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普台教育









普台中小學九十二學年度第一屆教育研討聯誼會



  

凝聚共識 樹立教育「心」典範

  自民國八十七年普台籌備處正式成立至今,在中台禪寺開山方丈 覺大和尚的引領下,普台籌備處研發組匯集教育界精英,共同將「三學一體」的教育理念具體實踐,期以更圓滿的教育體系,培育出學童的健全人格。

  九十二年九月七日上午十時,普台中小學第一屆教育研討聯誼會於中台禪寺三德堂隆重舉行,會中大和尚除頒發各精舍住持普台榮譽董事聘書,亦頒發九十二年度普台教育研究發展諮詢委員會顧問及諮詢委員聘書予與會的教育精英,藉此因緣凝聚四眾弟子對普台教育的共識。此外,為使普台籌備處不僅分層負責,且強化統一管理的制度, 大和尚於會中布達未來普台中小學籌備處總召集人由普台高中籌備處主任劉文功校長擔任。

  大和尚於開示中指出,佛法是教育,學校也是教育,兩者只是深淺程度不同,而世間法做好,即有無量的福報,若不修善法,福德資糧亦無法成長。要做任何事都一定要有共識,有了共識即有信心,有了信心即能產生很大力量。普台國民中小學今年七月才申請到建築執照,明年九月一日就要開學,在很多人眼中看起來是不可能的事,但只要有共識,就一定能化「不可能」為「可能」,達成辦示範學校的理想和目的。

往理想教育的目標邁進

  交通部常務次長游芳來上台致詞時表示,普台教育提倡中國倫理道德思想及佛法的慈悲、禪定與智慧,所培育出的學生將是國家的棟樑、社會的精英,既有紀律又具備通才,將為國家社會帶來新的希望、新的機會,想到這些,心裡就充滿了興奮和憧憬,為此要再次的感恩大和尚,也希望大眾一起齊心協力來成就普台的教育建設。

  財政部常務次長陳樹表示,著名哲學家尼采在參訪北京時提及:「物質文明要向西方學習,精神文明要向東方學習。」但是現在社會不只物質文明學西方,連精神文明也受到西方文化中負面部分的影響,而中國傳統的優良文化卻不斷在流失,這對整個國家的長治久安、社會的安寧而言,絕對不是正確的方法,所以相當讚歎大和尚提出「中學為體」──以中國固有的倫理文化為體的教育理念。

  前教育廳廳長、龍華技術大學工程學院講座教授陳倬民表示,要把教育辦好就是要「長其善,救其失。」現今的教育大概只做後面三個字「救其失」,去補救學生缺失的部份,但對於學生的長處,卻很少去增長。所以如何能做到傳統文化所謂的「因材施教」,真正能夠長其善,是普台中小學未來的重點。期盼普台中小學能成為典範學校,帶領整個台灣地區的教育往前邁進,相信在大和尚的指導之下,大家全力的投入,大和尚的弘願必定能夠很快的實現。

  大專青年禪學會會長李祖原建築師強調,中國的教育基本上是以「內聖外王」為出發點。學問領域包含有二,一是生命的學問,這屬於「內聖」;其次就是知識,屬於「外王」,目前全世界唯有佛教、唯有大和尚,能真正教授生命的學問,此即佛法所講的「真諦」。普台中小學是以「真諦」做為出發點,以知識(即俗諦)並進的教育體系,這當中即包含「內聖」與「外王」。今日社會亂象的起源,就是因為人們缺乏真諦、不了解生命的學問,只有在知識、外王上面下功夫。而普台中小學的特色就是「內聖」與「外王」同時並進,而且從小就教導孩童生命的學問,這將成為領導未來世界教育的潮流!

  玄奘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羅虞村表示,普台最大的特色就是其理念、宗旨、目標、願景和一般世間的學校不同,將來的普台就是要落實全人教育,正如大和尚所開示,連普台的老師都是精挑細選,必須具備佛法薰修、富耐心等條件,這就是落實全人教育最好的保證。現今普台籌備的進度突飛猛進,整體建築、校園的規畫非常宏偉壯觀,其他軟體方面的規畫,也都有長足的進步,令人非常感動。而要使普台更能夠發揮它的特色,就是要每一個人都發揮自己的創意,大家群策群力,普台必定能成為未來學校教育的典範。

成就「三學一體」的教育理念

  會議結束後, 大和尚並和與會的教育界人士共進午齋。餐會上大和尚開示,佛陀為度不同根機眾生,所以開演出八萬四千法門,所謂「法無高下,應機則妙」,只要能夠幫助契悟心性且自己能夠受益的,就是最好的法。成立普台中小學亦是法門之一,表面上看,興建學校是世間法,其實在這當中大眾得以啟發智慧、增長福報、返照自心,所以辦學校也是出世法。現代的社會日新月異,如果人們缺乏健全的人格及正確的知見,科技的運用就會對人類造成傷害與破壞。為此,成就「三學一體」的教育理念,對安定社會、促進世界和平有很大的貢獻,也因此辦學校即是大福報、大功德。其實世間法與出世法實為一體的兩面,全取決於自己的心念,能夠以慈悲、智慧、尊重、容忍的態度為社會貢獻所學,世間法也就是出世法。期望大眾本著佛法的真理共同努力,只要努力,未來一定是光明且充滿希望的。

  聆聽完大和尚的開示,與會的教育學者等嘉賓皆對普台興學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亦對大和尚提倡「三學一體」,以教育安定人心的高識遠見深表感佩,期望能齊心協力貢獻所長,為共創台灣教育淨土而努力。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