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
 
本期主题──知足常乐










觉大和尚开示人生知足常乐最富贵


追求真实的富贵

  谈到人生,应该从两方面来讲,一是“生活”,二是“生命”。人在生活中,除了物质的需求,更要重视精神生活。社会上,每个人都想追求物质丰裕,以此做为人生幸福、快乐的目标。但是追求物质的过程中,却往往事与愿违,产生许多烦恼与痛苦,反而得不到真正的富贵、幸福与快乐,因为走错了方向。世间的富贵好像花开、花谢一样,回顾历史便能了解,从过去到现在,朝代替换更迭中,没有一个朝代能够永久地存在。就佛法而言,一切都是无常,既然是无常,我们就必须在无常当中找一个最安定、最幸福、最快乐、最真实的富贵。

无罪以当贵,安步以当车

  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有段佳话一直被传诵着。话说齐宣王极想招揽一位贤士来做他的宰相,帮他治理国事,就托人四处打听有学问与道德的贤士,当时有一位名叫“颜斶”的隐士,学问与道德俱佳,为人所推祟。齐宣王非常高兴地前去拜访,想劝他出来当官。

  齐宣王对颜斶说:“如果你肯出来当我的宰相,不但可享受荣华富贵,而且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又有车坐、酒肉吃,一切都能称心如意;不像现在住在简陋的房子里,穿的是又破又烂的衣服,想必你的三餐一定吃不饱吧!”
颜斶想了一下说:“启禀大王,我现在已经很富贵了,而且不但有酒肉吃,还有车子坐呢!”

  齐宣王很诧异地问颜斶:“怎么说呢?”

  颜斶笑着说:“启禀大王,我的人生观是——无罪以当贵,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什么是“无罪以当贵”呢?“贵”就是心中没有业障、罪过、邪见,这才是真正的“贵”。一般人都认为名气大就是“贵”。其实功名是不能永远保持的,因为生命是无常的。而且人常因富贵而引发了贪、瞋、痴、慢、疑的心,当心里有了这几种烦恼时,别人虽然因为你的名气大表面上对你恭敬,背后也许正在批评、毁谤你呢!这样是“贵”吗?

  佛法上的“贵”是净心,净心就是不贪着财、色、名、食、睡,一有烦恼,马上忍下来,凡事都能退一步想。当心清净了,走到那里,人家都会尊重你、喜欢你,而且心地光明,走起路抬头挺胸,连天神、菩萨都会赞叹、保佑你。这才是真正的贵,永远的贵!

  功名的贵,虽然也是一种“贵”,但就像“昨日的黄花”,花会开、会谢,而且世事无常,古今中外所谓“今日座上客,明日阶下囚”的例子也不少呀!所以,心中的安详与宁静,才是真正的“贵”;随时保持慈悲、平等、恭敬、谦卑的心,念念都是帮助别人的善念,这一念心随时都是安详、快乐、光明的,善念是“天堂”,心中光明清净就是“净土”。颜斶就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从心灵的角度来看,他的人生处处都在富贵当中。

定心妙法, 知足常乐

  以“车子”为例,现代每个人都希望拥有一部,而且最好是名牌的,这种观念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它的后遗症也不少。俗话说“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佛经里提到的“饭食经行”都指出走路的好处与重要。“安步”的意思就是轻缓、安详、从容、自在的走着路。现代人发明了车子,带给人类在交通上许多便利,但是,因为交通工具的发达,人们依赖车子,“走路”的机会愈来愈少,运动量跟着也减少了;古时候的人,几乎都是以“走路”当交通工具,虽然在时间上耗费得多,但相对地,因运动量够,所以在身体状况上反而比现代人健康。

  另一方面,因为路上车子太多,也带来许多的不方便及烦恼,有些时候目的地就在对街,但是因为单行道、塞车或停车困难等原因,几分钟的路程,可能要花上一个多钟头才抵达,那时,就会有“比邻若天涯”之感叹了。

  物质的欲望是无穷尽的,当有了车子以后,还想要拥有一栋房子,这样无止境的追求下去,心中的“欲望”就愈来愈多,欲望一多,烦恼就多。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不是不好,佛法中提到“福德因缘”的道理,说明凡事有因有果,过去曾植善因,如今因缘成就,就有好的“果报”。假若不知勤植“善因”,只知随着欲望盲目地去追求,勉强追求到了,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跟随而来的烦恼也不少。

  例如,有些人经济能力不足,还是勉强买了车子,于是去借贷、去“标会”,超过了自己能力所能偿还的限度,反而造成生活上沉重的负担及烦恼。以买车的例子来看,有车子,不一定就是好事;以追求物质做为生命的目标,烦恼及痛苦亦多。人生如果能“知足常乐”,有必要及有能力买辆车子也无妨,若没有必要,“安步”以当“车”,享受11路的四平八稳实在也不错呀!明白了这个道理,不为欲望所束缚、不为物质所迷惑,心便能安定下来,这就是最富贵的人生。

 




知量知足常安乐


        文/逢甲大学经济系教授、普安精舍禅修班学员 郑保村(传尊)

究竟常乐,谁先觉?

  曾经有项关于亚洲国家青少年快乐程度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如香港、新加坡、台湾等每人年所得较高的国家,约有七十百分比的青少年普遍不快乐;相反地,每人国民所得很低的印度青少年绝大多数是快乐的。可见一国所得只是判断一国国民生活水准的高低,而无法与生活品质或生活素质画下等号,丰衣足食的物质生活也不是快乐的泉源。若依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1954)人类行为的动机分析,人有求温饱生活的生理或生存需求,及安全、归属与爱、受尊重、自我实现等的需求;显然的,决定幸福的有物质面也有精神面,而且心理层面似较物质面重要。

  经济行为基本上以“趋乐避苦”、趋吉(利益)避凶(成本)为鹄的,与“离苦得乐”的修行旨意相近。获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贝克(G.Becker)分析家计与利他行为时,指出:个人的快乐不只是自身拥有的东西,也决定于家人的快乐上;同时,个人的捐献、见义勇为……等利他行为中,因受尊重或自我实现,也会增进个人福利。但人们却常患健忘症,不是舍本逐末,就是在逐乐过程中制造更多的“苦”,或者错以为感官的享乐就是真乐,或把不当的“乐”视为“乐”,或将短暂的乐视为究竟的乐,也轻忽精神面决定幸福的重要性,而变成金钱的奴隶。

  一国追求经济成长或发展,是过程而不是最终目标。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印度经济学家沈恩(A.Sen)在《经济发展与自由》(Development as Freedom,1999)一书中说“发展的目的是要扩大个人的自由”、“发展可视为一种扩张人们享有真实自由的过程”、“经济发展的目的不该只是所得的增加,还必须包括个人福利的增进”、“自由的真谛在于个人有能力去做他认为有价值的事”。

   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的路易士(A.Lewis)也认为:经济发展的目的在增加人类自由选择的机会。经济学的贤哲如是说,可是我们却经常忘记所为何来,主其事者不是意识型态作祟,不然就是哗众取宠、作秀技俩层出不穷;社会一有风吹草动,在新闻媒体竞相以耸动的言语大肆渲染、捕风捉影下,八卦新闻满天飞,当事者及无辜大众受更深污染,社会“共业”于焉形成,大众无端承受不断的“苦果”。一般平民百姓,外在的煎逼,加上内在无明“惑”,也不时造作诸“业”,衍生一出出“苦”不了的戏码。“大梦谁先觉”?不禁令人嘘唏!

明因识果,活在当下

  社会是个大熔炉,彼此是共存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大环境改变加上经济不景气的“共业”下,有人步伐稳健依旧,有人挺腰迎风而立,有人光鲜亮丽如昔,有人持续飞黄腾达,却有不少人掉了饭碗,也有不少企业家从原本的“战场”上退守。同样的情境,有人怨天尤人、失去斗志、往下沉沦,甚至一蹶不振;有人却力争上游、奋斗不懈,视“危机”为“转机”、化“困顿”为“力量”,再起炉灶、重辟舞台,以不同的戏码,演出幕幕扣人心弦的故事,精湛的演技,篇篇的诗歌,博得观众的掌声。相同的时空,同样的太阳,一样的月光,际遇不同,穷通各异,时也?命也?运也?非我所能也?诸君以为如何?

  我们都是局外人,也是圈内人,设身处地思量,过去不可得,现在的结果,谁也无法改变,这是事实;我们要接受现实、面对现实、照单全收,并勇于承担这自作自受的结果,不要沉缅于过去的平顺与光辉中,或者执着于当前的表相与结果。未来还是变数,却也是一片天,就看我们用怎样的笔来彩绘;如果是世间学的知能不足,那么,我们就不能固守过去的一招半式闯江湖的心态,适应这多元多变的社会,我们需要变通,多拥有几把刷子、充实知能就是第一要务。当然,过去也许做法或心态的不当,或者是疏忽广植福田、善结人缘,才造成今日的闪失,成为滑落的一群,这就要痛定思痛,彻底检讨反省,忏前愆悔后过,改变作风、调整心态,譬如“要喜欢做我的工作,不要做我喜欢的事”,切忌眼高手低、东挑西捡;只要不违佛制、律法与社会伦理的,心态纯正,则事事是好事,种好因必得善果,贵人也会常相左右,这是活在当下的真谛。

自知之明,乐在其中

  色身虽是虚幻不实,但是人只要一口气在,只要还是活着,基本的生理需求就存在,饿了要东西吃,渴了要水喝,冷了要衣穿。但是同样的民生大事,一样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有人却为它而灰头土脸,有人却乐在其中,有人更营造“有诗有画也有花”的气氛。其间关键到底是什么呢?应该是系于自量力或不量力及习性、心念的差别吧!如果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能力的限制,不作非分之想,或开源或节流,就能“安贫乐道”、“知足常乐”,即使是“荫瓜菜脯”,也是甘之如饴,甚至“禅悦为食”;反之,想要的超过需要,不知道“资源有限”,却索求无度、挥霍无方,源未开、流未节,难免落入“无米之炊”、“欲壑难填”的困境。

  经济学的基本定义是:如何管理或运用有限的资源以便做最好安排的学科。它告诉我们:消费者在收入限制下如何消费以求最大满足,生产者在一定预算下如何生产、如何定价以求成本极小,进而求最大利润。这些不也告诉我们:人们要在一定限制条件下做最适的抉择,而不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心态。有多少能耐做多少事,自可找出最好的结局。如果自不量力,老是打肿脸硬充胖子,或者崇尚虚荣,不顾里子却死要面子,这种浮华不实的心态与作法,正是“形为罪薮”的写照。进而,如果不顾自身的能耐,“心无厌足,惟得多求”,所求不能如愿,苦恼必然相伴,也“增长罪恶”。人生有梦、希望相随,但总要筑梦踏实,一步一脚印,一点都造次不得。还没暖身,就要上场做“三级跳”,受伤机会就高。不先练基本功、不厚植知能、不广求来源、不凝聚各项因缘,而希冀一飞冲天,无异是自寻烦恼、缘木求鱼;个人如此,企业也是如此。

  再仔细想想:出入是高级座车者,乍看是较舒适安全,可是车主却得处处提心吊胆,一下怕被盯梢,一下子牵挂着车被偷、被撞伤;而拥有一般座车者,开起车来却比较自在;无车者也可享“安步当车”之乐。其间,你要如何选择呢?坐拥高级别墅、花园洋房者,固然气派非凡,可是树大招风,易遭人觊觎;反而,处陋巷简室者,却可小而美,也可营造温馨人性化的气氛与格局,〈陋室铭〉不是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可见丰厚之物质,不见得使人心旷神怡。亮丽耀眼之外相,不见得具高尚内涵。“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有形物质、无形诸法,全在我们一念之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身处当今社会环境,有人如坐牢狱,有人却怡然自得,可见不同的心念,可为天堂也可是地狱。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可是,一般人常是随顺习性、追逐风尚、以物役形、以形役心,只见果相,而不明因、不识缘,因此,遇境被境转,而不自觉,更谈不上自拔,终而随波逐流,永堕苦恼深渊。所以,是天堂、是地狱,端视这念心是悟、是迷。




钱财乃五家所共有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二年级 见担法师

财富无常,五家所共

  就佛法的角度而言,“财”,可分成内财与外财。内财是指自己的身体,如四肢五官、五脏六腑等;外财即指钱财,无论是外财还是内财,到人命终时,都是带不走的。一般人不了解这个道理,因而急急忙忙地苦追求。所以《大智度论》说道:“富贵虽乐,一切无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轻躁不定。”

  五家,即王、贼、火、水、恶子,这是大略的比喻,因为在这世间没有任何人能够独享所有的钱财;拥有了它,就有“乐受”,然而乐受接踵而至的即是无常一到来的“坏苦”相继,当千金散尽时,心中的无助、失落是无法和荣华富贵时相比拟的。综观古今中外历代的更迭,从古罗马帝国到中国各朝代,国土山河、金银财宝,大多属于国王或皇帝所拥有;但是唯有真正明白钱财乃五家所有的国王,才是贤明而有智慧的。

行施能舍真富贵

  古时在印度,有位国王,性情仁慈,爱护人民,并以正义忠诚的臣子辅佐朝政。有一回,国王出宫巡视民间的生活,看到国内很多富贵的长者,住的是深院豪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国王心里一方面欣慰于人民都能过着富足安乐的生活,另一方面也考虑到这些长者过多的财富,对于人民、国家都没有利益,于是,国王下了一道命令,请长者们公布家产,准备予以征收,作为扩充军备之用。

  当时,有一位拥有亿万家财的长者,入宫向国王公布自己只有“私财三千万两”,国王听了,勃然大怒,正想追究长者欺君罔上之罪时,长者向国王解释着:“我今所积蓄的私财,不能贡献给国王;但是五家的财产,不是私财,可请国王全权处理。”长者的一番话引起了国王的好奇心,于是国王继续问长者,何谓“私财”,什么又是“五家之财”?

  长者回答说:“大王,我的心常乐念佛,口里常宣说佛陀的教理,更用行动来实践。所以我将财产中的三千万两用作兴建佛寺,供养僧众之用,并帮助那些生活贫困的人们。布施使我心安理得,而布施行善所得之福德,将跟随我生生世世,这就是我的私财;其余我所拥有的数亿家产,这些都是外在有形的五家之财,为什么?如果遇到水灾、火灾或遭盗贼洗劫时,别说钱财,可能连性命都保不住!而我的儿子不如我一般地勤奋努力,所以,虽然现在我有亿万家产,但等到那天我往生了,这些家产终有一天会被这个不肖子挥霍殆尽。世事虚幻无常,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人的身体(内财)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因素所形成,命终之时,身体终将归回外界的地水火风里,到时候,这些有形的财宝是连一文钱也用不着。所以,现在藉此因缘,十分希望国王把这些财宝收去扩充军备,正好可免去我的担忧。”

  国王听了长者的一席话,心有所感地自忖:“我是一个只知有形财富,而不懂心灵财富的穷人。这位长者才是真正有智慧的富人,他知道无常是人生的真理,没有一件事是永远不变的!就像我的国土江山、财宝妻儿,终有一天会离我而去。”有了这种觉悟,于是他皈依了三宝,供僧建寺,诵读佛经,持守戒律;并将征收来的财宝,转成救济贫困的人民,落实民胞物与的精神。不到三年,国泰民安,盗贼绝迹,百姓衣食无忧,快乐安康。国王、长者在寿终后,也因这世的行善积德,得以生天。

贪恋世财,长养三毒障真心

  佛在《四十二章经》云:“吾视金玉之宝,如瓦砾。”也曾向阿难尊者开示:“金银财宝犹如毒蛇,不可碰之,应当远离。”佛以大智慧告诉世人,这些身外之物,只会徒增人的贪欲,人性的贪婪有如无底洞般,所谓的“千田想万田,万田想登基,登基想成仙”;“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殊不知钱财乃五家所共有,汲汲营营地追求,到头来终无所得,有的只是长养三毒,障蔽真心罢了。

布施不着相,圆满檀波罗蜜

  龙树菩萨也告诉世人:“大慧之人,有心之士,乃能觉悟,知身如幻,财不可保,万物无常,唯福可恃,将人出苦,津通大道。”有真智慧的人,明了钱财是五家所有,这当中就是在阐述一切无常的道理。而懂得行布施,舍悭贪,就是在累积福德;行善却不着相,就是功德,就是般若智慧,像冥冥苦海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众生离苦得乐,迈向无为解脱的彼岸。




积聚钱财的迷思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二年级 见滤法师

前言


  如果问那些精勤地工作、积极地投资,生活得勤勤恳恳的人,究竟“为何辛苦?为何忙?”得到的答案或者崇高,或者平实,或者令人不可置信,或者令人一掬同情之泪;但往往都不外是──希望积聚一定的钱财,以达到他们的理想。换句话说,人们都相信钱财是可以据为我有的。然而,钱财真的可以为“我”所有吗?

钱财无常 五家共有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憨山大师〈劝世文〉

  其一:一对泰国夫妇,离乡背井,千辛万苦地来到台湾,在工厂中辛勤地赚取微薄的工资。希望藉着币值、汇率的差异,用台湾的钱改善泰国家人的生活。正当台湾政府提倡公益彩券的时候,夫妇俩刮中了大奖。于是欢喜地辞去工作,悄悄地搭机回到泰国,梦想着买一栋大房子,清闲地过他们的下半辈子。

  那里想到,才刚下飞机,就看见一群或近或远的亲戚朋友等在机场接机。就这样被簇拥着回去之后,接下来的日子便在亲友们相互邀宴和争相借贷中度过。不久,又散尽家财,只得重新申请来到台湾,在原来的工厂工作。

  而所谓“钱财”,是为这对泰国夫妇所有?还是他们的亲眷所有?

  其二:站在台北?一栋著名的百货公司前,朋友指着对街上一家小小的快速相片冲洗店,说了一段故事:朋友的母亲从乡下来到都市,辛苦地工作,标会买了这一栋房子。当时正值台湾经济起飞,都市建设正积极发展中。在这样位于两条要道的三角地带,拥有一栋两层楼高的房子,让朋友家人备受亲友瞩目。一家人也因为生活条件渐渐好转,不再需要看房东的脸色,而觉得十分欢喜。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信箱中出现了那一封来自市政府的公文……

  原来,随着台北市的经济愈来愈发展,朋友家后面的道路将拓宽并延长;而同学家的厨房也将随之而成计划中的人行道。于是邻居们商议着推派代表,向市政府陈情。经过几个月的奔波和公文往返,少数人家的利益,终于敌不过都?的发展前景而被放下。在一切都为大环境着想的年代,朋友家人仅领取了微薄的改建补助费,便自行截割了辛苦赚来的房产。

  而所谓“钱财”,是为朋友家人所有?还是属开发中的政府所有?

  之后的几年,虽然房子变小,所幸的是,朋友的兄弟姊妹都还小,一家人挨挤着也还算够住。并且随着马路的开通,重要建设在附近相继林立,建筑商人也逐渐找上门来,推销着美好的合建计划。邻居们纷纷动心,互相怂恿着,说是几年之后同做房东,靠着分到的几层楼清闲地过日;而小孩子的教育费也不愁没有着落。这样的前景,打动了关心子女未来的父母心。在建筑公司殷勤招待下,酒酣耳热中朋友的父亲和邻家长辈,在不了解合约条文的情况下,签下了一纸仅能分到和原来相同的坪数,并且其中大半都列入公共设施的合约。再加上后来兴建工程的延迟,和产权分割不清等种种超出朋友家人想像的问题;造成的金钱损失不可胜数,也令朋友家的笑声自此不再。

  而所谓“钱财”,是为他们所有?还是属贼人所有?

  其三:几年前,随着台湾生活条件的提升,人们开始注重休闲生活。许多强调居住品质的住宅区,在台北近郊逐渐兴起。许多都会中的单身贵族,都梦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拥有一处私人休憩所。C小姐在工作多年后,也在汐止的一处景观住宅区,贷款买了一层小公寓。然而就在签约并付了头期款后不久,刚拥有的小屋,便被台风过后的土石流淹没。这起天灾事件,造成了许多生命、财产的损失;也是当时新闻的焦点。事件中的C小姐,固然因为还没有搬进新房子,而幸免于难。但面对往后二十年的庞大贷款,也只能徒呼奈何。

  而所谓“钱财”,是为C小姐所有?还是属水、火等无情天灾所有?

布施始能真富贵

  “富贵虽乐,一切无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轻躁不定,譬如狝猴不能暂住;人命逝速,疾于电灭,人身无常,众苦之薮,以是之故,应行布施。”──《大智度论》

  世间所谓的富贵,多由积聚钱财而来。然而钱财,真的可以为我们所有?正如佛法所说,费尽心力、计较一世,积聚的钱财,最后但为王、贼、水、火、恶子等五家所有。而世间之富贵,但如空花之不可追求。

  仔细思惟富贵的道理,在富贵中,我们想追求的,不过就是财货充足、不虞匮乏和众人的钦敬爱乐。而依照佛的教示,这些都可以透过布施而获得。

  佛经上记载,布施可以得殊胜利益。其中提到:如果布施,可以令人舍心相续──但凡喜舍,则无不足。既无不足,则是真富。如果布施,可以令四众爱乐、胜名流布,可以令人处众不畏。而所谓贵者,莫过于此。因此,欲求富贵,但向布施中求;如此,则不仅今生,并且来世,世世生生富贵可期。




回归自然与俭朴


                    文/普亲精舍禅修班学员 谢玉娥(传岭)

歌声虽歇犹在尘

  学佛前常在思惟,生命究竟有何存在的意义与价值?高中与大学时期,曾经在几次声乐比赛中得奖,加上同学们的鼓励与老师们的期许,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人生最光明与值得追求的梦想。但在学习与演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并非真的快乐,因为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认同与肯定上;更担心习惯于掌声后,掌声对自己,会不会如同空气对生命般不可或缺;失去掌声,便仿佛失去空气,自己将不再快乐,生命也将失去意义、价值与光泽。再环顾那些优秀的演唱家,当他们遇到技巧与声音上的瓶颈,以及声音与体能上的老化时,是否能够安然接受、坦然面对?几经思惟,一般人追求所谓的绚烂人生与梦想,到最后还是得面对无解的难题。于是,毅然诀别这条自己人生中可能的锦绣前程,选择平凡的随缘度日。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抛开梦想、抛开他人的目光,试图享受平凡悠闲的人生。婚后,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家中、放在自己身上,以为只要能让家中所有成员都欢喜快乐,自己便掌握了圆满的人生。直到从小疼爱自己的祖母往生了,才猛然发现,不论自己逃往何处,都得面对生命的难题,因为人的生命不是永恒的,人终究会死亡!此时此刻袭上心头的,不仅仅是失去亲人的感伤,更是对生命无尽的疑惑与恐惧。

海中浮木,黑暗明灯

  是诸佛菩萨的慈悲护念、是过去修得的福德因缘,在这无奈与无助的时刻,让我在茫然的人生大海中,看到了一线曙光──佛法。佛法中因缘果报、缘起性空与轮回的道理,不仅让原本对生命本质一无所知的我,不再如此充满迷惑与恐惧,也由于这一线曙光,让自己对未来的人生更具信心与更觉得踏实!

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明朝一位罗状元曾做了首〈醒世诗〉:“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千千万万不肯修。”虽然只是短短的一首诗,却道尽了世间人的无奈、悲哀与迷失。的确,人们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为了追求所谓的幸福人生,终日忙碌,无有休歇。总以为“得到”才是最快乐,总以为“名利”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就,却没觉察到,在我们自以为得到满足、得到快乐的同时,伴随而来的,往往是更多的欲求,与更多的烦恼,而这些无有穷尽的烦恼、欲求,同时也耗尽了我们的生命!

  古德有言:“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仔细检视我们的生命与生活,其实我们真正赖以维生所必须的物质并不多,但我们想拥有的东西却多得数不清:没车子前想要车子;有了车子想房子;有了房子想出国旅游、想创立自己的事业王国、想移民、想 ……,无止尽的欲望,为我们带来的只是更多的追逐与忙碌,而这些追逐不已的习气,也只会让我们生生世世轮转不休、求出无期!

一切现成,不假外求

  经云:“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指出真正的快乐不假外求,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少欲、知足。又云:“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能成佛。”“迷即众生,觉即菩提。”众生之所以烦恼心重,只因迷惑颠倒,不知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聚合而生,因缘终散而灭,是幻化无常。若不能放下执着,我们将因拥有而欢喜,也将因失去而烦恼与悲伤。反之,如能放下对世间事物、名利的执着与追求,能够安于本自清净的自性,就会发现“一切现成,不假外求。”

  学佛数年,回首学佛前的自己,不知生命的本质,不懂人生的意义,不了解“自心本来清净”的道理;错认妄想执着为自己,沉沦在贪瞋痴的无明深渊中,追求外在的肯定与感官上的享受。而当自己慢慢能舍下外在的攀缘与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归到自然与俭朴的生活,回归到平静与安定的心,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都在“舍本逐末”,原来生命是如此的宽广,人生可以如此的自在!




用清净的心圆满人生


                   文/普眼精舍暨天祥宝塔禅寺副会长 林慈惠


什么是真富贵?

  如果“富贵”当中没有病苦;如果“富贵”能使我们不老;如果“富贵”能与“没有灾疫厄难”画上等号;如果“富贵”能让我们在临命终时,心不散乱,了脱生死;然而“富贵”并不能让我们远离老病死;有了老病死,再富贵的人生仍免不了无奈与遗憾。唯有体悟了这念心,才是人生的真滋味,也才是真“富贵”。

  学佛前,对“贵”的定义是有地位、受人尊重。自己从小也与一般人一样,都是以此为目标──读好书(北一女、台大商学系、美国MBA硕士)、嫁好先生(国内外知名的长庚医院脑神经外科医师)、做好事业、生好子女;以为“贵”是建立在彩妆与工作表现之上,所以每日起床第一件事是化妆,上床前最后一件事是卸妆,“妆”才是我的自信!其实,美丽与能干并不能永久保持,所以它并不是真正的“贵”。学佛后,因为听经闻法、诵经打坐、吃素拜忏,心念渐渐清净,业障日益消除,没有了彩妆与保养品,容貌反而日益焕发。而且这念心渐渐能够作主不与烦恼相应,这时才知“贵”来自于内心!不假外求的“贵”,才是永远的“贵”!

  学佛前,认为“富”是有钱、物质生活丰裕。结婚多年来,最快乐无忧的日子,不是在收入最丰厚的那几年,而是靠着贷款去西雅图进修的那段日子。当时,有什么就用什么,无法对物质有太多的追求,但全家人却生活得很快乐。由此,证明了有钱与丰裕的物质生活并非真“富”。学佛后,学会了知足感恩,练习以善念转化恶念,所谓“知足常乐,善念最富。”心中对物质没有太多的奢求时,就不会有失望,反而有满足的感受;同时这心念清净了,往往能有“心想事成”的福报。

  花有开就有谢,世间的富贵也是如此,终不长久。因为外境是变化无常的,好像风中的蜡烛,不知何时将被吹熄?学佛前,和同修的感情很好,但偶尔还是有意见的冲突,霸道的自己,在对方未道歉前,总是大肆采购,以物质来暂时填补心灵的空缺;甚至换上叛逆的装扮,以表达内心的不满。自己的快乐必须建立在同修的态度上,这念心不得自在、作主,还是“遗憾”!学佛后,叛逆的配件早已束之高阁,因为了知“此法是自心所造,非关他人。”心里若有了烦恼,只有惭愧忏悔、静坐,转化念头,乃至一念不生。结果,不但烦恼顿时烟消云散,常常法界也跟着转为平顺!

真正的富贵在这念心

  如此,在心念上做到富贵,人生就愈来愈光明。所以人生的真滋味是淡:清净的心带来健康的身体,因为心念没有负担,身体就没有负担;清净的心使我们不易老化,因为心念的生生灭灭,就导致身体的生灭、老化;清净的心能减少心中的罪愆,业障消除,就没有灾疫厄难;清净的心,无欲无求,临命终时,就能心不散乱。这些才是真实永久的富贵!“万法唯心造”,想要拥有真正富贵的人生,就要从心念的改造做起。

  这一生能享有物质的富或精神的贵,虽然是这辈子曾下过一番的努力,但出生时条件的差异,却使同样的努力,产生不同的结果。出生条件的差异,是由于过去所种富贵种子的不同。所以在享有富贵的同时,若能继续种下未来富贵的因,富贵就可以延续下去。未来富贵的因怎么种?“持五戒”是人间富贵的因;“修十善”是天人富贵的因;“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波罗蜜”是成就菩萨的因。所以要听经闻法,建立正知见,知道要种富贵的因;进一步要诵经打坐、吃素拜忏、受戒持戒,如此才能真正种下富贵的种子。

究竟圆满的人生──福慧双修

  感恩大和尚,多年来以佛法的甘露法水,一次次地帮自己改造心念,让它愈来愈清净,愈来愈接近真实的富贵;感恩大和尚,一次一次地创造因缘──筹建中台、迎奉佛指舍利、创立普台中小学,让自己有布施的机会,种下未来富贵的种子。物质富贵就是福;心念富贵就是慧,如此福慧双修,就能达到究竟圆满的人生!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