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本期主题──真诚







对事以真--觉大和尚开示
 


认真负责  广积福慧

  “真”就是实在、不虚假。大部分的人都爱面子,多多少少都有些虚伪心,用真诚的心可以去除虚伪心。对人真诚,才会受人信赖,才能获得真实的友情,人际关系才不致虚假;对事真诚,尽力把事情做好,这是做事的大原则。

  研究学问的人对于自己的学业要真,才能真正的会通道理,不抄袭别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思想,这样学问必定会有所成就。若是为升官发财而作学问,这个心念已经不正确,就不是真,也难有所成就。

  对事情要认真负责,不可敷衍,应该做的事绝不推诿,而且尽力去完成。本来需要一天的工作时间,结果半天就做完了,剩余的时间就多做一些,这就是一种布施。不迟到、不早退,而且还多做几分钟;不要小看多做几分钟,日积月累,就是很大的功德。善法是从小事与细微处聚集起来的。不要认为做大善事才有功德,而小小的善事没有什么。何谓大善事?以佛法来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人一命是件大功德,但这一生有多少机会可以救人一命?所以要在日常生活上一点一滴来积功累德;小善慢慢集合起来就能成为大善,能够如此广集福慧资粮,自然能感召光明如意的人生。

福德具足 事事如意

  一个人如果没有福报,凡事都不容易成功。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算得再好,如果平时福德累积不够,还是会有无常变化,即使侥幸得到利益,不久也会失去。如果福德具足,不用去求,福报也会自然现前。

  在宋朝时代,有一位范仲淹,未当官前,吃住都成问题,由于他的用功及广修福德,后来考上进士,当了宰相。虽然当了官,还是经常做善事。有一回他的朋友向他推荐一位穷秀才,学问实在很好,只是三餐不继,希望范仲淹能够帮助他。所以,范仲淹就把穷秀才找来,一谈之下,果真是个人才,可惜时运不济。

  于是范仲淹就想把唐朝书法家欧阳询在“荐福寺”修建完工时,所写的碑铭拓印下来,交给这位穷秀才发行。但出乎意料之外,到了这一天晚上,突然刮风、下雨、打雷,雷一劈就把这座石碑打得粉碎。这显示穷秀才的福德因缘不具足,无法享用富贵的福报。每个人的福报一点一滴都有前因,了解这个道理之后,知道平时做事情就是在修福报;做事情认真负责,就是福报;不但认真负责,还要多做,那就是福报再加福报。

认真修行 生死自在

  修行人更要真,对自己的道业,不虚应故事,而是真正要了生死。真正做到,生死就能自己作主,就能生死自在。在历代祖师当中有很多这样的实例。

  曹洞宗良价禅师,有一天吩咐侍者:“赶快帮我剃发,并准备热水,我要沐浴更衣。”发剃好,沐浴好,披起袈裟,对全寺僧众说:“快点鸣钟击鼓,我要入灭!”于是在鸣钟击鼓中,禅师便俨然坐化。全寺僧众见禅师入灭,难过得痛哭。忽然,禅师睁开双眼说:“夫出家之人,心不依物,是真修行,何有悲恋?你们这么愚痴,赶快办一个‘愚痴斋’来警惕自己!”七日的斋会结束后,禅师并告诫大家:‘僧家何太粗率,临行之际,喧恸如斯。’第八天沐浴后,禅师即端坐而化。

  得道的圣人来去自在,并不是显异惑众,是为了方便度化大众,让大众看了增长信心,发菩提心,发精进用功的道心;知道这一生当中确实的用功,达到正念、正定,就可以生死自在。假若功夫用不上,要时时检讨反省,六波罗蜜、戒定慧,自己实践了多少?检讨反省自己的贪瞋痴念头和习气,是否愈来愈减少?时时心上用功,革除心中的妄想执着和习气,慢慢可以达到生死自在的境界。

真诚不伪 心想事成

  所以要用真诚的心,除掉虚伪不实。佛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做一切事都能真诚、专注,不论是学业、事业、道业,世出世间任何事才能够成就。一般人都希望心想事成,如果是用虚伪心、慢心,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的,因为这念本心、本有的性德被虚伪心所障蔽。若能用恭敬心、真诚心,则本具真心就能发挥出来,照天照地,必定有感应。所以,能够在生活上落实对事以真,则希望无有穷尽,人生必定有所成就!

 
 
 
 
至诚至真菩萨行

 
   
                                  文/见旆法师

立身处世之根本

  不妄,谓之“真”;言行符合,真实无伪,谓之“诚”。真诚,是立身待人之根本,君子德行之首要。《大学》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若至诚无伪,心则刚正,则能真正改正恶习,修正己心,进而帮助他人。《中庸》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由此可知,诚是仁义礼智的根本,化育万物的主要核心。为人至真至诚,德行彰显,则处事踏实,能获得别人信任,人生充满光明及众多助缘。以真诚的心治国,则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必能利乐天下。

  然而,有些人喜欢标新立异,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喜欢应酬,说恭维、谄媚、不实的言语,在财色名利的交争中,忘了做人的根本;在短视近利中,背弃道德仁义。在虚伪逐渐取代真诚时,不劳而获的表相粉饰了踏实耕耘的可贵。但不要忘了“如是因,如是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种虚伪因,得到的果实亦必是虚伪、短暂,不会甘甜长久。常言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粉饰久了仍会被识破,到时身败名裂,再想补救,亦已挽回不了。《四十二章经》云:“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为了声名而不顾自己的人格,不仅德行缺损,操守失贞,更须背负沉重的果报。声名随因缘来去,但业报却是永远跟随,故为人处事当真诚并谨慎小心,不可因为贪求一时的利益自欺欺人,而毁了自身的清白和自性的光明。

反省检讨 毋自欺欺人

  如何做到真诚?从反省检讨、修正自己着手。《大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富润屋,德润身,心宽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真诚是不虚假、不造作,表里如一,诚实面对自他:于己不当的言行须彻底改过,于人要恳切至诚,踏实处事,自能摄受大众,此方是真正的真诚。

  真诚非造作可得,而是在点滴至真至诚的返照自心,和无虚无伪的待人处事中所成就,所谓“水滴虽小,渐盈大器”,故勿因善小而不为。且真诚贵在有恒、能行忍辱,不论遇任何顺逆境界均能不退缩,持守这念慈悲正直的心,久而久之,德行自然彰显。

  在古圣先贤、祖师大德中有许多值得效法的典范。如文天祥对国家的真诚尽忠,让后人听闻“正气歌”,无不为其忠义凛然所震撼。又如虚云老和尚为报父母恩,真诚朝礼五台山的途中,虽遇风霜雨雪,疾病饥寒,生命微弱时,却能感得文殊菩萨示现救护。后又曾为参加高旻寺禅七,途中不慎落水,拖着重病挨了几十香板,却打不走至诚打七求法的心,因此在进禅堂静坐二十余天后悟道。大师一生说法度众,到处开荒、建寺,且于云门事件时,年已百余岁,任凭红卫兵拳打脚踢,为延续佛法命脉,牺牲性命亦在所不惜。承担一切的苦难艰辛,只因为对父母、对佛法、对众生的一念真诚,因而在时局动荡中,传承了禅宗法脉。

悲智双运利群萌 

  除了慈悲,更须般若大智慧来导引正确方向,方不负这念悲悯之真诚心。若只知真诚而无正知见,则落入相对的好善厌恶境界中,得不到究竟解脱。菩萨行履,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行“六波罗蜜”,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于利他中完成自利,成就道业。而真诚的最高境界即是:一真法界、菩提涅?,此是诸佛法界,是无分别、憎爱、取舍,永离生灭的净土世界。

  此法界即是众生本具之佛性,只因众生佛性被贪瞋痴恶习覆蔽,像澄清的水被泥沙沌浊,不能照天照地。若能透过觉察、觉照,改正烦恼习气、无明妄想,则当断一分无明,便现一分法身,直到无明断尽,还复本自清净之佛性,与菩提涅?、一真法界相应。届时,不仅可以看清万法真实相状,更能化育万物,利益群萌。

  在菩提路上,当相互提携,用真诚的心面对自己的不圆满,进而帮助他人乃至一切众生,从身、语、意中踏实断恶修善,学诸佛菩萨六度万行,真诚耕耘,共证菩提。

 
 
 
 
待人真诚除虚伪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一年级 见谋法师

真诚修心 成佛作祖

  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心,而这颗心却有着千变万化的相状,有时候是“喜”;有时候是“怒”;有时候是“哀”;有时候是“乐”;有时候是“真”;有时候是“假”;有时候是“虚”;有时候是“实”……就像天气预报报导的“晴时多云偶阵雨”,而这也正说明着“心念无常”的变化性与真实性。

  在众多心念中,有一种心念的相状就像山中的烟岚、清晨的浓雾。在浓雾中观看事物,容易陷入迷迷濛濛、虚而不实、看不透、摸不着的窘状,致使人们必须再三地揣度眼前的景象。而这是什么心念呢?就是“虚伪心”。

  “虚”者不实,“伪”者不真。一般人多多少少都有虚伪心,总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以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赏,可是当真实的心念不是如此时,难免令人感到“巧言令色鲜矣仁”。然而如何改善、对治这种虚伪不实的习气?不外乎是培养我们的“真诚心”!古圣先贤都非常看重一个人是否具有真诚、实在的品德。因为真诚实在的品德不仅是个人的修养,更进一步,还会影响到社会国家,进而全世界。所以孔子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知,意不诚则心不正,心不正则身不修,身不修则家不齐,家不齐则国不治,国不治则天下不平。因此,一个人不可小看自己的“起心动念”,因为在心念的因果变化中,小至可以成就个人的修养,中至可以治国、平天下,大至可以超凡入圣、成佛作祖、普度一切有情众生!

起心动念 是未来果

  有的人以为“起心动念”是神不知、鬼不觉,乃至于不用背负任何责任,只要外表表现得好,实际上的心念如何,是没有人能全然知道,因此为人处世总是带着虚伪、不踏实的心态来面对。事实上,凡夫的起心动念对天上的人而言,就仿佛打雷般轰隆作响,如何隐藏得住?要知起心动念就是“因”,未来必定招感等同的“果”报。

  明朝嘉靖年间,江西有位俞良臣,博学多才,十八岁就考上秀才。平日教书授徒,教人惜字、放生、戒杀、戒邪淫、戒妄语等善事,教书教了很多年,在这期间更参加过七次举人考试,但都没考上;同时,九位子女中死了七位,仅存的一子一女中,儿子有一次在嬉戏中失踪,不知去向,太太也因过度伤心而失明,因此俞良臣也就更加穷困潦倒。

  有一天,他自省这一生并无重大过失,且行善多年,为何屡遭天谴?心中实在愤闷不平,于是便用黄纸写了疏文在家中灶神前祷告焚化,希望灶神能向上天代传苦衷。就在一个除夕夜里,正与盲妻和女儿枯坐家中哀叹时,忽然听见叩门声,俞良臣一开门,穿着官服的灶神便走了进来,自行坐下并向他说道:“你总觉得你这一生行善却得不到该有的善报,因此愤恨不平。事实上,你的恶念实在太多了,行善时又只是沽名钓誉,心中并不真诚。疏文中满纸的怨天尤人,亵渎上天,这样不但得不到好回应,可能还会受到上天的惩罚呢!”

  俞良臣一听,更不平的反驳:“久闻冥冥中,行善上天必有记录,难道我做的善事都只是浪得虚名吗?”灶神答:“你教人‘惜字’,又教你的学生用旧书来包东西、擦桌子;或将旧书放到炉中生火,却藉口说是不辱圣贤书。这样真的是惜字吗?劝人放生,不过只是随众附和,别人不提,你也不会主动去做。其实你的慈悲心念,不曾真正从内心发出过,如家里的厨房,还是照样煮鱼、虾、蟹……难道它们没有生命吗?再说不妄语,你的口才妙趣横生,大家是赞不绝口;但言谈中,夹杂着伤风败俗的话语,甚至舌锋凌厉,还自以为敦厚简朴!在不邪淫方面,你身虽未犯,但看到美丽的女子,必定目不转睛,起心动念,还说自己终身无邪色,可对天地鬼神而无愧,真是大妄语啊!”

  “你在这几年内没有真正做过一件善事,在私下独处时,你心中的贪、淫、嫉妒、自傲……等恶念头多得数不清。再如此下去,只恐怕要大祸临头,那有福报可言?”俞良臣一听惊恐万分,跪地痛哭流涕,从此真正痛改前非,从内心当中去恶行善,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做到“表里如一”,并为自己取名为“净意”,用以警惕自己时时心存净念。

知行合一 以彰性德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心念应与行为一致,如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法演禅师更曾说:“衲子守心城,奉戒律,日夜思之,朝夕行之,行无越思,思无越行,有其始而成其终。”待人处事若能做到身、口、意三业相应就是“真诚”,一念真诚,无事不成。一念真诚,念念真诚,照破心相的迷濛虚伪,化千变万化的相状归于一实相,则能彰显本具的光明性德。

 
 
 
 
对事以真
 
 
                      文/普印精舍中级禅修班学员 张碧珠(传珠)

真诚不伪 发长远心

  从踏入中台的刹那间,仿佛已将自己置身在一个智慧宝藏中,等着我们一一去探寻与学习。在这里每个人都在自己职司上认真做事,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主角,也没有哪一个人是配角,因为每个人既是主角也是配角。在处事上都是那么真诚与尽心尽力,只因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对事以真。

  但惰性使得做每一件事要保持一颗真诚、不虚伪的心,变得是那么知易行难。就在一次出坡扫架房时,给了自己很大的启示──连续八天的扫架房,刚开始很认真学习,也很珍惜每一次出坡的机会。当然,很快的学会了很多扫架房的技巧。

  但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就在迈入第七天的时候,由于当天外围的架房,因游客已渐稀少,所以使用率较少,大致上还算干净。因此心中兴起偷懒想法,没有大刷洗,只是用着拖把清理,很快的在偷工取巧下完成清扫。当法师徐徐步入架房时,语气平和的说:“不管如何,架房在最后一次打扫时一定要大刷洗,才不会遗留异味。”当时深刻体会到做每一件事,不只要发心,而且要发长远心。于是当下心生忏悔,请法师再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彻底把架房清扫好。

极简主义 对事以真

  对于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重点在于过程的认真,至于结果无论好坏,都无损于事情整体的完美,这可能正是法师所要教导我们的处事态度吧!或许,这正是可以和目前所流行的“极简主义”相辉映──买家具,流行简单的造型设计;吃东西,为了健康而倡导简单烹调,不添加太多调味料;居家布置装潢,流行简单的空间设计。而对事以真,又何尝不是如此,对事少一点欲望,多一点真心;处事少一点虚伪,多一份真诚,单纯的把事情做好。这不也是极简主义的另一种诠释。

  原来生活可以是这么的简单,就是把自己的角色认真的扮演好,自然会得到生命价值的实现与意义的升华。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