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潤生
文/見芥法師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

  導師 上惟下覺大和尚以中台四箴行「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作為四眾弟子們待人處世的準則。其中的「對下以慈」,將佛教慈悲的精髓彰顯無遺。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稱為「慈」;同感眾生之苦,心生憐憫並為之拔除痛苦,稱為「悲」。

  「下」,狹義而言,是指晚輩、後學和部屬;廣義而言,則廣泛含容了一切六道中輪迴的眾生,此等全都是菩薩所要予樂拔苦的對象。這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超乎親疏的分際,等念冤親的心量,是真正大菩薩的行持。是故《大智度論》中稱:「慈悲是佛道之根本。」

菩薩的慈悲胸懷

  中國傳統儒家精神以「仁愛」為本,因為「仁民愛物」既是君子修身、齊家的根源,也是王者治國、平天下的基石。而佛教在世間法的化民易俗之外,對一切眾生尚有更深廣的胸懷,那就是「慈眼視眾生,平等如一子。」

  菩薩以慈悲心憐憫一切眾生猶如父母憐憫愛子,不僅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更積極地以大悲心,於無量劫中幫助有緣、無緣的眾生,毫無厭離。所以在心念和作為上,有三種層面的努力:一者,以慈悲心看待一切眾生的苦惱相狀,因此心常思慮而願拔除其苦。二者,憐憫一切眾生不知萬法體空而迷妄為真,因此隨其所欲而給予快樂。三者,憂惱一切眾生不知諸法實相而來往生死,因此心欲令其得到諸法實相的智慧,使其獲得究竟大樂。

  菩薩見諸眾生為煩惱病所纏縛,心生愁惱,好像父母見子遇患,心生悲憂,憐愍不已;直到眾生離苦得樂,方得安慰,就如同父母見子安穩,心生歡喜。這即是菩薩慈悲的廣大心量。

心存慈悲 菩提自現

  一個人能夠心存慈悲,自然能真誠和氣、和顏悅色,所感通的就是上恤下親的菩薩法界。也就是說,消弭了自己的瞋恚,即是遠離憎恨、對立。境由心生,外面的境界當然就能清淨、平和。小至夫妻親子、兄弟朋友、婆媳妯娌的家庭關係,大至團體社會、城邦國家,甚至與大自然的關係,都和我們這一念慈悲心息息相關。

  所謂「此能自行,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慈心的涵養,不但化解了自身的瞋毒之害,也利益了一切有情眾生,更是成就無上菩提的因地本行!



>>閱讀相關文章

對下以慈 覺大和尚開示

慈悲心就是菩薩的境界,有了慈悲心,就和菩薩的法界相感通。做到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菩薩,就能夠自利利他,就能圓滿世間法,圓滿世間法就是佛法。

慈悲的重要與實踐 見榜法師

藉由慈悲的實踐,消除宿世業障,轉化內心煩惱。定慧具足,自心清淨,國土即清淨,當下,就在淨土中。

瞋心的禍害 見灝法師

古人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恨心一起,火燒功德林,不僅現前失諸功德,障礙自己的事業、道業、人際關係,乃至於未來世還將墮於三塗惡道。

美麗心世界 陳昭如(傳照)

「慈悲」法門,遠勝過以前所受的教育專業訓練。慈悲的力量,使我們提升生命品質,讓人生更加美好。