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佛學院園地









《中阿含.盡智經》之行道次第

 

 文 / 中台男眾佛教學院

  聲聞、緣覺有二種智慧:盡智、無生智,「盡智」為斷盡欲漏(漏,是煩惱的一種別稱)、有漏、無明漏等三界煩惱,自知「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道,我已修,此是滅,我已證」,「無生智」為契入涅槃之智慧,煩惱之緣缺,不會再現行,屬於非擇滅無為。

  煩惱在四諦中屬於「集」,須由修習「道」諦斷除,對於如何修習道諦證得「盡智」?《中阿含.盡智經》有如下的修行次第:「若奉事善知識者,未聞便聞,已聞便利。如是善知識,若奉事者,便習奉事。」

  修行道上之善知識,為具足正見、通達緣起性空之理,乃至頓漸權實教法,圓融無礙,善能觀機逗教者。這樣的善知識,要發心恭敬承事、奉事供養,起殷重之心,生難遭遇想,聽聞正法,增益吾人之修持,所以經文又云:「若有奉事,便習往詣;若有往詣,便習聞善法;若有聞善法,便習耳界;若有耳界,便習觀法義;若有觀法義,便習受持法;若有受持法,便習翫誦法;若有翫誦法,便習觀法忍。」

  《楞嚴經》上說:「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行者從聞慧、思慧、修慧之次第而修習佛法,是得入三摩正定的一個程序,所以,此處除了奉事供養善知識之外,還要時常參與講經說法的法會、課程,聽經聞法,薰修佛法知見,用心觀察思惟所聽聞的道理,從身口意三個角度受持,行身善、口善、意善之三妙行,奉行不悖,讀誦經典,以善法、清淨法,轉化惡法、染污的種子、習氣,慢慢薰修,對於正法的道理,越來越明白,忍可於心而無有懷疑,聞深法義,無有驚怖,便是習觀法忍,於是:「若有觀法忍,便習信;若有信,便習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習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習護諸根、護戒、不悔。」

  觀察法義,受持、讀誦經典,產生了一些功德利益,與清淨法慢慢相應,身心習氣,得到轉化,產生一些正受,對於正法之信心,更加堅固,更依正法而思惟其義,修習正念,令正念相續不斷,守護六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向外攀緣、放逸,護持戒法、戒行,如渡海浮囊,不令缺破,見犯小罪過,心懷怖畏,這樣子修持,於正法道上,便能達到「不悔」的境界,不會後悔於這一生的修行、學佛,身心法喜愉悅充滿,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是進入了「修慧」的次第,經云:「歡悅、喜、止、樂、定。」

  《楞嚴經》上說:「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這是漸修三無漏學的次第,由前守護諸根門、守護戒法,心念澄淨、澄寂,如澄濁水,與「止」門相應,修習禪定,降伏諸煩惱,得喜、樂諸覺受,由定發慧,於禪定中,深入觀察思惟所聽聞修習之正法,明了四聖諦諸諦行相,破除三結(身見、戒禁取見、疑),入聲聞見道位,證得初果須陀洹,經云:「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有解脫,便習盡智。」

  「見如實」是說得到法眼淨,能照見正法,所見真實。「知如真」是說所知真實,於正法無有任何疑惑,為見道之位。

  然此時三界貪、瞋、癡的煩惱習氣,還沒有斷除,所以要繼續修道,在聲聞乘,有不淨觀、苦空觀、五陰無常觀、四念住觀、及七覺支等觀行法門,「厭」離生死煩惱,「知有涅槃,不戀三界」,觀行漸漸純熟,煩惱越薄,證斯陀含果。

  離欲、斷欲、「無欲」,證阿那含果;不復起欲界貪瞋癡等煩惱,「解脫」,根本煩惱斷盡,得「盡智」,證阿羅漢果,契入無生。

  從以上的經文來研究,行者對於聲聞法修道之次第,應該能有一具體的認識,此三學戒定慧乃過往聖賢的道跡,可說是三乘解脫法的基礎,佛世時,佛諸弟子,因有這很好的修學指導方向,多人成就阿羅漢果,雖然禪宗道場闡揚「頓悟自性,直了成佛」之無上法門,然而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皆可以為禪門修行之增上緣,頓漸圓融,頓悟與漸修不相妨礙,漸修後歸於無念無修無證之清淨本心,不生法執。如《四十二章經》所云:「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如此頓漸無礙的教法,對於現代人佛法上的修學,一定會有相當幫助。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