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本期主题──从无常中悟真常心










觉大和尚开示谛观无常契真心




不生不灭的心,是根本也是永恒

  佛法说“无常”的道理,目的即是从观天地、世界的无常,进而了悟当下这念真常本心。天地间一切众生依、正二报有形有相者,包括山河大地、生命中的衣、食、住、行等,都是“无常”。这一切都不是永恒存在的,有生必有死,有成必有坏,只有这一念心才是根本、才是永恒。如果不了解天地世界无常的道理,而想从中求得一个不死的境界,绝对是找不到的。

观无常

  假使无法当下契悟这念本具的真心,就必须“观无常”──由观生灭而契悟不生不灭的境界,所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契悟了不生不灭的这念心,才是最真实。

  “观”是心思惟,以般若的智慧思惟“无常”的道理。首先,观外面的世界有成、住、坏、空。这个世界最终会被大三灾、小三灾所毁灭──在初禅天的天人,仍有瞋心,所以会感得火灾;二禅有贪心,会感水灾;三禅仍有出入息,会感风灾。天上都保不住了,何况是人间?为什么要先观外面世界的无常?因为这个世界的财色名利、灯红酒绿,种种欲乐,让我们牵肠挂肚,产生种种执着、障碍,一旦了悟无常,了解这个世界最后终会坏灭,一切归于空。如此,还有什么可挂碍!再者,思惟每个人都会老、病、死──人老了,头发变白、皮肤变皱、弯腰驼背,龙钟老态;一朝病了、死了,尸体又脏又臭,最后只剩一具白骨。此时,那里还有什么冤、亲、爱、憎,全部都一扫而空。

  最后,再观这念心也是无常──早上起床,念头一动,就是生;起床后,开始穿衣,起床的念头灭了,穿衣的念头生起;接着着袜,则穿衣的念头又灭了,着袜的念头又生起。所以从早到晚,念头都是在活动,念念迁流,新新不住,就是无常。假使不知道观心念无常,就会认为穿衣,是我在穿衣;着袜,是我在着袜,这就是我执。观心无常,始终注意这念心的生灭──念头生起是“生”,念头去了是“灭”,注意心的生灭,起了妄念马上觉照。最后,忽然一念相应,这念心达到没有生灭,此时整个身体都不存在了,这念心广大无碍,内内外外都看得清清楚楚,这就是“寂灭现前”。这个观法,要靠自己平常多练习,功夫纯熟了,慢慢地就得到定境;进一步,与无为心、不生不灭心、寂灭心相应,此时禅定现前,就能体会佛法的真实性。

寻求安身立命之所

  既然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无常,人生在世,最后都是一场空,没有什么可执着、可留恋的,这样看来,人生岂不是很消极、悲观?所以进一步,要在生灭中找到不生不灭性,这才是真正安身立命的地方。

  《楞严经》中,波斯匿王请示佛陀:“世尊!您讲的生灭心,我能了解;但不生灭心在生灭心当中,这个道理我不明白,恭请世尊慈悲开示。”世尊告诉波斯匿王:“大王!您六十二岁看恒河水,与三岁时看恒河水相较──三岁时的童颜红润、光泽,而今六十二岁的容貌已是变老变皱;而三岁时看恒河水的心至今却没有变坏,没有老少之分。大王!色身会变皱,是无常,属于生灭;心不会变皱,是常,属于不生不灭。大王!色身虽有生有灭,受无常生死,但这念心是不生不灭,不受生死。”每个人都有生灭心,知道生灭中有个不生不灭性,这是最宝贵的。生灭心中有不生不灭性,如金在矿,有了金矿要找到真金,必须就要披沙拣金──生灭心(贪瞋痴的心)是金矿,生灭心(金矿)中有不生灭性(真金),即贪瞋痴里面有自己的佛性。若能披沙拣金(起观行去贪瞋痴)就能得真金(成佛),否则矿还是矿,始终得不真金。所以,修观行,目的就是在转识成智,了生脱死。

契悟“涅?寂静”

  无论是大乘、小乘,都要契悟这念不生不灭、涅?寂静的心,才是最究竟。要达到“涅?寂静”必须修观行法门,功夫相应了,对于外面的境界,才能看淡;看淡了,方能看破;能看破,进一步才放得下。否则,看不淡,虽然告诉自己不要想,却偏偏要想,这是由于八识田中的种子,执着外面的境界为实有,以致看不破、放不下。所以,“无常观”即是透过思惟慢慢地分析,了达万法皆是无常,虚妄不实,这就是般若智慧、就是内照、就是观行。“无常观”修习久了,自然就能看破、放下。

  “无常观”的法门,无论是出家、在家都可以修习,经由此法门,就能契悟这念不生不灭的心性。契悟了以后,这念心时时安住在正念、安住在定慧,这念心不攀缘、不颠倒,时时清楚、明白,能作主,这就是智慧心。有了智慧心,就能触物起照,照见外面的顺、逆境,一切色、声、香、味、触、法都是无常,就能对治心中的贪瞋痴慢疑邪见等烦恼。如此,心就能得解脱、得自在。





从物质变异中探究无常的真理


          文/普亲精舍住持 见桅法师(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博士)


前言

  六祖惠能大师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众生既然皆有本具清净的自性,为何我们迷失了本来的清净自性而在六道中轮转?既然“但用此心”即可“直了成佛”,为何在学佛道上,我们的道心却起起伏伏,无法直下承担,一念到底?这是因为众生有四种颠倒,即错认世间的欲乐是“常(恒常、真实的)、乐(快乐的)、我(可以主宰、实在的)、净(清净的)”,于是产生种种贪着、取舍、得失,心无法得到安定,所以道业也就进进退退,起伏不定。反之,假如能体悟世间一切是无常,是不实在、不真实的,就不会执着世间的欲乐是快乐、值得追求的,破除这念贪着,心就容易安住在法上,进而得到安定及解脱。

世间无常──动转生灭刹那不住

  《八大人觉经》云:“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当我们看到日常生活中的桌子、玻璃、墙壁,乃至最坚硬珍贵的钻石,可能都会觉得它们是固体,是坚硬的、不动的。可是若以科学的眼光来看或仪器测量,构成这些物质的原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一直在震动,只是以肉眼看不出来。一般而言,在原子级的微观尺度,组成物质的原子很难是静止的,因为物理热力学第三定律告诉我们物质要达到绝对零度(约负273.15℃)是不可能的,物质既有温度,就有能量,其中的原子就不会是完全静止的,尤其日常生活温度比绝对零度高出甚多。

  若把尺度放大看,当我们看到壮丽的山河大海时,我们可能忽略了,在几百万、千万或几亿年前,现在大海的位置以前可能是陆地,现在是高山的地方以前可能是大海,地球科学的研究显示,几亿年前地球的陆地不像现在分成几个大洲,而是一个陆块,未来可能还会汇聚在一起,而现在的陆地也不时的在移动,只是移动速度很慢,陆块移动也使得地表的面貌产生种种变化,所以古人言“沧海桑田”,其来有自。

  如将尺度放到最大,当我们在郊外没有光害的夜空或天文照片中看到绚丽的繁星,陶醉于观星赏星之余,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到这些美丽的星星,是从距离我们地球很遥远的星球所发出来的光,这些光经过很远的旅途,可能是几亿或几十亿光年(以光的速度飞一年的距离叫一光年),才到达地球为我们所见,而其中很多星球随时间的变迁,现在可能已经不是我们所见的样子、或已经不存在了,天文学的观察正告诉我们,星球也有其成、住、坏、空,无常生灭的历程。

  回归到我们自身,身体会有生老病死,但人往往在生了重病或面对死亡时,才会正视身体的无常。事实上,身体分秒刹那都在新陈代谢,在变化中逐渐朽灭。

  《楞严经》中波斯匿王回答世尊身体如何变朽时说:“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年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我们若能常依这段话的道理思惟、观照我们的身体变化密移,刹那不住,实是观身无常的好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见所觉常是笼统的,若不微细思惟观照,常为事物的表相所惑,以为那是真实的、恒常不变的,以致于执着不舍,起种种贪着心;若求之不得,则有求不得苦;若求得了,那天失去了,也是一种苦。何况,不只物质世间无常生灭,心念也是虚妄不实。

心念虚妄不实──“心”“境”相续迁流不息

  为了解“心”的作用,若把人简单的类比成一部电脑,电脑的主机可比做人的心,而其周边装置及感测器,则相当于人的肢体及感官──眼、耳、鼻、舌、身。电脑从周边装置或感测器接收到讯息后,传递到主机,讯息经处理后又回应到周边显示器或感测器;人从肢体及感官接收到外境的讯息,经过心的作用后,回应给肢体及感官。电脑主机处理讯息是依据主机的程式,而“心”处理讯息则是依据心中的观念或想法。

  若我们把心做更微细的观察,不难发现,心的作用:讯息之接收──处理──回应;正是心念相续的反应,心念的相续可分为:“心”、“境”与“想法”(或观念)的相续作用。所谓能知能觉的“心”是“能”,能为“心”所知所觉的“境”是“所”。如人的心专注在眼则“能”见,而“所”见是眼前的景物;在耳则“能”听,而“所”听是耳边的音声。

  心念的相续作用就如一个人的“能”见之“心”,眼见一朵花,花是“所”见之“境”,由于想知这花漂不漂亮的习惯性“想法”,因而起一个“能”想之“心”,想知这朵花漂不漂亮是“所”想之“境”;由想知花漂不漂亮之“境”,又起一个对花观察之“心”,因而有对花的种种观察之“境”;又因以往的审美“观念”,导致起了知这花是美的“心”,因感觉花美而愉悦是知美好的“境”;又因有对美好的事物就想拥有的习惯性“想法”,而起想买花或偷花(若心中有偷盗的想法)之“心”……,如此“心”与“境”相续不断。

 由上对心念的解析可知:

  (1)心中的“想法”或“观念”,影响着人的起“心”动“念”,所以修行学佛首重建立正知见,所以古德云:“只贵汝知见,不贵汝行履。”

  (2)“心”对“境”时,因被心中习惯性的“想法”或“观念”(即习性)所牵引,不由自主的产生“心”“境”相续迁流不息(即妄心)生生灭灭,所以心得不到安定。

  (3)人因种种“境”而产生种种“心”,又因种种“心”而产生种种“境”,这也可以略为说明《楞严经》所云:“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的道理,这些足以使我们了解心念无常,念念迁流,虚妄不实。

无所得心──与汝安心竟

  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向达磨祖师求法时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师曰:“将心来与汝安。”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安心竟。”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常常为眼前的情境或心境起种种波动,有时乐,有时苦。若境界较大,心就有较大的起伏,甚至失眠、忧郁、躁郁,心总是作不了主,起起伏伏,觉得不落实、不安定。然而,如果想想过往,生活也是在种种喜怒哀乐中度过,现在那些情境在那里?其实过去的,已了不可得,就像梦境一样,似有实无;有时想起以前种种会觉得好笑,想不通当时为何会那么执着?同理可知,眼前的境界也是虚妄不实,缘起缘灭,况且“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若了知心境本来就虚妄不实,那不安的心念不也是虚妄不实?所以当二祖说:“觅心了不可得。”达磨祖师说:“我与汝安心竟。”

结语

  众生心因为颠倒,不正视无常的道理,所以常常落入执情境为“常”的境界,无始劫来生死轮转不得解脱。或者,虽知世间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但却因而惶恐不安,害怕失去现在所拥有的种种,这是来自坚固的“我执”及“有所得心”所致。《心经》云:“以无所得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深观无常,了达无我、无一法可得,才能趣入真正的自在与解脱。





觉悟无常珍惜拥有



                   文/普化精舍艺文组组长 江旻修(传旻)


  国二时第一次面对“死亡”,是外婆的往生,当时心里的难过是因不舍;出殡时,看到舅舅和舅妈们“呼天喊地”的悲伤方式,心中纳闷──悲伤真的需要以如此的方式表现吗?

从生离死别中坚强站起

  廿七岁那一年,父亲因脑部肿瘤,经过半年三次的手术,终敌不过病魔的侵袭,在母亲和姊弟四人的殷殷期盼中,依旧悄然地走了;父亲的往生,对当时的我们,冲击非常大。隔年,早已出阁的大姊,亦因“肝癌”而往生。母亲是受日本教育的传统妇女,面对这一切无常,她让我们学会坚强的面对。一夕之间,一家人从顿失依靠中独立地站起来,这时自己才深刻体会到“靠山山倒,靠人人老,靠自己最好”的道理。

无常世间的最大依靠

  去年,母亲因积劳成疾,罹患了“肺癌”而撒手人寰。十八年的岁月,虽会使人成长,但是面对至亲的死别之痛,还是沉潜在内心最害怕的事。百感交集,椎心之痛,即使自己已过“不惑”之年,还是摆脱不了失去亲人的不舍。然而和十八年前丧父之恸,最大的差别是当年是茫然不知所措,只能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心情面对,完全使不上力。而去年,陪伴母亲就医住院的最后半年里,庆幸自己已到精舍参加禅修班,所以在最悲痛无助时,藉由住持法师的慈悲开示,让心灵有所依靠;藉由佛法让自己在悲伤的情境中迅速转念,积极地帮助母亲在最后的病苦阶段,坚定信心诵念佛号,万缘放下,安详地往生西方净土。这一切全仰仗佛力加被,感恩大和尚不舍众生苦,慈悲地建立精舍,让无知的弟子有所依循,如获重生,并能助益家母。

  世事本无常,我们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面对亲人的往生,却常常无法坦然面对,身陷痛苦的深渊而无法自拔,甚至一蹶不振,如此不仅对生者不利,更无法利益往生的亲人。其实一切无常的道理,本来就是如此的清楚明白,我们却常因业障蒙蔽,而看不清、视不透。《佛说无常经》云:“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上至非想处,下至转轮王……,如其寿命尽,须臾不暂停……”,释迦牟尼佛早在三千年前即悟到“此老病死,于诸世间,实不可爱,实不光泽,实不可念,实不称意。”在在处处的谆谆教示世人无常之理,但愚痴如吾辈者,仿佛皆要身历其境,始能刻骨铭心,有所醒悟。

佛法让自己了无遗憾

  最近,再次深刻地体悟到无常的无所不在,无论男女老幼、贤愚贵贱,大限当前,“须臾不暂停”。同修有五位弟弟,老二自幼聪颖,尤其是数理方面表现优异,台大数学系毕业后,公费留美,四年内完成美国纽约大学数学系硕士和博士的学位,并曾在普林斯敦大学及马里兰大学任教。正值壮年,前途大有可为,却抵不过业力的牵引,短短数月间在癌细胞的侵蚀下,往日的风采,已不复现。同修及家人,无不为之错愕、悲恸,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哀戚已溢于言表!眼见周遭亲友陷于悲苦愁城中,于是自己开始绞尽脑汁,希望倾囊所学,以佛法带领家人脱离苦海,但亲人们却未能信受,仿佛溺水者遇到绳索却视而不见,众生福报深浅之别,当下得证。经云:“佛度有缘人”,是自己薰修不够,亦是因缘不具足,始终就是无法让家人深信佛法,从中获得解脱。情急之下,求助精舍的住持法师,师父慈悲开示──学佛的慈悲,要有智慧,保持心念镇定及平和,不要操之过急,并指导自己如何用功回向给小叔。当下内心觉得平静而踏实,能够在小叔临终前助其一臂之力,超生西方净土,已了无遗憾。

把握当下,面对无常心无畏

  人生在世,究竟为何?“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了生脱死,证悟涅?,才是最究竟的路。今生既有幸得遇大善知识,必当珍惜把握此难得因缘,岂容再蹉跎岁月,祈愿有生之年,竭尽所能精进修习,自度度人;祈愿天下人,皆能认识佛法,离苦得乐,共证菩提。

  “老”、“病”、“死”,虽不可爱、不光泽、不可念、不称意,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但它却如同夜与日、暗与明、有凋零必当有盛开,是天地间大自然的轨则,岂容怀疑?把握每个当下,尽力圆满,吃饭、睡觉、走路,都要用心。如此,纵使潜藏暗处的无常业力骤然降临,亦不致于扰乱阵脚,乱了方寸。“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愿与所有的有心人共勉,在菩提道上永不缺席!





在生命转折处开创新契机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一年级 见庄法师


无常迅速 ,谁能抵御

  昨夜乍闻一位经常发心担任司仪的居士,因车祸而往生的讯息。

  过去几年来,每逢大法会,远远听闻到法会现场所传来清朗舒畅的嗓音,心中便是一份欢喜。因为,他的声音总是传达了由衷的发心和法喜。然而这样的音声,竟是再也听闻不到了。

  曾经,大和尚要他好好精进修行。

  如今来看,只是些许的蹉跎,竟是难以挽回的无奈。

安住正念,即能遇难呈祥,人命无常,只在呼吸间。

  一位大学生在高险的山崖边,危危欲坠之际,脑海中想起了大和尚的声音“当下这念心,清楚明白”,因而定下心来,沉着地平衡已经危倾在半空中的身体,慢慢地回到安全的状态。死里逃生之后,他直叹:“大和尚的一句话,竟然救了我一命!”

  这位大学生在一次大专青年禅学会所举办的活动中,曾应友人的邀约,来到中台。活动中聆听大和尚的开示,大和尚说了无数次的“当下这念心,清楚明白”殷殷的开示,只期望佛法的光明金刚种子能深植众生心田。因为初听佛法,这位大学生调皮的默数这句话出现的次数,因此也使得这句话在心中生根茁壮,成为日后危难之际“救命的一句话”。

  想想,当危难发生的瞬间,我们现前的是惊慌恐怖?还是正智如如?

光明人生的钥匙──积极修善积德

  生命的转折常发生于刹那之间,是化险为夷?还是一蹶不振?

  当我们面临困境的时候,总会渴望出现转机。当传染病猖獗时,两车相撞时,债台高筑时,鹄立加护病房外时……,有太多时候,我们多么希望生命的棋局能够重来一次。然而,时光不可能倒流,奇迹也不会凭空出现。转变生命格局的动力和机遇,必定是自己曾经付出的努力和施为。

  常常有这么一个感想:我们最大的业障,就是不能立刻看到现前所作所为的果报是什么?如果一掌朝蚊蚁拍下时,短命、多病的果报就立即现前,那么,谁还有挥下第二掌的勇气?更何况是一口一口地啖食众生肉?许多我们所习以为常的不良行止,其实是一种招致未来大苦的罪愆。千万不要因为当下看不到果报,便以为没有因果的存在。

  佛陀在世时,须达长者发心筹建祇园精舍之初,与舍利弗尊者一同丈量土地的当下,天上的严净宫殿立时现前。殊胜的果报无需等到精舍建好,也不必等到未来,当下即得成就。这时舍利弗尊者指着这片土地上的一窝蚂蚁对须达长者说道:“你生生世世在这片土地上为过去诸佛筹建精舍,而这些蚂蚁也生生世世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直到今天已经九十一劫了,在长劫的轮回中,始终不得解脱。要知道,生死长远,想脱离生死轮回之苦,最重要的莫过于培福积德。”

  “祸福由因,转变在缘。”知道并且深信因果法则,是通向光明人生的珍贵钥匙。富贵名利,世间众生谁不渴望,然而荣华却非空想而能谋得。我们与其欣羡他人的平步青云,不如从现在开始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望子成龙,就要助学行善;祈望身无病障,除了茹素、戒杀别无他途;希望运势亨通,便要广行布施供养;想要转拮据为丰裕,唯有戒除偷盗而行布施。造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眼前的贫富贵贱是自己造作来的,愤世嫉俗只是重增自心的黑暗,镇日热衷于乐透彩券的虚渺,毋宁老老实实地在因地上孜孜耕耘。

  百年如箭,富贵似梦。如同我们看待蜉蝣朝生而暮死一般,数十年的生命,转眼即逝。不论此生是享尽荣华或是平凡庸碌,眼一翻,腿一伸,今世的身家眷属便不再属于自己。《无常经》言:“胜因生善道,恶业堕泥犁。”黄泉道上没老少,是升、是堕,完全凭藉着自己所累积的福德资粮。“是日已过,命亦随减”,我们应当视生死如燃眉,把握现有的因缘行善积福。

舍去执着,让生命更丰饶

  取和舍,同时发生。日复一日,我们追求身心的安顿和满足,却在营谋的同时,遗忘了本具的喜乐和光明,造作了沦堕三涂的业因和果报。为什么不试试另外一种方式?多舍掉一些贪瞋痴,我们将会发现得到更多──退步原来是向前。明白路头之后,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当下一念取舍,取的是自家珍宝?还是虚幻的妄想?一是自在解脱,一是生死轮回,我们当取何者?其实,只要舍去我们所惯于执取的,当下就具足更丰饶的回馈。

契悟本具的佛心,寻得人生真正的富足

  佛法是积极的,佛土是庄严的,佛心是本具的。人身终将殒灭,如何无惧?如何无憾?唯有佛法能够为此解答,并且指引方向。许多人在佛法中,找到了超越荣华富贵的真实富足,寻到了自性的光明。然而这些,都要靠自己尽心去耕耘,转娑婆为净土。

 




了达无常真自在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二年级 见蕴法师


  人的一生,常被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炽盛等诸苦所逼恼。探究这些苦的根源,皆由不明白“世间无常”的道理所产生。所以,一遇到逆境便痛苦万分,诸如:九二一大地震、美国九一一恐怖攻击事件,乃至于前不久的SARS疫情,这些人世间强大的无常外力,使我们生命中最挚爱的亲人,在短短数日、或一夜间,乃至分秒间,便撒手人寰,离我们而去。所以《梵网经菩萨戒》云:“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无常”本来就是人生的真相,能够看清它,才能远离痛苦。

  《杂譬喻经》中以药草,譬喻无常能治众病。天下草木皆可以为药,但众生却不能知,原因无他,都是由于不能善于分别。过去有一位名叫耆域的圣医,他能够和合药草作成童子的形状,只要看见这个药草童子的人,就能百病消除。耆域有时能以一草治百病,有时又以众草治一病;天下的药草,无一不为他所用;而天下也无一病,是他所不能治愈的。当这位圣医耆域命终之后,天下的药草一时之间,皆涕泪悲泣地说:“我们皆可为人治病,但唯有圣医耆域才能明辨我们的特性与疗效。圣医耆域死后,今后再也没有人能辨识我们了。后世的人将会因错用我们,而使得人们的病情,不但得不到改善,反而愈加严重。世人也将因此,而误认我们是不能治病的。”想到未来的种种悲惨情状,众药草忍不住更加悲泣起来。

  此时,唯独一个名叫“诃梨勒”的药草,伫立在一旁没有哭泣,它说:“我能够医治众病,只要世人服用了我,众病皆能痊愈。所以,我根本就不须人们来明辨我的疗效,更不须为此而哭泣!”圣医耆域譬喻佛陀,众药草譬喻诸法,而“诃梨勒”则譬喻无常。这个譬喻说明佛陀在世的时候,能说种种的法,来医治人们的贪瞋痴三毒之病,并且能以种种善巧方便的法门,对症下药;所谓“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故知八万四千法门,皆是佛陀的随机应化,为令众生了生死之苦,永脱三界轮回。然而,佛灭度之后,世间便少有人能善用诸法,应机施教。所以唯观“无常”一法,便能治一切烦恼无明;众生因为妄执生灭的无常为常,故生执着。若能常修习无常之法,则能使烦恼消损;若不修习,勘不破执着烦恼,只能继续不断地流转。

  《八大人觉经》云:“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世间一切法皆是无常败坏之相,但人们却不能体认,反而于诸法“无常”之中,妄取“常”想,认为一切皆能常住不灭。俗云:“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这不如意事,如天灾地变,往往一夕之间,造成了妻离子散,家园毁坏。遇到这些人生无常的境界,我们不愿意接受,甚至想要逆转因缘果报的法则。然而,事实偏偏与心愿相违;因此,我们才会感到无助、哀痛与悲伤。

  为引导众生放下执着,大悲世尊慈悲开示“无常”之法──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一切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大期无常坏灭;一切有情,有生老病死的中期无常生灭;乃至这念心,有生住异灭的小期无常变灭。佛陀说了这种种的法,无不是为了破除众生,对于世间一切所产生的颠倒妄想。倘能依此道理去观察一切的无常变化,不断地重虑缘真,自能放下种种执着,从凡夫生死的此岸,到达圣者解脱的彼岸,证得究竟的涅?大乐。

  修行学佛之后,了达因缘果报、一切法皆是缘起性空之理,便能善观因缘,运用一切生灭的因缘法,积极地建立种种缘起,广修一切善法;最后又能不住因缘,不执着所修的善法。人生自此便得自在、解脱。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