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佛学院园地









寻找慈悲

  


文/中台男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二年级 见涅法师

慈悲无“我”

  从“我”的身上去寻找慈悲的影子,再怎么找也找不到的。古人说:“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回溯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这一句话是多数人认同的;换言之,“我对别人的慈悲是少之又少,而别人对我的慈恩却深似大海。”

  因为有“我”的存在,凡事以我的想法、我的观念、我的执着为最先考量,如此的“我”又如何能对别人“施予慈悲”呢?所以,从我的身上去寻找慈悲的影子是找也找不着的。因此,回溯起“别人护念我”的慈悲。理将俗反,或许更容易感受到自己失去的慈悲心量。

从万象中体察慈悲

  大地的慈悲──从小,不知在它身上踏过多少遍,它却未曾哀嚎过,从身体排出的秽物不知多少,它也是全盘接收。

  空气的慈悲──每天,我们吸入自己所需的氧气,吐出无数的废气、怨气、怒气、闷气,然而空气依然清新如故。

  阳光的慈悲──温煦的阳光,普照众生,不分贤愚智劣,也不分贵贱亲疏,更不分地域国界,始终平等如一地放射光芒,从不停歇光与热的布施。

  父母的慈悲──双亲对子女不求回报地付出关爱,日夜劬劳,如《父母恩重难报经》所言:“慈母像大地,严父配于天,子苦愿待受,儿劳母不安!”待子女羽翼长成,为理想抱负而离乡背井时,父母则是“日夜心相随,流泪数千行”。从年幼到年长的阶段,父母对于子女的慈悲,都未曾变异过。

  师长的慈悲──学生从懵懂无知到学会知书达礼,就像需要被照顾的一株小幼苗,要日夜细心地守护,要防止外在的污染和狂风的侵袭。更多时候,师长还必须承担学生们成长中的反抗与叛逆。自以为的“理所当然”,一直不断地膨胀自己的无知与我慢,及至碰了一鼻子灰,方才醒悟。绕了许多的远路不打紧,但可曾留意过伤了多少呵护自己、默默付出心血的每一分苦心?可曾检讨过,是否因自己不好好学习,甚至将灌输自己成长养分的大树也刺得面目全非了?

  朋友同学的慈悲──我们的生命里有许多来往的过客,他们的出现,或是伴着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或是伴着一段追逐海浪的生涯,或者同享虚无淡然的天空。一切聚散都是有因有缘的,然而回首共处的日子,有多少人承受过自己无理的脾气、幼稚的行为、自以为是的要求,乃至莫名的苦恼发泄、无聊的高调言论?朋友,就像是一面镜子,提醒自己的习气在哪里;因为有朋友的示现,创造了种种助道因缘,也让自己看清错误与盲点,勇敢坚强地走过失意时光。

回归自性的慈悲

  在道场中,更可感受到常住的慈悲。从早晚共修、听经闻法乃至衣食住行,常住大众相互配合,共同成就彼此的道业。在社会上或许是几百人争取一个工作,而在这净土里则是好几种工作等着自己去发挥;只怕不肯发心,不怕找不到事做。在常住,有一大片广阔天空等着自己去挥洒,从不会有失业的疑虑。

  从这些面向观察,可以发现无数的慈悲与宽容,既然得到这么多的照顾,我们心中除了感恩,更应用功学习,不可虚度光阴。从字面上看,慈,就是“兹心”,也就是当下这念心;悲,就是“非心”,也就是“非妄想心”。这念心要能够反求诸己,返本还原,从成长的过程中体察他人对自己所付出的一切,反省自己贡高我慢、吝于付出的行为,知道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从一念惭愧的心,到知恩、感恩、报恩,更进而发起自利利他的菩萨愿心,如此一定能找到慈悲的源头。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