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本期主题──恭敬








恭敬──佛性平等常不轻

  恭敬,是奠定社会伦理的基石。佛经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是未来佛。若是深信
此理,发之于身口意,三业自是恭敬和悦;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敬重,则社会必定安详和
谐。自心恭敬,即能开展出光明和乐的未来!



觉大和尚开示对上以敬 
 


用恭敬心除去我慢

  “敬”,是恭敬、尊重、礼遇。敬的相反就是我慢。我慢习气重,就成为倨傲、骄慢、轻视;我慢习气轻一点,仍存有不敬重的潜在意识。用恭敬心可以去除我慢习气。

  要想培养恭敬心,首先要知道那些是“上”?譬如,公司主管、政府首长;学校中的校长、老师;家庭中的父母、兄长,这些就是“上”,乃至于社会贤达,对社会、国家有贡献的,这些都是“上”,都要尊敬他们。为什么要尊敬他们?以佛法来讲,就是因果。儒家也是讲“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对人家尊敬,人家对我们也会尊敬。用尊敬心、恭敬心,可以除去自己心中我慢这个障碍。

  慢心是个大障碍。修行上,有了慢心,道业不能成就;在社会上做事情,有了我慢心,即使有再大的能耐,上面的人也不敢重用。所以要有恭敬心。

恭敬易成就诸事

  佛法讲,有一分恭敬心,就能消除一分业障;有十分恭敬心,就能消除十分业障。消一分业障,就能增长一分福德和智慧;消十分业障,就能增长十分福德和智慧。今生马上就能有此善报,不用等到来世。以上所说的是世间的恭敬心;出世法方面,对于佛、法、僧三宝,佛像、佛经、僧众,也须有恭敬心。

  大众来到道场,对于佛、法、僧三宝很恭敬,这种恭敬心养成了,带到家庭、社会,自然而然对任何人都能恭敬。如果对任何人都有恭敬心,家庭就能和谐,社会自然就能安定,人与人之间也能减少很多的烦恼和磨擦。这些道理大家都了解,但有时候却容易忽略。如果能做到这些,做人一定会有成就;做事情,也会减少很多障碍;所以要“对上以敬”。

 
 
 
 
恭敬延寿的长者子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一年级 见濡法师

恭敬顶礼 获福无量

  佛陀时代,有一位长者的儿子,年纪大约五、六岁,有一命相师为他看相,发现他很有福德,只可惜寿命太短,长者便带着儿子到外道六师的住所,希望为儿子求长寿,结果外道六师纷纷摇头叹气,表明无法满长者的心愿。

  长者于是带着儿子来到佛陀的住处,再三顶礼佛陀,请求佛陀赐与他儿子长寿。佛陀告诉长者的儿子:“你到城门口,凡是看见进出的人,就向他们顶礼。”长者礼谢过佛陀后,欢欣地带着儿子来到城门口。当时有一位鬼神,化作婆罗门的样子,正想进城来,这小孩就向他恭敬顶礼。鬼神十分欢喜,就祝愿说:祝你长寿。这位鬼神是被派来取孩童命的,但鬼神中有条规定,就是已说出去的话不能反悔,既然已为小孩祝愿长寿,就不能再杀害他。正由于长者的儿子如此谦忍恭敬,才得以延长寿命。

信受奉行 圆满佛果

  长者子依佛语恭敬礼拜每个人,得以延寿,不仅印证恭敬礼拜的功德,也是因为长者子对于佛陀所言,无丝毫怀疑,且能依教奉行,方能圆满心愿。反观日常生活中,如果对于佛法心存怀疑,不能完全信受,就不易得到佛法的助益。对于父母、师长及其他人,心存我慢,亦无法得到他人诚心的教导,往往损失的还是自己。

  佛言:“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因根机不同,所显出的相貌也不同。若能将每一众生都当未来佛,恭敬对待,则不仅能增益所学,开创光明无碍的人生,道业亦能有所成就,进趣圆满佛果。(编按:典故摘自《杂宝藏经》)

 
 
 
 
论恭敬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一年级 见铿法师

尊重佛性 平等恭敬

  孟子曰:“恭敬之心,人皆有之。”又言:“恭敬之心,礼也。”仁、义、礼、智、信,是人道之根本,具足此五者,人格才算完整。我国至圣先师孔子一生倡行仁义之道,而独尊礼。礼,必先从恭敬做起。而恭敬又有二个层次,一是表现于外在事相的身恭敬,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心恭敬。“为礼不敬”之人是孔子所批评的;真正的恭敬必是出自真诚,由衷地生起一种景仰、尊崇,并由内而外,展现在一切言行举止上。

  来果禅师释恭敬二字,言恭者“尊礼其人”,敬者“笃重其教”。世间人讲恭敬,是站在伦常的基础上。恭敬是维持道德伦理秩序的一大关键要素,佛法中所强调的恭敬心,除了维系人伦纲常的功能外,更能对治众生的心病。恭敬心能去除我慢的习气,慢心是一种毒,不仅世间人避而远之,更是修行的一大障碍。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我慢的毛病,轻者其心高举,轻视他人;重者自我膨胀,诋毁他人。对治我慢的最佳良药就是培养恭敬心。在理上,首先需思惟三宝、父母、师长乃至一切众生的恩德;其次则须了达并深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若能如是观想,恭敬心自然生起。在事上,则须以身口意三业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恭敬的行为,并随时反省检讨。

心存恭敬即光明解脱

  一个真正有恭敬心的人,对于一切人事,不论上下大小,皆心存谦恭尊敬,而非只局限于特定对象。对上皆当心怀恭敬,感念三宝教化救脱之恩德、父母师长抚养培育之苦心以及一切人对国家社会的贡献。不只心中尊仰、护持、感恩,在事相上亦须做到礼拜供养、亲承奉事,如此身心合一,方是真正的礼敬。

  对下,如我们的晚辈、学生、部属,乃至动物昆虫,亦当恭敬。古德云:“沙弥虽小不可轻。”又唐朝李商隐曾作诗云:“十四沙弥能讲经,似师年纪祇携瓶,沙弥说法沙门听,不在年高在性灵。”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使是今生堕入畜生道的蚂蚁、蟑螂,当其业报受尽,亦能转生善道,将来修行学佛、成就道果。因此,对下亦切不可轻慢,而要以平等心、慈悲心恭敬一切。

  除了对人之外,一切行事亦要以恭敬心为之。从佛法的角度来看,每一件事都有其蕴涵的精神和意义,每一件事所影响的绝对不只个人,而可能是无数的众生。因此,行事恭敬,即是恭敬众生,恭敬每一尊未来佛。在日常生活中,以恭敬、真诚之心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例如写字时心念专注,一笔一画清楚明白,恭敬文字般若,久而久之,亦能与文字所要传达之义理相应。

  心存恭敬,就是光明,就是解脱──解脱了我慢的烦恼。佛法所讲的恭敬,乃是建立在“因果”的法则上,就个人而言,敬人者,人恒敬之;就团体,乃至整个社会而言,若人人都有恭敬心,则社会必定祥和有序,国与国之间的纷争必能消弭。

  
  
  
  
因地恭敬的殊胜果报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一年级 见必法师

  日常生活是否以恭敬心合掌问讯?在上下课时,大众礼佛问讯、向教授师问讯、以及师兄弟对面问讯,所流露的恭敬之心,是否一样?菩萨的心是冤亲平等,不念旧恶;在课业中,以诚恳恭敬的心请教与学习,其因心的不同,果报必定有所差别。

因地不同 果报亦别

  从前,佛住世时,于夜晚时分,忽然有七位天人,依序来到世尊所居处所。最初来到的天人,容貌端严,身上的光芒能照射到一里远,并有十位天女为眷属。天人至心顶礼佛陀后,佛告诉天人:“你广修福德而生天上,享有种种五欲之乐,得安稳自在的果报。”天人回答佛说:“世尊,我虽处天上,但时常感到忧苦。因为我过去世,对于出家僧众、父母、师长,虽然心存恭敬,但未能殷勤礼拜、迎来送往,所以今世善果实在太少,不如其他天的天人;由于不如其他天人,而常自责过去修行未尽圆满。”

  第二位天人的容貌、光明以及眷属,比前一位天人更胜十倍。然而这位天人也告诉佛陀说:“我虽处天上,却时常忧苦,因为我前世虽对父母尽孝、迎来送往,也恭敬礼拜僧众,然而没有为他们铺床暖被,整理卧具,因此业缘,今生所获果报不如其余诸天,所以我常自责修行尚未圆满。”第三位天人形貌、光明及眷属,又胜前一天人十倍,到了佛所,至诚顶礼,禀告佛陀:“我虽然处于天宫,但常忧苦,因为我过去世虽时常对僧众、父母、师长,恭敬礼拜,也为铺床暖被整具,然而没有做到以种种饮食供养。以此因缘,今日所得果报,不如其他天的天人。因此对于过去生修行未达圆满,心常后悔,所以忧恼。”

如实修行 得最胜果报

  第四位天人,容貌、光明以及眷属,更胜前一天人十倍,来到佛所,顶礼佛陀后说:“我过去生中,虽然对于僧众、君主、父母,忠孝恭敬礼拜,也为铺具以及供养饮食,然而却不听法,以此因缘,今获果报,不如其他天人,所以常责怪自己修因不圆满,因此虽然生于天上,但常心怀忧恼。”第五位天人,身色、光明以及眷属,比前一天人更胜十倍,来到佛住处,向佛报告说:“我虽然生于天上,但仍时常忧恼,因为我前世虽然对于僧众、君主、父母,能忠孝恭敬礼拜,设卧具、饮食,又能听闻佛法,但不解义,所以今获果报,不如其余天人,因此常责悔不已。”另一天人所得果报比前一天人胜十倍,顶礼佛陀后恭敬禀告:“我前世修行之时,虽然能于僧众、君主、父母,忠孝恭敬礼拜,设卧具、饮食,亦能听经闻法解义,但不能依法所说修行,以此因缘,今日所得果报,不如其余天人,因为不如,所以深自忏悔修因不圆满,而常觉得忧恼。”

  最后一位天人,容貌、光明以及眷属,都胜过其他天人,当他顶礼佛陀后,佛告诉这位天人:“你得生天上,应得快乐安稳。”天人回答世尊:“我今日得生天宫,种种五欲,都能应念而生,确实得到大快乐,没有任何烦恼。这是因为我过去生中,对于僧众、父母、师长,恭敬礼拜,铺具暖被,供养种种饮食,并能够听法解义,如实修行,因此能得到殊胜的果报,是其他一切天人所不及的。”天人们因前世恭敬的功德,而得种种妙好果报,但仍因修行未能圆满而怀忧恼,更何况是居于人道的我们。因此,对三宝、父母、师长、亲眷、朋友、同学、同事……都须以恭敬、虔诚的心对待,方能得最殊胜果报。

  如大和尚所教示的:从因地去修,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所以要常观照自己,能以无求之心恭敬对方,才是真正的平等恭敬。今生能在大和尚的道场修行,又能于学院中薰习,有教授师时刻提醒佛法教理,更应当时时警惕,处处反省,将佛法落实于日常生活。以恭敬的心学习;以谦卑的心求教;以和蔼、忍让的心与人和平相处;以诚恳的心,从因地如实修行,未来必定是法门龙象,必定能弘法利生,广度群迷。(编按:典故摘自《杂宝藏经》)

 
   
 
 
 
礼佛一拜 福智无比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一年级 见锱法师
    

礼佛发愿 普利一切

  每当进入殿堂,映入眼前的,即是庄严的佛像,先行问讯后,接着礼佛三拜,这是殿堂的规矩,也是礼敬三宝的具体表现。

  礼佛除了恭敬圣像外,还能藉由礼佛,心发大愿:愿断恶修善,与诸众生共证菩提,正所谓以愿导行。期勉自己以清净的身口意,外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内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普利一切,以慈悲心行方便法接引众生。若能落实行履,必是行住坐卧具足威仪,所到之处,定能摄受众生,使大众对佛法更增信心,对三宝益加恭敬与护持。

  回想起自己初入精舍学佛时,亦是亲睹住持法师礼佛、拈香的威仪而被摄受,于是心中默想,“若欲当来为沙门,亦当如是行止之”,而心生欢喜,并对三宝愈益恭敬,故礼佛也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

三业清净 菩提自现

  修道人要谦恭一切,故五体投地,至心礼拜,不但能戒除憍慢,更破我执。能将最尊贵的顶首,着地礼拜,当下无我、人、众生之相;去一分憍慢,则长一分福慧。

  常言道:“礼佛一拜,罪灭河沙。”礼佛能消除业障,使三业清净,修行要广集福慧资粮,菩提路才可长可久,而憍慢正是障道逆缘,故当急挫之,勿令增长,舍诸憍慢,则可进趣菩提。藉由礼敬诸佛,忏除往昔所造诸恶业,并令我们心发大愿能慈心成遍,等视冤亲、舍离憍慢,亦能普摄群生,同入佛智,所以在自利中又能成就利他善行,真可谓一举数得。

  诚所谓“礼佛功德殊胜行,无边福智益群生”,每逢礼拜之时,心常系念礼佛之殊胜难得,必能生起恭敬之心,虔诚作礼。如此至诚恳切的礼佛,当下身心清净,就有无量的功德。

 
  


如何化导当今脱轨之社会秩序

 


                      文/普因精舍护法会副会长 赵振昌(传昌)    

社会伦理之重要性

  时代变迁迅疾,由于自我思潮的膨胀,社会充斥着功利主义,固有伦理开始倾颓,导致人与人之间冲突较以往频繁;这种种现象皆由于物质文明进展过快而精神文明未同步进展,两者落差而引起价值观的改变所致。

  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现象,因人类除了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外,更有知、情、意等精神层面的需求,而主导社会秩序正常运作的要素,即是精神的层面。人类据此订定共同遵守的条文,曰“法律”;更形成众人认同的价值观,曰“伦理”。但法律不可能规范到所有人类的行为,而且当动用到法律条文时,纠纷已然发生;而伦理却可防范失序、脱轨于未然。所谓防范胜于刑罚,因此未诉诸条文却深植人心的伦理,其价值远高于律法,这才是规范人类行为之无形而有效的约束。

以敬慈和真共创人间净土

  佛法所倡导的慈悲,可以让人时时为对方着想,彼此将心比心,相互包容忍让;佛法所倡导的智慧,可以使人照破世间无常之理,远离对人事物的执着,尊重个别的差异,宽恕他人无心之过。近年来尤以中台禅寺住持 觉大和尚所开示的四箴行: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最具代表性,其规范了所有人事物的相处、对待之道,堪当今日人伦之准绳。

  实践中台四箴行,人人上慈下敬,和真处世,心存因果观念,内以自省而防非止恶,外以奉献而造福人类,个个分工合作,化差异为多元而共享成果,消弭万事的乱源。能够如此,则个人业障消除,身心康泰;社会进步富庶,国家乃至世界皆和平共存、共荣;即可达到人间净土的最高理想,实践人类存在之最究竟意义。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