝王、学者无不加以尊崇。

孝顺父母 得福无量

  世间提倡孝道,殆无疑义。而佛法所谓的孝道,在深度、广度上更臻究竟圆满,非世间之孝道所能企及。学佛的人都知道供养佛菩萨的福报很大,但是佛陀也告诉我们,孝顺父母的福报与供养佛菩萨的福报等无差别,《心地观经》说:“若人至心供养佛,复有精勤修孝养,如是二人福无异,三世受报亦无穷。”

  佛陀于父亲净饭王临终时,为其叙述极乐净土的庄严景象,以及一心念佛往生佛国的道理。净饭王依佛陀的开示,放下万缘,一心称念佛号,净饭王于一刹那间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出殡时,佛陀为报父恩,虽贵为人天至尊,仍亲自为父抬棺。佛陀既救父王慧命往生极乐世界于前,复为父王遗体抬棺于后,处处示现世人应孝敬父母,报养育之恩。

  佛陀曾于王舍城广演《大方便佛报恩经》,略云:“过去阿僧祇劫,波罗奈国王为奸臣所弑,祸延及其二子,其封国边陲之第三子在面临逼杀之际,遂携夫人及太子须阇提往邻国逃亡。途中绝粮,太子割自身肉以续父母之命。将至邻国,太子肉身已尽,卧倒路旁,父至邻国求援,国王闻之,甚是感动,遂派兵助其复国。中途见其太子身体如常,并终至得复其国。”当时的父王就是后来释迦牟尼佛的父亲净饭王,母亲就是摩耶夫人,而其中的须阇提太子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过去世的佛陀即曾以自身血肉供养父母,其大孝至德,岂我凡夫所能望其项背。

  佛陀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于证阿罗汉果后,观见自己的亡母堕入饿鬼道中受苦,尊者藉神通力欲以饭菜喂养亡母,然因其母业报所感,故无法解除所受苦楚。尊者乃恳求佛陀开导妙法,佛陀告以于僧众解夏自恣日(农历七月十五日)仰仗十方僧众精进功德力,方能令亡母脱离饿鬼之苦。尊者从佛教示,供养圣僧大众,终得救母脱离恶道。

  佛法对于孝道的阐扬提倡,较之世间法更为殊胜。佛弟子“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孝道之极致,不仅报答现世父母,更报答无量劫以来多生之父母,以及四生六道中之一切父母,使其永出苦海,常住正觉。佛法中有关孝道的阐发,足以让我们对孝道的精义做另一番界定。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