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與心靈輔導
文/國立中興高中主任輔導教師、普思精舍禪修班學員  傳菩

前言

  《六祖壇經.坐禪品》:「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靜坐」是使身心達到寧靜狀態的方法,「輔導」是自我覺察與成長的過程,兩者之間關係密切,靜坐亦是輔導中重要方法之一。

心理學上的發現

  在心理學界曾經作過不同的研究,發現正確且規律的靜坐,產生的優點如下:

  一、減低新陳代謝率,呼吸和心跳緩和,耗氧量降低,身體所需消耗的能量減少。
  二、血液中的乳酸鹽下降,這是焦慮消失的指標。
  三、皮膚電組提升,這是輕鬆的指標。
  四、腦波中的α腦波漸增,這是鎮定和鬆弛的現象,使人產生淨定的感覺。
  五、協助我們由成見和無明中解脫出來,獲得較多心靈上的自信和快樂。
  六、保持心理的覺醒,同理心增加。
  七、改變自己的習氣,生活中較能自我實現。
  八、促進身心健康。

  顯示靜坐是一種自然、可靠又能有益身心的方法。

輔導人員的挑戰

  身為學校的輔導人員,在一天工作中,面對不同的學生、老師或家長時,常須很快地轉換成不同角色,恰如其分的提供不同服務。例如:個別諮商員、團體諮商員、諮詢人員、上課教師、演講者、教案設計者、協同工作者、計畫擬定者、活動執行者、評鑑接受者……等,在面對不同性質且繁重的工作,期許自己不但能夠及時達成任務,還要有品質;助人之際,又能自我成長。這些工作的自我要求,常使輔導人員容易身心耗損,折舊率高,甚至乾脆轉換跑道。但是「輔導」的難度高,挑戰性大,有意義……等特性,也吸引不少的輔導人員繼續留在工作崗位上,造福人群,貢獻社會。

用禪修開啟新生命

  我很幸運參加普恩精舍禪修班,在師父的指導下學習靜坐,聽經聞法,後來也參加了一日禪,乃至禪七,不但看到自己色身的轉化,也慢慢釐清個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更確定人生方向在於法身慧命的提昇。感恩佛菩薩,感恩大和尚,感恩師父,感恩師兄們,帶給我新的生命。

  在體會到靜坐對自己帶來的好處之後,就儘量把靜坐放在每日的生活中。若是早上靜坐後,一天的心情較能平靜喜悅、思路清晰、對人同理與包容、做事有效率、不容易疲累;或是工作繁忙、心情緊張焦慮、能量不足時,就找機會到諮商室靜坐15分鐘左右,舒解壓力,穩定情緒,重新充電後再上路;或是在晚上靜坐,去除塵勞,淨化心識,重新接觸心靈深處真實的自已。

  慢慢地,雖然外境仍然紛擾變化不斷,但心念受牽動的次數逐漸減少,比較能作主,也願意打開封閉的心,放下執著與偏見,覺察自己的錯誤,願意慚愧懺悔,心靈比較自在。「靜坐」幫助我輔導自己,也讓我想到把靜坐帶到輔導工作中,運用在幫助別人方面,並思考可行的方式。

靜坐與助人

  把「靜坐」運用在「輔導」上面,是很有成效的方式。在實務中慢慢地調整學習,得到了一些經驗,與大家分享:

  1﹒對象:學生、老師、家長、朋友……等。
  2﹒方式:個別、小團體(10人左右)、全班(30人∼40人)、團體等,前兩者應用較多。
  3﹒內容(對方表示有以下的需要時):
   ◆增加自我覺察,增強自我概念,提昇自尊,增加自信。
   ◆心地清淨,心平氣和,心胸開朗。
   ◆抒解壓力,降低焦慮、緊張。
   ◆增進思考力、判斷力、意志力、創造力,思路敏捷。
   ◆減少執著、成見。
   ◆抗拒誘惑,清醒自在,自我控制。
   ◆專心,有活力,消除雜念。
   ◆身體舒適、健康,改善慢性疾病。
   ◆同理別人,與人協調、合作。
   ◆適應環境。
   ◆體驗生活的快樂。
   ◆面對緊張紛擾的現代生活。
   ◆明白生命意義,創造生命價值。

結語

  現代人身處在緊張忙碌、價值觀紛亂的時代,各種壓力巨大,導致情緒失調、心理困擾不斷。透過靜坐的訓練,慢慢調伏自己的心,學會看清自己的起心動念,緣起緣滅,放下執著,開拓新的視野,身心和諧,清明自在。若每天能規律地靜坐15至30分鐘,坐得正確,坐得好,心得清淨,就能領略清淨的禪悅,進而自利利他。

 

>>閱讀相關文章

生命的光輝──禪 覺大和尚開示

每一個人在世上,都希望自己一生中充滿光明、幸福,如光輝一樣,要達到此目標,就必須了解什麼是禪?「生命的光輝」──就是禪。

禪心──以禪的智慧平息煩惱 見品法師

煩惱,其實就是來自於一種「執取」的心;禪,就是要讓我們歇下這種執取的心。

禪修的意義與方法 編輯部

禪修的意義,即是藉由止觀法門,助益行者超凡入聖,轉識成智,化迷為悟,達到定心、淨心、悟心、明心的境界。

從中醫角度淺談靜坐與健康 陳銘章中醫師

透過禪修靜坐方式,情緒能保持穩定,不易動怒;身心放鬆,氣脈慢慢就會循著原有的路徑自然運轉,血液循環通暢,內臟機能自動調整,疾病自然就能痊癒。

菩提道上聞思修 傳放

學佛修行若能視各種“境界”為考場,將有助於道業。藉著到中台出坡或在精舍發心時常常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比如師父指示事情做得不夠圓滿時,會不會起煩惱心?當領到不太喜歡的執事時,有無分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