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本期主題




 



覺大和尚開示梵唄課誦的意義



  梵唄課誦是一種共修。雖說萬法歸宗,皆歸於我們這一念心,時時安住在中道實相就是佛,無須外求;不過要達到這個境界,必須要透過種種方便善調身心,法會共修、早晚課誦即是一種管道、一種方便。

  大眾共同在殿堂裡面,誦念、持咒、打坐、懺悔,這是一個最殊勝的方便。以法器的音聲為基準,快慢、動靜一致,互相協調,此時身口意三業,和合一致。平時生活中一些煩惱掛礙,因為共修時一心唱誦、懺悔,心當中的結化掉了,所以會感覺很寧靜。

  在齊心唱誦時,彼此心中的光明互照,有的人真正發了大心、大願;有的修行很好,共修期間,自己在無形中就能受到好的影響,增長信心、得到喜悅、得到種種好處。從誦念一直到最後回向,這當中沒有絲毫的妄想、煩惱,自然而然就能得到十方三寶的加持。

  唱誦時,把心靠到佛法上面,這就是定。沒有妄想、顛倒,不想過去、現在、未來,這念心靠在佛法上面、靠在讚子上面、靠在經咒上面,心就定下來了。能誦這一念心,清楚明白,所誦的咒語、經文,也是了了分明,這個就是慧;雖然了了分明,可是這個咒語、經文,誦了又了不可得,這個就是真空;雖然了不可得,仍然繼續誦經、持咒、發願,這就是妙有。

  所以誦念是真空,又是妙有;是定、又是慧,能夠消業障,又能起大慈大悲,普度眾生。最後將功德回向一切眾生,使我們心量廣大,冤親平等,物我平等,進入菩薩的境界、進入如來的境界。因此參與法會、早晚課誦,有無量的功德,雖不求果報,但是如是因、如是果,好的果報自然而然會現前。

  法會拜懺、早晚課誦有很大的功德利益,是一個福報、一個很殊勝的因緣。明白這些道理以後,在唱誦的時候,一定要至誠懇切,要和合、協調,有恭敬心、歡喜心,如此一定能得到共修的利益。






音樂與教育



文 / 中山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現任新竹光復中學 
音樂老師、普親精舍禪修班學員 陳怡如(傳譜)


前言

  「音樂」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體現,「教育」可轉化、提升生命,使人生臻於圓滿,兩者關係密切。早在兩千多年前,先民就重視音樂與人生的關係,並藉由音樂調劑心靈、教化百姓、抒發情感及展現豐沛的生命力,足見音樂與教育在久遠之前即對人類文化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及貢獻。

古今中外對音樂與音樂教育的重視及看法

  對於音樂的重視,古今中外皆然,希臘哲人柏拉圖主張國民應該學習的科目有七:「文法、修辭、邏輯、天文、算術、幾何、音樂」,可知「音樂」一科即為當時西方的國民教育所重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在哲學思想、文學、藝術、人文、社會文化各方面皆有可觀的成就,其中在漢朝獨尊儒家後,原本即為思想大家之一的儒家思想更位居主流地位。在儒家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教育內容中,「音樂」是儒家教育重要的環節之一;孔子提倡「樂以教和」,實為儒家藉「音樂」達到提升品德涵養的情意教學之最佳例證。此外,在豐富而寶貴的中國古典文學遺產中,《詩經》是反映上古社會的現實生活與人們思想情感的最早詩歌總集,其詩序言:「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又言:「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由此可知「音樂」可反映群眾的心靈及社會治亂,且「音樂教育」確實具有移風易俗、教化人心的效果。荀子在《樂論》中提及:音樂令人愉悅,可直訴內心導人向善,達到移風易俗的目標,以禮樂教導國人,可使人人和洽相處。孔子曾在《論語》泰伯篇中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在在說明音樂與音樂教育可作為達到圓滿人生的寶筏,也表明古哲對音樂的重視及教化功能的肯定。

  清末康有為上書光緒皇帝,建議開設學堂,將「唱歌」列為普通教育科目之一,並提到歌唱可以「鼓吹國民進取之思想,而又造國民合同一致之意志。」近代梁啟超在其著作《論幼學》中主張「必習音樂,使無厭苦且和其血氣也。」可見近代學人也同樣推崇音樂的功能,強調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現今世界的文化潮流趨向多樣而複雜,審美標準遂呈現多元觀點,因而現代音樂的發展無論是創作或演奏的形式均呈現百家爭鳴之盛況,其中不乏藉由音樂來達成陶冶性情、教化民眾功能的作品。名作曲家黃友棣教授甚至在著作中提及現代創曲者應尊崇歷代聖賢的音樂思想,將之發揚光大,並且從三方面來闡釋這樣的音樂觀:

1.「順應自然,在生活中歌頌愛與和諧」
2.「偏尚倫理,重視音樂的教育功能」
3.「修德為重,音樂是由內而外的心聲」

  音樂思想中修德為重之表現,正符合傳統教育思想最重要的目標。近十多年來,黃教授更認為可用音樂教育來達成「全人教育」的理想。

音樂以種種面貌影響心靈之例舉

  在從事中學音樂教職的工作崗位上,觀察著學子們在一次次團練過程中藉著具體旋律的樂音飛揚,凝聚著眾人的情感,提升在行動中培養合作、真誠、友愛、愉快的正向互動,因此深刻體會到:音樂確實能影響人心、融和與教化群體;其他師長們亦親見音樂對下一代具有陶冶情操、美化心靈、淨化感情、涵養正向品德的功能。然而,音樂在不同的時節因緣,以不同的面貌呈現其教化及陶冶性情的目的,以下列舉數例:

1.童謠

  在幼兒教育的領域裡,「音樂」是美育教學最基本的項目之一,而「童謠唱誦」更是幼教音樂中重要的一環。在一片赤子純稚真誠的歌聲當中,歌頌著對親情、朋友與大自然萬物的愛,最能啟發幼童情志、抒解情緒、培養愉快和諧的人格特質。

2.民謠

  民謠來自民間,是代代相續的生活流風餘韻,反映出現實生活和精神的民間藝術,是民眾智慧的結晶。民謠大都是未見記載,流於口耳相傳的民間音樂與地方文學的產物,往往詞曲皆非出於知名音樂家或文人手筆。由於與現實生活相配合,依據地方現實需要而表現,所以大眾容易產生懷鄉念親的綿長感情與民族的親切感。

  中外音樂家們都曾企圖從歷史的資料中,發掘蘊藏在傳統文化中的民歌寶藏,其創作手法大體來說先把鄉野的民謠俚諺經過正規音樂理論與技術,透過編配伴奏或曲調模仿,修改節奏或速度等方式賦予新生,使新作品具有民族的風格。

  音樂創作邁向現代化與未來化的發展中,民謠擔任部分文化傳承的角色,透過樂教得以向下扎根,承先啟後開拓音樂發展新方向,也為傳統文化風格及精神開啟新視野。因此,民謠對發揚民族精神、豐富國家文化確實具有卓著的貢獻。

3.流行音樂

  流行音樂之流傳較之其他樂種的流傳範圍更形廣泛,其創作的角度與目的是從迅速普及化、大眾化的原則進行創作,務能使一般男女老少琅琅上口,大街小巷普遍流傳,達到與眾樂樂的效果,其內容較簡單,易為眾人學習與接受,激發眾人熱情的效果較為快速。

  有些流行歌曲具有正向敦品勵志的內涵,但某些歌曲的歌詞具色情愛慾導向或教導不當的人生觀,令人對國家社會的前途甚為憂心。在此呼籲樂界人士萬不可因貪圖商業利益枉顧社會道德良心,以負面、不健康的劣質流行歌曲,誤導、傷害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國家未來的棟樑;反之應對社會音樂教育承擔起教化責任,為社會國家盡一己之心力,多創作倡導正向陶冶性情、帶動社會良好風俗的音樂。

4.佛教梵樂

  宗教音樂最能淨化人心,其樂音的效果寬遠而宏大,有使人情性與天地同合、心靈與萬物齊一的感受,最能產生淨化感情、智力開發、開闊視野的功效。筆者身為佛弟子,於欣賞佛教音樂的經驗,印象最為深刻的有兩次,一次是聆聽中台山法師們齊聲唱誦爐香讚,第一句「爐香乍爇」才唱出,莊嚴肅穆之情立刻升起,真誠穩重,崇高而偉大的感受,令我頓覺內心震撼與感動,淚水於剎那間奪眶而出;另一次是聆聽由現代樂所創作“蓮池海會”的佛曲(註一)。從音樂素養深厚且整齊的台北愛樂合唱團員們口中唱出:「蓮池海會」,音色優美,音質清雅嘹亮且氣勢恢宏,令人產生無量無邊的諸佛世界聯想,頃刻之間即得到心靈洗滌的感受。

結論

  音樂之於人類心靈影響鉅大,筆者從事音樂教育及身為佛弟子,深以為國家培育音樂人才所付出的社會成本甚高,身受父母恩、師長恩的我們焉能不思及利益人群、報效社會及回饋。尤其倡導與發揚正向音樂及實踐樂教的行動中,更是要藉助佛法清淨的智慧與慈悲。

  古人曾云:「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音樂性的表現是人性本來具備的自足之德,不假外求、不需強求,是一種天賦之性,加上樂教的和諧特性,往往可以激發人群嚮往美善、追求美善的理想,從而化解暴戾與私利之心,是樂教對人群社會所揭櫫的崇高理想。浸淫在音樂世界即將邁入第三十年的我,益發能體會與深信:音樂的學習,不單只在於技巧的本身,音樂的極致是引領我們探索真善美的境界,讓熱愛音樂、親近音樂的人,從中領悟愛與和諧的真諦。

註一:此曲由錢南章先生所作。錢先生現為文化大 學音樂系理論作曲組專任教授。






巧用聲塵作佛事



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音樂系 黃久娟教授口述 編輯部整理

音樂人生

純屬意外


  會走上音樂這條路,可說是完全出乎意料的事。小時候家境不好,母親聽說讀師專可以當小學老師,工作穩定又不用擔心失業,於是臨時學了一首鋼琴小奏鳴曲,以及基本的樂理便上場赴試;當音樂老師們聽到我的音聲時,卻大為驚訝,可能就是因此才考上師專,達成母親的心願;而往後的音樂路上,承蒙許多前輩的熱心指導,以及十分孝順又照顧弟妹的大哥在學費上的支助,才能圓滿這漫長的學習旅程。

盡最大的努力

  知道自己的音聲雖然常令聲樂老師們眼睛為之一亮,但是後天的練習是絕對不能省廢的,這不僅是對自我的要求,也是人在異鄉必須更積極努力的生存之道!記得在東京學聲樂時,一天練八個小時是常有的事;但到了維也納,老師卻認為太過了;因此,調整了學習的方式,讓自己倘佯在歐洲古典音樂的重鎮中,或穿梭於大小歌劇院,或聆聽交響樂團演奏,或駐足於街頭音樂家前……,對於音樂素養的薰修,在這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國外什麼都有,但是……

  聲樂學業完成後,便在維也納舒伯特音樂學院教授聲樂,而素有「音樂之都」美稱的維也納,不僅擁有高品質的生活環境、社會福利,更有豐富的藝術文化資源及天然美景──卵石鋪地、古蹟建築、公園、廣場、歌劇院、博物館、圖書館、咖啡屋、商店街、林蔭大道……多令人心神嚮往的城市啊!但是,仔細思惟下,難道要漫步在碧波粼粼的多瑙河畔,從紅顏走至白髮嗎?物質環境愈是豐盈,卻愈是烘托內在的空虛。

生命的轉捩

回來好

  一九九三年暑假,在友人的介紹下至靈泉寺打禪七。在 大和尚的禪七開示中,令自己這十幾年來對人生的迷惘,積壓在心頭已久的疑惑,頓時之間獲得了解答,彷彿是在這一生當中第一次吃到精神的食糧;我非常清楚地意識到,這樣的人生智慧,不是父母、師長所能給予的。在此之前,親人也曾希望我回國,但是始終無法改變我的心意;而 大和尚自始至終只告訴我三個字:「回來好」,當時徬徨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我,面對自己的人生要做出如此重大抉擇,確實是一大掙扎,但是 大和尚是一位智者,聽他的話絕對不會錯,於是下定決心要回台灣。

東方聖樂

  初次聆聽梵唄,也是在這個時候。禪七早課時,大罄一敲「ㄎ一ㄤ……」,接著是引磬、木魚、寶鐘鼓,三種法器單純的敲奏,法師帶領大眾唱誦爐香讚。向來經常接觸西方神劇「彌賽亞」、「安魂曲」……等聖樂的我,赫然被這一股強大而無形的神聖力量所籠罩,這不是韓德爾、威爾第、莫札特、舒伯特、貝多芬……任何一位音樂家所寫的曲目所能比擬的;這一股震攝的力量,足足勝過由弦樂器、木管樂器、銅管樂器、打擊樂器等七、八十人所組成的交響樂團的氣勢,令我感到十分的震驚。

偷抄簡譜

  不僅如此,還有禪寺裡特有的晨鐘暮鼓。當時初打禪七不曉得要收攝六根,晚上安板前,聽到師父在禪堂前唱叩鐘偈,心中非常感動,就從寮房跑出來,拿著小抄在一旁聽寫,將其寫成簡譜,「願此鐘聲超法界3 5•6 53 6……」深怕一回歐洲就聽不到如此美好的曲調;但音樂人的耳朵較挑剔,心想若有較正確的發聲方法,法師在轉高音時必能更圓滿,若能如此那將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啊!沒想到這樣一個想法,竟也在日後有了實現的因緣。


生命交響曲──第1樂章 中台

尋找自己

  一九九五年返國後,專任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音樂系。其實,當初唸完師專時,對於年紀輕輕的我,每天上班、下班,上課、下課,想到要如此地終老一生,實在是心有不甘,於是決定繼續出國唸書。想到自己離鄉背井十七年,耗費所有的年輕歲月,翻山越嶺,遍訪名師,到最後又只是教書嗎?看著自己這樣一天過一天……忽然發現,看遍千山萬水卻看不清「自己」。雖然優游於音樂的領域中,得到了許多令人稱羨的經歷與肯定,但卻無法感受到到心靈的踏實感。

初嚐「踏實」的滋味——法師發聲班

  一九九七年,師父請我上山指導佛學院法師的發聲技巧,這可是前所未有的緊張時刻,因為,這是第一次同法師上課。還記得當時是在女眾佛教學院的定根教室,我一個人站在台上,望著台下上百位端身正坐、莊嚴肅穆的法師時,全身上下不由自主地緊張起來,想當初自己在獨唱會時,上千人的盛況都不緊張……,怎麼這會兒……,還好,當我舉了有趣的例子時,我發現,原來法師也會笑,這會兒才漸漸地放鬆了心情。

  發現法師們上課時非常地認真,不但常常一點就通,而且回去都有練習。我感受到師父們的用心,更是全力傾囊,在上課的過程中,了解梵唄對師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學習,因為梵唄利人天。看見師父們的專注,不厭其煩的練習,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眾生,此時,迷惘的心似乎也隨著師父發聲的進步,而漸漸踏實了起來,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聲樂沒有白學,一切的才華與天賦,都因為度眾而有了意義。

不可能的任務——佛指舍利慶祝晚會

  前年佛指舍利慶祝晚會,人在日本,受邀參與晚會表演,原以為只有個人演出,回到台灣才知道不僅要獨唱,還要訓練由108位團員所組成的梵音合唱團,當時只剩二個禮拜的時間,而且人都還沒有找齊,電話中我斬釘截鐵地告訴指導法師:「不可能!何況都是沒有經過訓練的人,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而且人還沒有找齊……」,可是沒想到,法師第二天就通知我說人找齊了,遠從各地集合,甚至遠自台南而來,於是我只好硬著頭皮上場教授。

  第一天上午見到大眾時,內心是忐忑不安的:一來成員們沒經驗,二來年齡不同,音質也各不相同。可是,當開始替大眾調音時,一個上午下來,成果令人吃驚,因為唱得太好聽了,連遠在教室外頭的人,都聞聲進來一探究竟;而一大早就趕下山關心的法師也鬆了口氣,下午就安心回山了。於是我們這樣練了兩次就上場了,現場觀眾的反應出奇地好。心想,能夠圓滿此任務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大家有一個共同的願心──把歌唱好,供養三寶。


生命交響曲──第2樂章 精舍

是業餘也是專業——梵音合唱班

  去年底普高精舍落成灑淨,即於二月份開設梵音合唱班,教授的對象並不以禪修班學員為限,精舍將傳單夾報發出,只要有興趣的人都可以來學,而且不收費用,報名十分踴躍;目前班上有30來位學生,最小國二,最大60多歲。回國八年來,受許多團體聘請教授合唱,皆未曾答應過,但是這次不同, 大和尚在灑淨時親自交代,普高落成以後,要用音樂的藝術來接引有緣人,透過佛法藝術化的方便,令大眾有機會踏入佛門;師父的囑咐,弟子不敢忘懷,應當全力以赴。

  在教學上,我從不因學生不是本科系就化簡方法;一小時的發聲練習,並且親自調整每一位的發聲。母親節的晚會上,我選了四首世間歌曲及導師頌作為表演曲。不敢多選佛教曲目的原因,是怕讓未學佛的學員心生排斥,但是,當練完世間曲目,開始練唱導師頌時,沒想到學員居然說:「哇!好好聽喔!」當下聽到這句話,真是歡喜極了;這一切都是 大和尚的悲願,令大眾有機會透過音符,領納佛法的清涼。


生命交響曲──第3樂章 學校

佛學社的指導老師

  今年二月,卸下了為期三年的系主任職銜。還記得初上任時,一看到不順眼的,就立刻要改,而且性子急、動作快,今天說要換地毯,保證地毯明天就會不見了;當學生在談話室中有說有笑時,一見到我的出現,就立刻鴉雀無聲;做起事來一切以效率為第一考量,其間常常有失彈性。時常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做了多少令人恐懼、害怕的事?自以為是直接了當,對事不對人的行徑,又有多少人能夠不受傷呢?

  去年,當社團指導老師名單呈報至校方時,他們一看到「佛學社指導老師──黃久娟」,居然嚇一跳,因為,我的名字只會讓他們聯想到「前衛」與「激進」、「嚴格」與「效率」,一點兒也聯想不到慈眉善目與菩薩心腸。我非常懺悔,決定要洗心革面,因為身為一位佛弟子,若是不能以身作則,如何帶動旁人一起學佛呢?當精心為師生打造一個安心工作與學習的環境時,更要保留一個寬廣的心靈空間,予人莫大的緩衝與包容。


音樂之外

奇妙的減法

  常覺得自己的生命,是在學佛以後才變得有意義的。在學佛以後,才懂得反觀自心、檢討反省,放下是與非的分別、對與錯的堅持,以及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的做事方式。佛法真的很奇妙,它和世間上什麼都要愈多愈好的價值觀恰恰相反,這才明白所謂幸福,並不需要遙遠地向外追求,而是當所有妄心止息時,一切本具的智慧都將顯發,平安與喜樂即能從內心自給自足。

傾聽「心」聲

  在佛法的領域裡,唱誦的內容與題材也與世間的曲目有著很大的不同。梵唄,讚頌著佛法僧三寶的無量功德;世間曲目,歌詠著兒女私情的纏綿糾葛;前者令人心定清涼,後者令人情緒起伏。同樣是運用音聲作為表達,卻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心境。音聲,也是會隨著心境而改變的;當放下分別計較的心,音聲也會變得自然而寬宏;當有一個充實而溫暖的心時,音聲也會隨之飽滿而慈悲;無意間自己的心開了,音聲竟然也就毫不費力地敞開了;不一樣的心,自然就會唱出不一樣的歌聲;原來,練習聲樂不只是練技術,更要提升心靈的格局與氣度。

心靈的故鄉

  回想在異國的生涯,只有音樂與自己對話。但是在台灣不同,生命除了自己,還有好多人,師父、親人、師兄、學生、陌生人……,原來,生命中除了做利益自己的事,還可以利益無邊無量的眾生。音樂,不再是我的全部,但我卻讓它更豐富,因為我學佛。佛法告訴我,什麼才是真善美的音聲,當心中沒有貪瞋癡的煩惱,即能擁有自然且毫不費力的聲音。原來,音樂技巧的進步不是在維也納,繞了地球一圈,讓我突破的地方居然是台灣。真的,還是故鄉好,因為故鄉有中台;中台有 大和尚,這是台灣人最彌足珍貴的福報!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