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本期主題──忍辱










覺大和尚開示忍惡無瞋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一個「忍」字,尤其是忍惡,如果能夠忍受外面境界所帶來的一切惡業煩惱,這念心靜下來,就不會起瞋恚。反之,若不能忍,瞋心一起,就是「火燒功德林」,不僅燒去自性功德,同時也會造作惡業。所以,不論面對順境、逆境都要忍,能忍下來,心就安定;定,就是修行學佛的目的之一。釋迦牟尼佛過去修菩薩行時,曾為忍辱仙人,因為能忍,所以成就了忍辱波羅蜜;最後,端坐菩提樹下,也因忍心不動而降伏魔軍,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忍辱」之法,殊勝難倫。

汝自禁息,當無瞋責

  明白「忍辱」的重要與殊勝,在日常生活中,當他人給自己境界時,又該如何面對?「汝自禁息,當無瞋責。」此時,就要正襟危坐、臨危不亂,要有這種定力。「禁息」就是修忍辱,絕不與對方一般見識。身口要平靜、不動,心也要平靜、不動,這就是一種定;有了定,就能息滅瞋心的煩惱。所以,自己要先有這種認知,無論他人如何擾亂,自己一定要禁息,否則就容易被影響,乃至退失菩提心。

  禁息之後,還要「當無瞋責」──不起瞋心。責,就是責備、責罵對方為何對自己無理?非要與對方講出個是非、公道,如此就不是忍。因為與對方談判、論是非,就變成了凡夫俗子,非關修行。所以「當無瞋責」,就是要逆來順受,自己反省檢討:被對方如此的擾亂,這就是自己過去的業;可能自己過去曾經如此對待他,所以要甘心甘受,不再指責對方。假使真正能做到這種「忍」的境界,不論對方如何毀謗、加害、辱罵,自己都能不理它,這念心保持如如不動,了了常知,心當中就會有無量的光明、智慧,有定力、智慧,就能產生感通。

忍者無敵

  佛陀時代,富樓那尊者想到民風野蠻、好勇鬥狠的輸盧那國弘揚佛法。佛陀問尊者:「假使你去了,那個國家的人民對你又罵、又毀謗,你該怎麼辦?」尊者回答:「世尊!如果他們罵我、毀謗我,我會心生感謝;因為他們沒有打我,還算對我很客氣。」世尊再問:「假如他們進一步打你,你又該如何?」「世尊!他們打我是幫我消除業障,而且他們雖然打我,但沒有將我打死,所以我還是很感謝!」尊者平靜地回答。世尊最後再問他:「如果被打死了,你又該如何?」尊者說道:「世尊!這個身體本是業報之身,前世造了無數惡業,今生又有老、病、死苦。若因此為法捐軀,也了無遺憾!」由於富樓那尊者這種「忍辱」的精神,最後終於感化了輸盧那國的人民,從此虔信佛法。

  佛法說的「忍辱」是最真實的道理,世間人不了解,有了委屈、瓜葛,就要四處評理;這不是佛法,也不是修行,「忍人所不能忍」才是佛法。即使受了委屈,雖然是我有道理,也不抱怨、批評,事情一旦水落石出,不僅真相大白,豁達的心量更能獲得大眾的尊重,這就是一種功德。

能忍即得解脫

  「忍」,不只是逆境要忍,順境也要忍。逆境中要忍,或許比較容易,因為這種境界很明顯。例如他人給自己不好的臉色、粗惡的言語,眼一看、耳一聞就能察覺,就知道要提起正念,回光返照,忍心不動。相對地,在順境中要忍心不動,就不容易了。譬如看到好吃的食物,相貌姣好的男女……,這些都是順境,從中要忍心不動、不起貪愛是不容易的,所以佛經云:「忍色忍欲難」。然而,若能一念返照,忍得下來,心也就能得清涼、得解脫。

  唐朝的宰相婁師德,學問淵博,品德高尚。他的弟弟也很有才華。一次弟弟被派任州牧,上任前去向婁師德告辭。婁師德說:「我當宰相,在朝廷遭到很多人的嫉妒,你現在去當州牧,一定也會有人在背後嫉妒、毀謗,如果遭到惡言或惡人相害,你該怎麼辦?」弟弟答:「請您放心,我就是一個『忍』字,如此,就能保全自己的性命。」婁師德又問:「如果有人當面毀謗你、罵你,你怎麼反應?」弟弟說:「我不理他,笑一笑就好了。」哥哥說:「假使你這一笑,人家更氣,馬上朝你臉上吐口水,你怎麼辦?」弟弟又說:「這很簡單,我不跟他計較,把口水擦掉就行了。」婁師德說:「你這麼做,我很不放心……」弟弟問:「我只是擦去口水,並沒有和他計較,為什麼您還不放心呢?」婁師德表示:「人家已經氣到極點,才吐你口水,你又將口水擦掉,對方豈不是更氣。所以,你最好不要擦掉,讓口水留在臉上自然乾了就好。」這就是成語「唾面自乾」的公案,這也是修忍辱的表現。

  佛法沒有別的,就是一個「忍」字,不僅度眾生要忍,乃至修行從最初的伏忍、信忍、順忍、無生法忍,最後到達寂滅忍,成就佛果,都離不開「忍」。能忍,不僅能圓滿世間的家業、事業,更能成就出世間的道業,圓成無上佛道。




善觀因緣法 安忍自如如



                           文/普天精舍住持 見某法師

  宋朝大學士蘇東坡居士,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由於為人耿直,以致仕途並不順利。當他被貶到江北瓜州作官的時候,在一江之隔的金山寺,認識了高僧佛印禪師,兩人經常談經論道,成了莫逆之交。一天,東坡居士的靈感來了,隨即寫了一首自詡為不朽的禪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他再三吟詠,感到非常得意,認為這首頗具修持的創作,如果讓佛印禪師看到,一定會讚不絕口,於是趕緊派書僮過江,專程送給佛印禪師欣賞印證。誰知禪師看後,只批了兩個字,便交給書僮原封帶回。

  蘇東坡在期待中接回「佳音」,總以為禪師會讚歎一番,急忙打開一看,只見禪師歪歪斜斜地寫了「放屁」兩個大字。蘇東坡看了,火冒三丈,隨即叫書僮趕忙再備船過江,要親自到金山寺去找佛印禪師理論。到了對岸,卻發現佛印禪師已經出門,而門上留了幾個字:「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蘇東坡看了才恍然大悟,慚愧不已!

  這是一則膾炙人口的公案,許多人都覺得很有趣。但是,究竟「八風」是什麼呢?

  所謂八風,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八種境界:稱、譏、毀、譽、利、衰、苦、樂。能夠安忍於這八種順逆境界,喜風不動,逢苦不憂,這就是忍的功夫。

順境逆境,不離忍辱

  世間人不知道要忍,遇到不順己心的境界,就放縱自己的脾氣,破口大罵,作出傷害他人的事情;遇到順心的事情,便驕傲自大,得意忘形。學佛了,知道要修忍辱行,可是常常忍不住,事後才懊悔不已。忍的功夫是磨鍊出來的,不是嘴巴說忍,就可以忍得住。修行學佛從初開始到成佛,從伏忍、順忍、無生法忍,到究竟的寂滅忍,都離不開一個「忍」字。

  有一位居士在學校當廚工,動作俐落,反應很快,很受上司的喜愛;和他一起共事的是一位動作緩慢,反應不佳的中年婦女。這位居士每次看到他的同事動作慢吞吞的,錯誤百出,心中很是不滿,甚至脾氣一來,就破口大罵。學佛之後,每當他對同事有所不滿時,他就要求自己不可以說話,只以點頭、搖頭回答別人的問題,因為他怕自己一開口,就會說出傷人的話語。等到脾氣過了,才開始說話,跟同事道歉自己不佳的態度,這就是伏忍。

體認真實,化解煩惱

  伏忍只是石頭壓草,更進一步還要透過佛法的道理,化解心中的煩惱。一般人之所以不能忍的原因,就是看不清楚事實的真相,把虛妄不實的境界,當成是實實在在的。什麼是事實的真相呢?如同《金剛經》所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有位居士聽到《金剛經》這麼說,回家就跟他的母親講:「一切都是假的,錢也是假的。」他的母親很不高興的說:「錢怎麼會是假的,它是真的呀,沒有錢還買不到東西呢!」

  佛法中所謂的真假和世間人以為的真假是不一樣的。就佛法而言,只要是隨著時空、因緣改變而變滅的,都稱為假有。

  例如新台幣在台灣流通,到了某些國家也許就不具購買力;隨著空間的轉變,新台幣的價值也就改變了。乃至於在有些地方的交易方式是以物易物,即使有錢也買不到東西。過去沒有二百元的鈔票,現在有二百元的鈔票,過去有五角的鈔票,現在沒有五角的鈔票,從無到有,從有到無;乃至於過去五角的鈔票,只具有五角的購買力,現在卻要花更多的錢來買一張五角的鈔票。所以事物的價值也只是因緣和合暫時存在於現在這個時空中,等到因緣過去了,價值也就不存在、甚至改變了,所以說是虛妄不實。能如是觀察萬法的虛妄,便能遠離執著煩惱,不隨境界風起舞、搖擺。

覺察、覺照,轉惡念成善念

  除了錢幣,一切有為法,諸如我們的容貌、身家財產,乃至於山河大地,都會隨著因緣而改變、都是虛妄不實的。超越一切時間、空間,不隨著時空的轉變而改變,才是真實,那就是眾生本具的這念心,亙古亙今,始終不變。

  想要提升忍的功夫,達到八風吹不動的境界,先要看清事實的真相,常常從境界中起觀,思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的道理,轉變萬法實有的觀念,才能從境界中出離;再者就是要能止念、轉念,經云:「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身口意所造作的惡業,都是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惡念漸漸積聚而成。例如看到同事的作為,心中覺得有些不歡喜,自己沒有覺察,又隨著過去的習氣,在心中嘀咕、抱怨,不斷地積聚不滿的惡念,以至於最後口出惡言,甚至於拳頭相向。如果能夠於念頭初動之時,就能覺察、覺照,轉惡念成善念,身口就不至於造惡業了。

親近正法,調伏自心

  眾生無始劫來的習氣、煩惱深厚,雖了達「忍辱」對人生的重要性及修習的入手處,但這念心還是作不了主。所以,初初修習時,最好能親近正法道場,在善知識引導中,藉由道場中的種種善緣,培養自己的「忍辱」力。

  例如參加精舍的禪修班,一方面藉由靜坐,讓妄心止息下來,培養這念心的作主能力;二方面透過聽經聞法,了達人生的真理,確立正知見;再者,藉由出坡作務,磨鍊心性,涵養自己忍辱的功夫。如出坡中,當他人的意見與自己相左時,不由得一股瞋惱從心而生,但隨即想到法師平日「對人以和」的教導,馬上就將瞋心勉強降伏下來。如此,忍一次、二次、三次……,這念心愈來愈柔軟,「忍辱」的功夫也就隨之增長;隨著「忍辱力」的增長,最後不僅在道場,乃至在家庭、工作中,逆境現前時也能忍。無形中,即改善了自己的家庭氣氛及人際關係,人生自然愈走愈光明。反之,少了道場禪修、聽經聞法的助緣,在日常中往往境界一來,自己就「忍不下」,為境所轉,放任心中的貪瞋癡煩惱,造作種種惡業,流轉生死。

  所以,道場中佛法的薰習是成就「忍辱」的最佳助緣,在道場中眼見耳聞都是清淨的三寶,自然而然就能讓自己提起正念,忍下自己貪瞋癡的煩惱;能「忍」,慢慢的煩惱減少了,心愈來愈清淨,最後即能回復本來清淨的自性。

  明白了「心」、「境」與「忍辱」的關係,就要抱持著一顆精進學習的心,常常靜坐思惟這些道理,並在生活中實踐。因為眾生無始劫來貪瞋癡等煩惱,非一日所造成;今欲去除這些煩惱,也非一蹴可幾。所以要發精進心、長遠心。經言:「如是因,如是果」,能忍一分就有一分的功德,能忍十分就有十分的功德,只要有耐心、恆心,最後終必成就「忍辱」力,成為佛法所說的「有力大人」。




忍辱入道 超越自我



                                 文/編輯部

  人生在世為什麼要修忍辱呢?首先就要明白「我」這個字的意義。將「我」字拆開來看,是由干、戈兩個字結合而成,由此可知,有了「我」就有干戈,有干戈相伐的時候,就是因為有我的緣故。所以,修行要破我執,首先就要從忍辱入道。

  以前,有一位修行人,名叫巴楚仁波切,是一位證悟的行腳僧。有一次,他聽說有一個著名的隱士,長久都過著隱居的生活,於是就去拜望這名隱士。當他走進這位隱士昏暗的洞穴時,隱士即開口道:「你是誰?你從何處來?將往何處去?」巴楚回答說:「我從我背後的方向來,將往我面對的方向去。」隱士困惑地又問:「你在那兒出生?」巴楚答:「人世間。」這個時候,隱士變得有些激動的說:「你叫什麼名字?」「無作瑜伽士。」巴楚以不速之客的身分回答著。

  接著巴楚仁波切以天真的口吻詢問隱士,為何住在這偏遠的地方?這個問題正是隱士期待已久的,他隱忍著心中急欲表現的驕傲,微微清了喉嚨緩緩地說:「我在此已住了二十年,我正在修至高無上的忍辱波羅蜜。」「非常好!」巴楚說;然後,便傾身向前彷彿要透露什麼般,對隱士耳語:「像我們這幾位老騙子,還無法做到您現在所做的事!」隱士憤怒地從座位上暴跳起來對巴楚說:「你想你是什麼東西,膽敢這樣擾亂我的閉關修行?誰支使你來?為什麼你不讓我這謙卑的修行人安安靜靜的禪修?」巴楚平靜地說著:「好啦!朋友!現在,你的忍辱波羅蜜到那兒去了呢?」

遁逃的隱士──我執

  初初看到這個公案的時候,就像暗示著自己修行的盲點。故事中的隱士,正象徵著吾人自以為是的修行心態,當面對一切生忍(眾生加諸於我們)的煩惱時,自己能不能夠忍得下來?自己能有幾分的真實功夫呢?修行的目的,是為了修掉我執,但往往總是逃境以安心,以為離開了人群就沒有煩惱,欽羨隱士般的生活,當境界現前的時候,就開始怪東怪西,怨怪他人對自己的口氣,懷疑別人的動機,抱恨他人的挑釁,於是大聲疾呼:「這一切都是別人的錯!」

  然而,到底是誰錯了?是隱士?還是那位不速之客?在修行的路上,有一個需要學習的觀念,就是在一切的因緣所生法中,不去批評、論人是非長短,而是從一切際遇、不協調的人際關係中,去發現自己最根本的我執!在各種境界中磨鍊、考驗,學習真正的忍辱,看看自己的心到底能否做到忍心不動?

忍心不動,真正大解脫

  以佛法而言,忍的境界很多,不外乎生忍、法忍。「生忍」,指的是有情眾生對我們的考驗,有順境的考驗,也有逆境的考驗。當眾生對我們恭敬供養、尊重讚歎時,要能忍心不動;當眾生對我們刀杖驅逼、辱罵中傷時,更要忍心不動。「法忍」,則包含心法、非心法。心法就是內心中的種種煩惱,非心法則是指飢寒冷熱、風霜雨打等生理及天候變化的考驗;不論心內或心外的紛紛擾擾,都要能忍心不動。

  所謂「忍字心上一把刀」,代表修忍辱時,就像胸口被人插了一把刀,這念心還能保持如如不動。這樣的心境是超越的,所以從伏忍、順忍、無生忍、乃至寂滅忍,到達最極致的時候,不但可以破除我執,更可以破法執,而達到真正的大自在、大解脫,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在日常的生活中,應如何將忍辱的精神運用出來呢?打個比方,在面對是非紛爭的時候,仔細看看自己的心,有沒有對別人記仇?記恨?用各種方法想盡辦法打擊別人?看到他人的優異表現時,能不能隨喜讚歎?還是心懷競爭和嫉妒呢?看到他人的不幸,是包容?還是幸災樂禍?在一個團體中,有沒有尊重他人的佛性?還是以自我為中心爭強出頭呢?面對名利和讚歎時,自己有沒有謙虛慚愧?還是得意忘形?

  世間人喜歡勿忘我,而修行人就是要忘掉我,因為一個「我」字,是帶給自己、別人一切不幸和災禍的根源,所以要藉由忍辱來磨鍊一切煩惱。《佛遺教經》云:「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可見真正的大雄大力是慈悲,真正的苦行莫過於忍者卓越的心,所以《四十二章經》中佛說:「忍者無惡,必為人尊。」

  看看大願地藏王菩薩的精神,就是行忍者的表率,在痛苦的地獄深淵中,不受動搖,兼能拔苦,假如我們沒有忍辱的功夫,又該如何度眾拔苦呢?如果不能忍一切煩惱,又如何能帶給別人法喜?如何荷擔如來家業呢?哎!與其說得一丈的慚愧,不如將忍辱波羅蜜落實下來,行得一尺吧!




能忍自安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認法師

  很久以前,在阿練若池水邊,有兩隻大雁和一隻烏龜,結為好朋友,一起在池邊生活,互相關照。過了一些時候,卻發現每天賴以維生的池水,竟然漸漸地乾涸了。於是大雁告訴烏龜:「這個池水乾枯後,你的生命會受到很大的威脅。我們不能在這裡等死,所以我想到一個好方法,可以保全大家的生命。你可以咬住一根樹枝,然後我們二個各銜住樹枝的一端,這樣就可以帶你飛到有水源的地方,我們又可以一起快樂地生活了。可是,有一件事你一定要記得,當你咬著樹枝時,不論遇到任何事,千萬不能開口哦!」

  於是大雁和烏龜一起咬著樹枝出發了。當他們經過村落時,剛好有許多正在遊玩的小孩,抬頭看到在空中的大雁及烏龜,因為覺得畫面很新奇又有趣,便大笑著說:「快來看!有兩隻雁銜著樹枝,帶著一隻咬著樹枝的烏龜在空中飛。」烏龜看到這麼多小孩在取笑牠,非常地生氣,便開口說:「跟你們有什麼關係!」大雁聽到烏龜的聲音,心中一驚!接著,只聽到在空中迴響的聲音,失去樹枝依靠的烏龜,迅速地掉落,活活摔死了。

活在當下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為了逞一時之勇,而冒然地做出讓我們遺憾終生的事。因為一句話或一件事,反唇相譏;或嚥不下這口氣,而跟家人、朋友斷絕多年的親情或情誼,或者離開自己辛勤經營的工作,拆散努力創建的家庭……。甚至有人因而開快車、與人起爭執而喪失寶貴的生命。就只為了一句話!《憨山大師勸世文》有言:「常觀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惹禍皆從閒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小事難忍,即犯大過。別人說過的一句話,我們常常記在心裡,一天、一月、一年、十年,甚至一輩子。其實,仔細想想這句話在人生當中,到底有多重要呢?那個罵你的人,現在在那裡呢?這句話又在那裡呢?真正用這句話繼續罵自己的──其實是自己呀!

對人以和

  多元的社會,個人思想及觀念都趨於多元化,但是我們常常為了重視自己的需求,而無法與周遭事物和平相處。以自我中心為導向的社會,因價值觀的差異,常導致人我之間衝突與對立不斷。在習慣以自我意見為意見的現今社會,想要以自己的觀念,去左右他人的觀念,是不太可能的事。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與人廣結善緣,可以將「中台四箴行──對人以和」,作為我們待人處事依循的方向。凡事能為別人著想,而不是只想到自己;能正視彼此的差異,不以一己的觀點及角度去看待事物。心行平等,則心中沒有障礙,就能以廣大的心量,去看待所有的差異,從而包容、欣賞這些差異,如此人際、家庭將會更和睦,社會也就能更和平。

慈悲視眾生

  《佛說四十二章經•惡還本身》提到有人罵佛,佛默然不對。佛教示弟子們:對於別人的辱罵,要能將這念心安住在正念、正定上,如如不動,而罵人者終須自承惡果。所以看到有人因生氣而罵人時,應該起慈悲心,憐愍此人因為瞋火中燒,心作不了主,而激動地指著別人大罵,不能作主的人有多苦!又何必加入這場生氣的情境中,讓自己的身心受瞋毒所害呢!

  如果聽到不順耳的話,我們可以想想,如果他說的是錯誤的,那麼他說的又不是我,既然不是我,又何勞跟他一般見識;如果他說的是事實,那他說的並沒有錯,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只要直下承擔,勇敢地面對,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不去跟別人的惡口相應,忍下來──他說我不說,他罵我不罵,他動我不動;一個巴掌拍不響,這樣就能避免因生氣失去理智,造成的不良後果。

省思

  《佛遺教經》云:「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心中有煩惱要忍下來,不管面對任何境界也要忍下來,能忍自安。現今社會人與人相互依存,眾緣和合才能成就所有的事。對每一個人都要心存感恩,因為眾人的努力,我們才能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憨山大師勸世文》言:「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時時堅住正念,面對各種不同的境界,心不隨境轉,將和諧的心帶到家庭、工作職場,就能影響周遭的人,我們所處的地方就是一片清淨之地。




慈悲沒有敵人
 



                   文/普圓精舍護法會副總幹事 朱玉玲(傳獻)


  猶記得踏入佛門之初,是自己職場上最燦爛得意的時候,刺蝟的日子過了不知多久,感恩菩薩慈悲,給我一個反省檢討的機會,也給了我這個在順境中不知惜福的人,當頭棒喝。我常常忽略了這是「做人跟做事」一樣重要的社會。總以為自己努力的工作,會給自己一個好未來,殊不知,所有的事都是因緣和合。從未想過將「中台四箴行」這麼好用的法寶落實於職場上,以至於遭受前所未有的對待,雖然不公平,雖然憤怒、生氣、怨恨,但事實就是:「妳必須離開待了十一年的公司!」

  留下滿腔的怨恨,及隨之而來的壓力,更有太多的面子問題放不下。我不斷地問自己:為什麼?為什麼這樣?將上過的禪修課法門全搬出來,不斷地告訴自己:這是因緣,要放下,沒有人故意要害妳,這是因緣和合,世間所有一切都是虛幻的,畢竟空寂……。但,卻無法用得上功。

  職場多年順境,在不知不覺中,將「習氣」愈養愈大,從不知順境中亦需要忍耐,忍耐地不過度膨脹自己,忍耐地保持謙卑。以前常覺得是我在忍耐大家,但到底是別人處處忍讓我呢﹖還是我讓大家﹖所有的答案到此一目了然。看著自己工作、經濟、生活、陷入空前的危機,至親好友刻意的疏遠,甚至冷嘲熱諷,而我每天怨天尤人,惡念不斷,再懺悔每個惡念。日復一日,陷在這個弔詭的輪迴中無法自拔。在這段不算短的日子裡,師父不斷地提醒:「要心量廣大,要感恩;在逆境中要多忍耐,保持善念,多修福報;要真心的讚歎別人,要柔軟,有慈悲心;要多拜懺,真正的懺悔是消業障最好的方法。」

  有一天拜懺的時候,那念至誠懇切的心出現了──「我真心誠意的懺悔,無始劫來,不知做過多少惡事,今日所有果報都是我應受的。」當這一念心起,所有的事都變得清明起來。「是啊!是自己的慈悲心不夠,無法善解別人的用心;只要保持這念善意,所有的境界就不再那麼沉重了。」大和尚的開示,師父的提醒,為什麼都聽了卻沒有真正了解呢﹖原來,自己的解行不能同步呀!繼之而起的是,感恩每個順逆境因緣出現的活菩薩,感恩修行路上每位提醒我的師兄弟,感恩自己放棄自己的時候,卻不曾「放手」的師父們,更感恩大和尚建設道場、精舍,讓我在最無助的時候有一個大家庭可以安住身心,繼續修行。感恩,再感恩,自己是多麼幸福啊!

  現在,外在的境界依舊,但日子在感恩及慈悲的軌道進行著,天天都是富足而盈滿的,不再有需要忍的事,更沒有需要忍的人,一切一切都盡在不言中。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