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佛國之旅









大雄寶殿簡介
  


三身佛殿──法身、報身、化身

  中台禪寺的三身佛殿在設計時,各以不同的顏色定位,藉具體的空間意象,充分展現佛法的意涵。二樓大雄寶殿,象徵化身佛──「釋迦牟尼佛」於娑婆世間隨類化身的示現,以灰色與紅色比喻人乘、大慈。五樓大莊嚴殿,象徵報身佛──「盧舍那佛」莊嚴富麗的果報淨土,以金色顯現圓滿、莊嚴。九樓大光明殿,純淨無瑕的法身佛──「毗盧遮那佛」,象徵人人本具的這念心性,故以純白彰顯清淨、空性。豐富具有變化的法報化三身佛殿營造出不同的風格,有別於傳統建築中,將三身佛同置於大雄寶殿之設計。

供奉化身佛的大雄寶殿

  中台禪寺二樓的化身佛殿,亦即叢林道場的主殿──大雄寶殿。從四天王殿拾級而上,便可來到挑高九米的大雄寶殿,殿內供奉著釋迦牟尼佛與禪宗初祖迦葉尊者、二祖阿難尊者,乃是「一佛二尊者」的格局。

  仰觀大雄寶殿的木蘭色格狀天花,相對於傳統廟宇天花繁複之藻井風格或豔麗多彩之色調,創新出典雅大方具內涵之層次。中央為「中台拈花」圖樣,代表中台禪法,廣傳無盡之意;周圍環繞著銅製貼金的八吉祥圖騰──法輪、法螺、寶傘、寶幢、蓮花、寶瓶、雙魚、盤長,乃「藉事顯理,以物表法」,彰顯佛法的殊勝微妙。

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大雄」之意,代表世尊具大慈悲、大智力、大威德、大神通、大雄力,可降伏魔障,具足無量的功德莊嚴,如《法華經.從地涌出品》云:「善哉!善哉!大雄世尊。」因此大雄又為佛的德號。所謂「化身佛」則是指如來化身千百億,於娑婆世界中示現種種身相,隨緣應現,廣度六道有情。例如釋迦牟尼佛化現在娑婆世界中,降生於印度迦毘羅衛城,為悉達多太子,經歷出家、成道,廣度一切眾生,即是以化身佛示現度眾的因緣、悲心。

  但是為何佛成道了,還要回返五濁惡世?乃至以太子尊貴的身分,毅然出家修行,最後於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徹悟人人本具的佛性,成就圓滿的佛果?這是因為佛陀,以大慈悲心,為令一切有情永離生老病死苦的輪迴,所以示現人身,使眾生知曉人人皆具佛性、皆可成佛的究竟真理。

  為表達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成佛,示現凡夫精進用功,必能圓成佛道之理,中台禪寺大雄寶殿的牆面,突破傳統空間設計的手法,以「簡潔質樸」為原則,選擇了法國「藍與黑」石材的灰黑色調與燒面質感,象徵五濁惡世,及娑婆世界「堪忍」之意,亦代表禪宗的「沉靜」與「內斂」。

  而為彰顯釋尊堅定的悲願,佛像與蓮花座,皆選擇以佛陀出生地──印度的「紅花崗岩」精心雕琢而成;深紅色澤的石材,在歷代造像藝術中從未使用過,亦是一項創舉。其次,莫氏七度的堅硬質地,須以鋸片割縫區塊後再打鑿粗坯,且雕刻敲打時會產生火花,施作難度相當高,對石雕造像者是一項自我挑戰。又表面質感運用石雕藝術之粗、細鑿面,迷點漸層與拋光交替呈現具層次且圓滿之聖像,藉此特性令莊嚴的聖像散發出極強的「張力」與「能量」,象徵佛陀的深心大願堅如磐石,不可動搖,猶如《梵網經》云:「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華光王座。」

  再者,「建築與藝術是結果論」;暫不論多方選購石材或造像之艱辛過程,巨大聖像的運搬與安座,便是一項繁複的大工程,這些無不憑藉著工務所法師與居士們群策群力共同發心,才得以成就。 

化身佛造像特色

  釋迦牟尼佛以八相成道──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槃,示現於人間,令眾生皆能生起大乘正信,相信人人皆能成佛。中台禪寺為表現釋尊化身佛的形象,乃以出家比丘相為造型,身上的衣著為右袒式袈裟。由於巧妙地融合了北齊時期「曹衣出水」的藝術風格,袈裟的衣褶線條流暢簡歛,為圓滿的聖像再添一分莊嚴。

背光

  佛陀過去因地修行時,發大菩提心,修無量行願,除惑破障,因此佛之身光可任運普照三千世界。為了表現佛陀歷經菩薩萬行,開顯自性之聖德,背光外緣的光圈採用銅鑄貼金箔的方式,以熊熊的火焰紋,展現佛陀自性光明的雄偉氣勢與化眾的悲憫胸懷。此巨大漩渦式背光,正視具動態美感(有旋轉之感),若由側面觀之,不禁有另一番驚奇。原為四十公分的厚滾邊石材,竟以「流線」與「弧切」雕琢出立體變化之背光,而中心點厚度約莫只剩二十公分左右,亦是匠心獨運之創作,背後則不知是多少汗水與毅力超越而得成就。

  背光的中央為一朵蓮花,位於佛陀胸膛的正後方。蓮花代表這念清淨心,從心當中可流露出無限的「寶藏、能量與智慧」,亦說明了「萬法唯心造」的深意。從此中心點發出八道光芒右旋而轉,象徵佛陀從自性當中常演八正道,以千百億化身教化著娑婆世界眾生。八道光芒之間,又浮雕著結跏趺坐的小化佛,猶如諸佛化現十方佛土。反之,若將目光收回中心點,又可見小化佛由大到小,終消失至中央的蓮花。於是,漩渦式背光在收放之間,巧妙地說明了這念心「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的不思議妙用。

迦葉尊者與阿難尊者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常隨眾,常隨佛學並助佛轉法輪。其十大弟子之中,有二位代表「解行並重」——「頭陀第一」的迦葉尊者與「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

  因此,大雄寶殿中,侍立於佛陀兩旁的即是二位尊者的法像。迦葉尊者手作抱拳狀,為使紫金光之光芒不隨意放出,因此作抱拳狀,以表「慈悲」。「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其手作合十狀,以示對佛法恭敬受持之心,代表「智慧」;因此兩位尊者亦表「悲智雙運」。

  兩尊聖像之材質皆為印度紅花崗岩,頭光以仿蓮花圖樣雕刻而成,威儀安詳,端立於覆蓮花座上,表達出尊者們的身口意持戒嚴謹而清淨。

  迦葉尊者過去生曾燃燈供佛,並以紫光金莊嚴佛像,仗此功德,使他世世生於富貴人家,且身上常有大光明。佛滅度後,幸而有尊者統領僧團,並召集第一次的經典結集,佛經才得以流傳至今,對佛法的傳承有很大的貢獻。

  阿難尊者出家後二十餘年間為佛陀的侍者,對於佛陀所說的教法多能憶持記誦,永不忘失。文殊菩薩曾讚歎阿難:「相如秋滿月,眼似淨蓮花,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故譽為「多聞第一」。佛滅度後,尊者於首次經典結集中誦出經藏,對於經法之傳揚,功績極大。

靈山拈花 禪宗初傳

  兩位尊者亦是西天禪宗初祖與二祖。《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上記載,梵王至靈山,以金色優波羅花獻佛,捨自身為床座,請佛為眾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但當時百萬人天,悉皆罔措,只有迦葉尊者會佛意旨,破顏微笑。因此世尊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付囑摩訶迦葉。」迦葉尊者得到佛的正法眼藏後,乃傳佛心印,為西天付法藏第一祖。阿難則是在佛滅度後,結集三藏之時,因未漏煩惱,被迦葉尊者牽出。於是精進坐禪經行;到了後夜,疲極息臥,頭未至枕,便廓然得悟,為大阿羅漢。後被付予衣缽及心印,成為西天禪宗第二代祖。

  自此之後,禪宗師師相傳,以心印心,對佛陀所傳之心法奉行不渝;因此,佛陀的丈六化身雖已滅度三千多年,佛法卻始終唱演不絕,如同佛陀法身不滅。承襲至今,開山方丈 覺大和尚慈悲帶領中台禪寺四眾弟子弘傳心法,藉種種方便闡揚佛法的微言大義,期使人人皆能契悟本心,安住實相,當下即是,個個成佛;使菩提種子在一切眾生心地生根、發芽、茁壯,讓佛法能廣傳至世界各個角落。是故,靈山一會,猶未散去;「中台拈花,眾生微笑」!

八吉祥的象徵

  八吉祥圖案「藉事顯理,以物表法」,自明清以來廣被採用。其八種象徵意義為:
(一)法輪:乃大法圓轉,萬劫不息之意。
(二)法螺:表佛菩薩說法,妙音遠揚十方。
(三)寶傘:喻佛法張弛自如,普覆眾生。
(四)寶幢:幢原為古印度軍旗。乃喻佛法降伏魔軍,斷除煩惱,得究竟解脫。
(五)蓮花:出污泥而不染,喻清淨佛性,又象徵妙法。
(六)寶瓶:喻佛所說法,福智圓滿,完具無漏,法水常流。
(七)雙魚:象徵佛陀慈眼顧視眾生,無有疲厭;亦代表用功精進,永無停歇。
(八)盤長:又名吉祥結。回覆貫徹,連綿不斷之相,喻正法久住、無有止盡。


「曹衣出水」風格之由來

  
「曹衣出水」為北齊的典型風格,此一風格源自印度四世紀初的笈多王朝;當時雕刻的人像,衣服緊貼全身而顯露曲線。北齊時官至朝散大夫的曹仲達,以畫「外國佛像」著稱,乃仿照其型式而創出新風格,後人稱為「曹衣出水」。他所畫的人物──「其體稠疊,而衣服緊窄」,運用一系列稠密的細線,表現出薄質貼身衣服上的褶紋,彷彿是剛自水中而出,故世稱「曹衣出水」。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