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本期主题──和合








觉大和尚开示对人以和 
 

和合相待 去除粗暴

  「和」可以除去粗暴心,化解暴戾之气。个性要和善,对人要和悦、和蔼;相处要和气、和睦,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做起事来就会众缘和合,容易成功。

  家庭和合,家和万事兴;经营事业的和合,和气生财;团体和合才有发展、才能茁壮;社会和合,和衷共济才能祥瑞;国家和合,就能富强安康;道场和合,佛法就能兴盛。所以,「和」是很重要的。

清净无诤 恒存正念

  「和」就是无诤,无诤也是修行、也是作主。对于事情,因为观点不同,各持己见,争论的结果,自己起了瞋心、起了烦恼还没有觉察到,以为自己很有道理,还去讲给别人听,找人评理。在世间法,因为不和,结了恶缘,以后就产生成见,因为不和合,做事就不容易成功;在佛法上,对修行是个大障碍。日常生活当中,行住坐卧,动静闲忙,要时时观照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反省自己的习气磨掉多少?是不是时时保持正念?

  和合才能团结,团结才有力量。以前有个譬喻,一根筷子、二根筷子,容易折断,一把筷子合在一起就不容易折断了。又譬如瞎子和瘸子,两个人都残缺不全,可是因为他们肯合作;瞎子腿好,背着瘸子:瘸子眼好,可以指路。所以,无论是家庭、团体、社会、国家,世间法、出世间法,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和合是极其重要、不可以忽视的要素。

 
 
 
 
和者,祥之端也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二年级 见铿法师

自心粗暴的过患

  人的起心动念,往往显现于外在的言行举止中。心粗身必粗,舌根亦容易失控。反省检讨自己过去是否因瞋怒而重重摔门、摔东西?是否曾因一时情绪而对家人、朋友说了不该说的话?是否曾因急躁冲动,而做出令自己后悔万分的事?一个性情躁动粗暴的人,人们往往敬而远之,不敢亲近。

  而且个性粗暴的人,自己常常也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古人云:「忿怒则气逆,急遽则气耗。」身与心是相互影响的。医学报告显示,患有心脏血管疾病的病人,绝大多数属于急进好强个性。除了色身健康受到损害外,五阴炽盛、作不了主才是真正的苦。心躁气粗的人在苦中而不自知,反因无明复造种种恶业,苦上加苦,不仅自身不得自在,更伤害其身旁的人。兄弟吵架、夫妻不和、亲子关系紧张,乃至校园暴力、帮派斗争、种族冲突、国际战争,无一不是因粗暴心而起。

柔和忍辱是良方

  对治粗暴心,须用和合与忍辱。古德云:「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面对一切人事物,能心平气和,则做人、做事都容易成功。而心平气和的功夫,除了修养,更需要觉性。觉性高,便易于觉察自己的身口意,不致出现失控的行为和言语。忍辱,尤为去除粗暴心的一帖良方。平时即要练习坚住正念、忍心不动,若能善加思惟因缘果报之理,则不只于现前的逆境能安忍,更能忍住自己瞋恚不平之气于未发,「甘心甘受,都无冤诉。」

  和合即是无诤。心意无诤,则气定神悦,人喜亲近;言语无诤,则口业清净,离诸过患;自行无诤,则进止安详,不扰有情。要做到待人处事和合无诤,可以「对上以敬」、「对下以慈」为入手方便,进而将恭敬、慈悲的心念扩展至一切人身上。有了恭敬心、慈悲心,内心的粗躁暴戾之气自能降伏。

 
 
 
 
和合的重要性

文/中台男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二年级 见采法师

众缘和合 方易成就

  走进中台建筑的周边庭园,发现又种了一棵小树,心想:这样不会太繁杂了吗?但每日经行其中,渐渐感受到大和尚的智慧。有了小树、小花、小草陪衬大树,整体景观就更显和合,而让人感到恬淡怡然。反观修行亦然,和合就是根本。大与小是相对的,大树因小树而成其大,修行也因精进不同、福报不同,而显差别。但即便是小花、小草、小树,只要能活在每个当下,亦不因自轻而退屈,能和合而无诤,于平等的佛性中,自然能体悟佛法的真谛。

  大和尚借着环境,畅演无上甚深微妙法,吾人能否解此真实义?团体当中能和合,就能成就一切功德。能和合就能尊重别人,能和合就有慈悲心、谦卑心,团体因而得以成长,个人的道业也可以成就。一个功德的成就,要靠大众的和合,得是多少人的智慧和心力!即使是那小花、小草、小树,虽然微不足道,却不可缺少。如果只想做棵大树,就如同坚深的我执,无法考量与整体的和合性,久之益显孤独。

舍除执着 心量益广

  有时候会发现,庭园中一棵树种没多久,就被换掉了,另一棵没多久又被剪枝,这些是因为它们的造型与环境不和谐。同样的,如果不能和合与人共处,过多障碍之下,自己也易起烦恼,开始怨天尤人。但这是别人的错吗?其实不然,是自己的习气太重。若不肯加以调整、转化,久之就无法长存于团体中。

  修行要心量广大,就是要能和合。所以大和尚能指导弟子在有限的空间里,种那么多的树,而不显拥挤。如果我们也能以这样的心量来做事,也就是做到《金刚经》所说的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修行定能成就。当常如此反省检讨自己,使心恒常安住正念,是则于佛法中能得解脱。

 
 
 
 
智德双修福慧圆 心平气和天地宽

文/印月禅寺住持 见心法师

  谚云:「家和万事兴」,这「和」字,犹如沐浴在春风化雨中,给人温暖、信心与和乐。《弟子规》云:「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人之活得有意义、尊严,是因为彼此的尊重与关怀,如果失去了这一层,还有什么力量可以维系生命的热能?而这种关爱的尺度又必须有适度的拿捏,才能达到利己利人的和乐境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当心体未动之时,时时保持当前这念清楚明白的觉性。当发之于用的时候,「克己复礼」,能时时自我节制,合乎时节因缘,犹如古人所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做每一件事,都能合乎行事的准则。

  现今社会乱象丛生,导致精神出问题者的比例节节高升。吾人应该要有所省思:所有痛苦的根源到底在哪里?以男女之间的相处来观察,青年学子两性之间的尺度已日益糢糊,乃至家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人心期望飞来横财,大乐透开彩日,头奖由哪一处卖出,竟成了头版大新闻,但台湾人有没有更富有?台风大雨接二连三的发生,人们是否曾思惟天灾从何而来?古时候碰到天灾,上自天子、下至百姓,都要责己修德来改变命运。《中庸》早已明示:四季的运转能风调雨顺,是人间中和之气所感召的果报。天、地、人是不可分割,彼此息息相关、环环相扣的。佛法讲的更是彻底明白,心通十法界,起了贪心,现饿鬼相,感水灾;起了瞋心,现修罗相,感火灾;起了痴心,现畜生相,感风灾;贪、嗔、痴三毒炽盛,感天灾地变。若失去了「中和之气」,心不正、气不和,不但个人身心无法自在,人与人之间及外在环境也会受到影响。

以公益为己利

  小之于个人、家庭,大之于公司、社会、国家,甚至于整个自然界的循环,「和」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医讲六脉平和,身体就健康;天天发脾气,心有三毒,身体的细胞就会产生病变。做生意也讲「和气生财」,买卖不成,也要和和气气的对待客人,等待下次的因缘。若口气不佳、脸色不悦,望之令人却步,顾客自然不喜前往。家庭也一样,夫妻同心,对上孝敬父母,对下慈爱子弟,在外努力工作,闲暇时热心公益活动,带着家人修福修慧,「家和」则万事如意。反之,夫妻各自在外奔波,彼此互不信任而争执不断,也无闲暇照顾父母、子女,至亲骨肉犹如仇人,谁能安住?

  如果全国上下都能有这样的智慧:「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每一个人的心都是以公益为己利,就像大禹治水,以天下之苦难,为自己的苦难;就像诸佛菩萨一样,视众生都是自己的六亲眷属,慈悲喜舍利乐有情,处处都为他人着想,大家的内心自然一团和气。「令众生欢喜,则令诸佛菩萨欢喜」,以这样的心来善待每一个因缘,则能感召安和乐利的外在境界。风调雨顺,民生自然安和乐利。

命实造于心 吉凶为人召

  「和」不从外来,要从每个人的内心做起。战国时,孟子虽感叹「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但依然肯定「性善」,仍积极的推动其仁义之学。佛陀住世时,琉璃王灭释种,驱逐其父波斯匿王;阿阇世王囚禁其父频婆娑罗王。虽然佛陀住世,还是有世间的悲剧,面对造作恶业的众生,佛陀仍不放弃以慈心度化。所以,面对自己的未来,要坚住道心:肯定众生都有佛性、深信因果。面临种种苦难,深信「责己修德」才是应变之道。

  犹如心命诗:「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因此,别人对我们不礼貌时,内心仍要心平气和,犹如大智慧的舜,亲如父兄要害他,他都能洞烛机先,做好安全之准备,不为所害。等到他们有所求时,不计前嫌,能以慈悲,随时用自己的智慧,帮他们解决问题。

  舜能得天下之「大位」,完全是修德所致。所以孔子这么赞叹:「舜其大智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他是历史上的圣君,活到一百岁。我们再看其它的帝王:汉高祖六一、汉文帝四十五、唐太宗五十二、宋太祖四十九、宋仁宗五十三、明太祖七十、明成祖六十四、清太宗五十一、清圣祖六十九、清雍正五十八,平均年龄五十七点二岁,这些都是有作为的皇帝,但都有其功过是非,恩怨苦痛。看尽历史的兴衰起落,更要深信「修心以俟命,天地自相保。」

六和敬是处事要方

  「和」是处世要方,在僧团也是维系修行共处、弘法度众之枢纽。就「理」和「事」来诠释,「理和」是指以成佛、证涅槃为修行一致的理念。如何达成了脱生死、自在解脱之境?事相上要能落实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也就是彼此相敬、和平共处。不仅身和、口和,连内心也是彼此欣悦。对于团体所制定的规约共同真心遵守。建立正确的人生知见,修福修慧,脚踏实地遵行敬、慈、和、真的理念,确实在利益上一体均霑。如果每一个人能把六和敬的道理落实在日常生活上,何处不是天堂?何处不是净土?

  六祖大师云:「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以平等心来面对所有的因缘。犹如孔子期勉倦于学、困于道的子贡:要侍奉君王,为国家百姓谋福利;孝顺父母是做人之根本、植福之良田;把家庭照顾好,妻贤子孝,齐家才能治国;朋友要相互扶持。一直努力到进坟墓那一天,才是休息的时候。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所以六祖大师提醒我们:「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智德双修的脚步是不能停止的,所谓「流水不腐」,一旦停滞不前就会发臭。犹如《易经》赞叹乾卦之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看到日月星辰能够在天体运转不息,一个有智慧的君子,是不会歇下自己修福修慧的因缘。如果人人都能如此精进勤修福慧,净土就在眼前。

 
 
 
 
团结和合 护法护教

文/香港普广精舍禅修班学员 丁艳珠(传研)

心量广大无忧恼

  精舍为弘扬佛法,接引大众,所以每天都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大家带着自己的习气来到道场学佛,每个人有着不一样的生活背景与不同的生活习性,因此在道场中共修,首先学到的就是心量要广大。住持法师开示中常提到一个比喻:一个杯子,放入一茶匙糖,就变成甜的水,放入一茶匙盐,就变成咸的水;若一茶匙糖、一茶匙盐放入大海中,却无丝毫影响。这个比喻就是告诉我们,心量要如同海洋一样广大。遇到事情时要互相忍让,不斤斤计较,给别人方便,其实也是给自己方便,所谓「家和万事兴」,大家能和合共处,便能安心学习修行,道场自然团结有力量,由此可见,和合真的是非常重要。

  有时起了烦恼,向法师请法时,法师常会很慈悲的开示,想想你的初发心是什么,如果发心是正确的,那么其他的一点挫折就没有什么好挂碍的。如此在道场,无论待人处事,自然和谐互助。

清净和悦真护法

  在学佛的过程中,传研深深体会到在道场中学习,一定要有对佛、法、僧三宝的恭敬心,一念恭敬心生起,人自然就谦虚,傲慢的心就去除了,继而必能好好的精进用功,更增益对佛法的信心,帮助自己转化贪、瞋、痴的习气,进而能使心清净安定。而习学道场中礼佛、问讯、执持经书等种种行仪,能帮助我们转化过去急躁大意、动作粗鲁的习气,使心更加安详自在。若能用心的从生活细微处去学习,必然深得法益,别人也能从自己言行的改变,知道学佛真好,这才是真正的护法护教。

  佛经上阐明人人都有佛性,只因心被贪、瞋、痴所覆盖,无论是贫富、贵贱、老少,只要肯精进用功,就能体悟本具的清净心,显发圆满的智慧。所以面对大众,不要用世俗的分别心去论人的长短,不要和人比较。现在我们有这么好的因缘能学习佛菩萨的般若智慧,就要以慈悲心关怀鼓励大众,使所处的团体能更和谐、更安定。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